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进电影院的售票大厅,就能闻到扑鼻的爆米花香味。很少有人能经得住这种诱惑。所以,如果在电影散场时,你的肚子被爆米花胀得满满的,那也是件没办法的事情呀!
那么,爆米花是如何占领电影院的呢?这里面还有段有趣的历史呢!
19世纪上半叶,从北美出发的捕鲸船需要在大西洋上长途航行。当水手们停靠在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智利时,发现了当地的印第安人喜欢将玉米粒放在一个陶做的罐子里,再放到火上烤。这样,玉米粒里的淀粉就会膨胀起来,最终把外面的坚硬谷壳胀裂,发出“砰、砰”的炸裂声。当人们再打开罐子时,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爆米花”啦。
水手们都觉得爆米花的味道不错,就把这种吃法带回了家乡。不久,爆米花就在北美流行起来。到1848年,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零食,美国的英语字典里也收录了“爆米花”这个单词。不过,美国人并没有因此发明出我们中国大街上老大爷们使用的那种黑乎乎的“崩爆米花神器”,而是发明了用蒸汽作为动力的爆米花机。
很快,美国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大批小贩。他们把爆米花机安装在小车上,推着沿街叫卖。运动场门口、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外面、乡村小镇的集市上……到处都飘散着诱人的甜香味。可是,只有一个地方是不许吃爆米花的,那就是——电影院!
1912年,大街上卖爆米花的小贩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时的电影还是没有声音的“无声电影”。人们如果在观看的时候吃爆米花,嘴里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会对其他观众构成一种干扰。按照同样的道理,如果现在你去听音乐会、看演出的话,一定要保持安静,也不要嗑瓜子、花生,以免打扰别人欣赏表演。
不过在1927年,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到1930年,随着录音设备的技术提高,电影的声音已经可以盖过吃零食的声音了。但电影院还是不想让观众带着零食来看电影,害怕他们会把碎屑、包装袋丢得到处都是,打扫起来很麻烦。有的电影院还专门在衣帽间外面挂了一块牌子,要求观众寄存衣帽和零食,禁止带它们入场!
然而与此同时,爆米花对人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大。除了它那香喷喷的气味之外,最主要的是它的价格非常便宜。美国是个主要种植玉米的国家,用1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大包玉米粒,能爆出很多很多爆米花。所以,小贩们一包爆米花只卖5到10美分,还能赚钱。他们对电影院发动了“攻势”,纷纷在门口摆摊叫卖。而经不住诱惑的人们买了爆米花之后,就得偷偷摸摸地想办法把它们带进电影院……就这样,电影院老板和观众不得不玩起了”警察抓爆米花“的游戏。
1946年美国好莱坞IRIS电影院售卖的爆米花
时间长了,有的老板脑子终于转过了向:既然观众已经养成了看电影时吃东西的习惯,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做这个生意呢?于是,他们开始把大厅租借给小贩,允许他们在电影院里卖爆米花。再后来,很多影院干脆在卖票大厅里自己安一台爆米花机,自产自销起来。不久,电影院就再也不干涉人们在看电影时吃零食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东南亚的产糖国家,像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都被日本占领,美国人吃的糖开始短缺。像普通的糖果,还有一些加糖的汽水、饮料都无法生产了。这个时期,在很多地方,人们唯一能吃到的零食就是爆米花。1945年战争结束后,”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俗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改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人们在家看电视的时候,仍然习惯性地想吃爆米花。但这时他们发现,想做出跟电影院里一样味道的爆米花可不容易,因为需要有爆米花机,还得加入一些奶油、盐和香料。结果,就有人发明了速食的爆米花——把拌好调料的玉米粒密封在锡纸口袋里,只要加热就可以爆熟。等到微波炉发明之后,在家里制作爆米花就变得更容易了。这样,无论在电影院还是在家里,爆米花和电影终于永远不分离了!
那么,爆米花是如何占领电影院的呢?这里面还有段有趣的历史呢!
19世纪上半叶,从北美出发的捕鲸船需要在大西洋上长途航行。当水手们停靠在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智利时,发现了当地的印第安人喜欢将玉米粒放在一个陶做的罐子里,再放到火上烤。这样,玉米粒里的淀粉就会膨胀起来,最终把外面的坚硬谷壳胀裂,发出“砰、砰”的炸裂声。当人们再打开罐子时,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爆米花”啦。
水手们都觉得爆米花的味道不错,就把这种吃法带回了家乡。不久,爆米花就在北美流行起来。到1848年,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零食,美国的英语字典里也收录了“爆米花”这个单词。不过,美国人并没有因此发明出我们中国大街上老大爷们使用的那种黑乎乎的“崩爆米花神器”,而是发明了用蒸汽作为动力的爆米花机。
很快,美国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大批小贩。他们把爆米花机安装在小车上,推着沿街叫卖。运动场门口、马戏团演出的大帐篷外面、乡村小镇的集市上……到处都飘散着诱人的甜香味。可是,只有一个地方是不许吃爆米花的,那就是——电影院!
1912年,大街上卖爆米花的小贩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时的电影还是没有声音的“无声电影”。人们如果在观看的时候吃爆米花,嘴里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这会对其他观众构成一种干扰。按照同样的道理,如果现在你去听音乐会、看演出的话,一定要保持安静,也不要嗑瓜子、花生,以免打扰别人欣赏表演。
不过在1927年,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到1930年,随着录音设备的技术提高,电影的声音已经可以盖过吃零食的声音了。但电影院还是不想让观众带着零食来看电影,害怕他们会把碎屑、包装袋丢得到处都是,打扫起来很麻烦。有的电影院还专门在衣帽间外面挂了一块牌子,要求观众寄存衣帽和零食,禁止带它们入场!
然而与此同时,爆米花对人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大。除了它那香喷喷的气味之外,最主要的是它的价格非常便宜。美国是个主要种植玉米的国家,用1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大包玉米粒,能爆出很多很多爆米花。所以,小贩们一包爆米花只卖5到10美分,还能赚钱。他们对电影院发动了“攻势”,纷纷在门口摆摊叫卖。而经不住诱惑的人们买了爆米花之后,就得偷偷摸摸地想办法把它们带进电影院……就这样,电影院老板和观众不得不玩起了”警察抓爆米花“的游戏。
1946年美国好莱坞IRIS电影院售卖的爆米花
时间长了,有的老板脑子终于转过了向:既然观众已经养成了看电影时吃东西的习惯,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做这个生意呢?于是,他们开始把大厅租借给小贩,允许他们在电影院里卖爆米花。再后来,很多影院干脆在卖票大厅里自己安一台爆米花机,自产自销起来。不久,电影院就再也不干涉人们在看电影时吃零食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东南亚的产糖国家,像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都被日本占领,美国人吃的糖开始短缺。像普通的糖果,还有一些加糖的汽水、饮料都无法生产了。这个时期,在很多地方,人们唯一能吃到的零食就是爆米花。1945年战争结束后,”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俗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改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人们在家看电视的时候,仍然习惯性地想吃爆米花。但这时他们发现,想做出跟电影院里一样味道的爆米花可不容易,因为需要有爆米花机,还得加入一些奶油、盐和香料。结果,就有人发明了速食的爆米花——把拌好调料的玉米粒密封在锡纸口袋里,只要加热就可以爆熟。等到微波炉发明之后,在家里制作爆米花就变得更容易了。这样,无论在电影院还是在家里,爆米花和电影终于永远不分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