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281-01
“教书匠”需要进行教科研吗?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争论最激烈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仅凭经验的“教书匠”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教改的需要了,“教书匠”们越来越意识到教科研是竞争力。一线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越来越多了,参与课题研究成为引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3年上半年我们课题组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十二五”规划课题《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2013年11月,该课题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3/02/227。3年多来,课题组经历了开题、中期汇报、结题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改”的方法,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经过扎实有效的科学研究和课堂实践,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目标。
在本课题理念的引领下,课题组教师勤于学习,提升了学科专业素养。正如唐代史学家在刘知几对学史之人所提出的三要素:才、学、识。在课题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深感课题组老师们在各方面专业素养在不断精进。借用刘知几的观点,从三个层面上阐述课题引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首先谈“学”,刘知几所说的“学”自然指学问。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历史教师来讲,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言之有据,不能凭空臆造,不能山间竹笋。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把“历史复杂性”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程式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读懂读透教材,并且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解众说纷纭的史家观点并能够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历史现象驳杂繁芜,万象纷呈,如若需要某一历史问题研究得深刻透彻,必须大大地提升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课题组成员经常在空余时间熟读通史著作,如二十四史、《全球通史》以及多种版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等各种专著,此外还大量借阅了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订阅了多本史学期刊来丰富自己的视野。
除了阅读专业的通史和专著以外,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广泛查阅并学习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有白利鹏的《历史复杂性的观念》、张耕华的《历史哲学引论》、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课题组成员学习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相关理论,深刻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原历史复杂性的内涵,开展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探索。
现在每节历史课的备课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阅读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工作量是大大超过以往了,也非常辛苦。但是通过充分的阅读,课题组成员共同感受到了“学无止境”,寻找到复杂的历史真实路途还很漫长,还需要继续学习钻研下去。
其次谈“识”,即见识或思想。没有思想,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既然历史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对于某一个历史问题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会是统一固定或者一层不变的。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世界,历史教师就需要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本课题组成员认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历史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一颗“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即他首先应该有现实关怀,有大的忧患问题意识,这有助于对今人所关心的大问题的理解或了解。为此,课题组成员积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时事热点并经常联系课堂教学的实践。
课题组的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有魅力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思想的课堂,但有思想的课堂一定是有魅力的。”历史教学,思想不能缺席。没有思想的教育是不堪一击的,它經不起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空气的侵蚀。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生命力却恰恰在于其思想性,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取前人的思想和智慧,使作为人的自己更加完善。我们也在做思想工作,但更多的是政治说教灌输而非真正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理性的精神、普世价值的追求,历史课堂需要培养学生质疑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精神,这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只有教师提升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水平,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批判性、思辨性的历史分析眼光,才能引领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发展。
第三谈“才”,刘知几所说的才,即文才、才华,体现为文笔、文采。但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才”更多地指课堂教学能力。在历史教师通过充分的阅读寻找到了复杂的历史,通过理论探究和思索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那么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确保高效课堂的前提下,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在实践中,课题组立足课堂现场,开展校本化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会、示范课、研究课。加强备课、讨论、说课、上课、评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课题实施中采用“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的形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开课后,课题组成员积极研讨进行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历史思维方式转换和思维创新训练为重点,每个老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师生形成还原历史复杂性的思维习惯。
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归纳,课题组老师把教育反思、针对典型实例写的案例、论文进行了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有深度的结题报告。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作出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确立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基本接受复杂性理念,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得到锻炼,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及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均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课题组成员被评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等。
所以,中学教师参与课题,对于提升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可以算是快速敦促自己成为教学骨干的“捷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就是引领一线“教书匠”专业素养快速提升。
“教书匠”需要进行教科研吗?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争论最激烈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仅凭经验的“教书匠”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教改的需要了,“教书匠”们越来越意识到教科研是竞争力。一线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越来越多了,参与课题研究成为引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3年上半年我们课题组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十二五”规划课题《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2013年11月,该课题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13/02/227。3年多来,课题组经历了开题、中期汇报、结题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改”的方法,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经过扎实有效的科学研究和课堂实践,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目标。
在本课题理念的引领下,课题组教师勤于学习,提升了学科专业素养。正如唐代史学家在刘知几对学史之人所提出的三要素:才、学、识。在课题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深感课题组老师们在各方面专业素养在不断精进。借用刘知几的观点,从三个层面上阐述课题引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首先谈“学”,刘知几所说的“学”自然指学问。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历史教师来讲,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言之有据,不能凭空臆造,不能山间竹笋。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把“历史复杂性”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程式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读懂读透教材,并且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解众说纷纭的史家观点并能够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历史现象驳杂繁芜,万象纷呈,如若需要某一历史问题研究得深刻透彻,必须大大地提升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课题组成员经常在空余时间熟读通史著作,如二十四史、《全球通史》以及多种版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等各种专著,此外还大量借阅了各类历史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订阅了多本史学期刊来丰富自己的视野。
除了阅读专业的通史和专著以外,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广泛查阅并学习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有白利鹏的《历史复杂性的观念》、张耕华的《历史哲学引论》、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课题组成员学习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相关理论,深刻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原历史复杂性的内涵,开展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探索。
现在每节历史课的备课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阅读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工作量是大大超过以往了,也非常辛苦。但是通过充分的阅读,课题组成员共同感受到了“学无止境”,寻找到复杂的历史真实路途还很漫长,还需要继续学习钻研下去。
其次谈“识”,即见识或思想。没有思想,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既然历史是复杂多变的,那么对于某一个历史问题或者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会是统一固定或者一层不变的。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世界,历史教师就需要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本课题组成员认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历史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一颗“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即他首先应该有现实关怀,有大的忧患问题意识,这有助于对今人所关心的大问题的理解或了解。为此,课题组成员积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时事热点并经常联系课堂教学的实践。
课题组的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有魅力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思想的课堂,但有思想的课堂一定是有魅力的。”历史教学,思想不能缺席。没有思想的教育是不堪一击的,它經不起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空气的侵蚀。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生命力却恰恰在于其思想性,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取前人的思想和智慧,使作为人的自己更加完善。我们也在做思想工作,但更多的是政治说教灌输而非真正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理性的精神、普世价值的追求,历史课堂需要培养学生质疑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精神,这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只有教师提升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水平,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批判性、思辨性的历史分析眼光,才能引领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发展。
第三谈“才”,刘知几所说的才,即文才、才华,体现为文笔、文采。但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才”更多地指课堂教学能力。在历史教师通过充分的阅读寻找到了复杂的历史,通过理论探究和思索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那么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确保高效课堂的前提下,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在实践中,课题组立足课堂现场,开展校本化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会、示范课、研究课。加强备课、讨论、说课、上课、评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课题实施中采用“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的形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开课后,课题组成员积极研讨进行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历史思维方式转换和思维创新训练为重点,每个老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师生形成还原历史复杂性的思维习惯。
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归纳,课题组老师把教育反思、针对典型实例写的案例、论文进行了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有深度的结题报告。三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作出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确立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还原历史复杂性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基本接受复杂性理念,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得到锻炼,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及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均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课题组成员被评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等。
所以,中学教师参与课题,对于提升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可以算是快速敦促自己成为教学骨干的“捷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就是引领一线“教书匠”专业素养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