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必然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为了有效评估碳储量,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中原城市群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 t、2035.36×106 t、2066.34×106 t和2093.05×106 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 t、2179.39×106 t和2174.28×106 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 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 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 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在11.38×106 t到214.24×106 t之间,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研究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进一步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最新一代的SRISK方法测度了G20国家605家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并设计提出了基于高维的时变参数外溢网状矩阵,识别了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路径和传染源。研究发现,各国系统性风险呈现明显增强态势,在危机时刻具有较强同步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系统性风险同步激增。而欧美等发达金融市场更容易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源,其中,美国溢出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输出方;反之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与能源形成共同诞生于地球系统,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和地外环境条件;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演化为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等物质前提和适宜的圈层环境;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文明发展使人类圈层突破了地球
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适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本文通过阐述特殊学生入学时遇到的困境,指出特殊学生初入校园时产生不适应的原因有自身障碍的影响和所处环境变化太大,继而建议教师从"新生家访-环境布置-建立常规-教学活动的实践"的一整套流程入手,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
在校企融合机制下,旅游管理专业把基于工作岗位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教育,基于职业证书的"双证"教育,基于技能竞赛的工匠精神培育,基于创新创业的"双创"教育作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探索与实践。将"岗、课、证、赛、创"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形成"岗课证赛创"协同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较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从痕迹的构成要素视角对笔迹进行解读,并从不同痕迹的比较层面分析书写习惯作为笔迹鉴定客体的科学性及其辩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笔迹的四大构成要素及书写习惯的特殊性、稳定性与反映性。认为笔迹鉴定的客体只能是笔迹四大构成要素中反映作用力的书写习惯,其他构成要素对于笔迹鉴定只有辅助意义。鉴定人应谨慎对待笔迹鉴定,并采取更加科学的鉴定意见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文章利用MS-VAR模型对1999~2020年间不同经济区制下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和跨境短期资本流动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将经济状态划分为区制1和区制2两个不同区制,两个区制间的转换节点主要位于国内重要汇改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时点附近。相比于区制1,区制2下经济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且经济状态的惯性更强。另外,在区制2下
本文对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分析与反思,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本土融合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本土融合教育模式包括"随班就读""应随尽随"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明确了一条具有"一体两翼多核驱动"特征的实践路径。展望我国融合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在教育对象扩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不同学段衔接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彰显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成为改革重点。在此过程中,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办学理念支撑、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规划或顶层设计、课程开发不规范等,导致课程与课堂无法衔接、教学内容"泛课程化"、无法进行课程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姜立民名校长工作室立足实际和区域特色,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五维结构模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