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由于沙化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大面积草场农田被流沙无情吞噬,许多村庄、房屋被掩埋,道路和电力、通讯线路时常受阻中断。尽管建国以来,全旗各族人民在防沙治沙、与天抗争中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政策不稳定、措施不得力、技术跟不上等种种原因,防治效果极不明显,荒漠化的危害日益加重,沙逼人走,沙进人退,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现实,饱经沙患的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防沙治沙、向沙漠进军是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1978年,乌审旗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地区,全旗人民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荒沙整治活动。从最初的“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草库伦、小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小农牧机具、小经济林种植),到“家庭牧场”建设与“沙区小经济圈”开发,再到发展林沙产业,在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取得了生态建设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十五”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乌审旗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和生产发展的准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进一步转变生态建设重点,突出生态园区、城市绿地、景区绿化、环城林带、绿色通道和经济林建设,全力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绿色收入,有力推进了“绿色乌审”建设进程。
截止2006年底,全旗有林面积已达到5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不足7%提高到28.75%,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70%;草场面积达到90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上升到742万亩;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和荒沙面积大幅度下降,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好转向全面恢复的实质性转变。生态建设热潮的不断掀起,不仅创造了宜人的环境,也给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十五”末,农牧民每年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6%以上,部分地区超过1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面对严峻的现实,饱经沙患的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防沙治沙、向沙漠进军是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1978年,乌审旗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地区,全旗人民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荒沙整治活动。从最初的“三种”(种树、种草、种柠条)、“五小”(小草库伦、小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小农牧机具、小经济林种植),到“家庭牧场”建设与“沙区小经济圈”开发,再到发展林沙产业,在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取得了生态建设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十五”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乌审旗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和生产发展的准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进一步转变生态建设重点,突出生态园区、城市绿地、景区绿化、环城林带、绿色通道和经济林建设,全力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绿色收入,有力推进了“绿色乌审”建设进程。
截止2006年底,全旗有林面积已达到5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不足7%提高到28.75%,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70%;草场面积达到90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上升到742万亩;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和荒沙面积大幅度下降,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好转向全面恢复的实质性转变。生态建设热潮的不断掀起,不仅创造了宜人的环境,也给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十五”末,农牧民每年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6%以上,部分地区超过1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