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对策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防治白叶枯病的对策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抗病良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001-01
  
  0引言
  水稻白叶枯病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1症状
  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
  1.1叶枯型
  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这一类型症状中又可分为两型:
  1)普通型。即典型的白叶枯。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害大多数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少数从叶肉开始发生,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斑点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长可达叶片基部,宽可达叶片两侧。
  2)急性型。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易感品种发病时,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像开水烫伤状,随即纵折干枯。
  不论普通型或急性型韵病叶,在湿度大时,特别在雨后、傍晚或晨露未干时,病部常有蜜黄色胶粘状鱼籽大小的茵脓溢出,干后成粒状或薄片状。有时在已感染但未呈现病斑的病叶上也可看到这种菌脓,但在老病斑上多不常见。
  1.2凋萎型
  多在秧田后期到拔节期发生,但以移栽后15~20天(分蘖期)最重。病株心叶或心叶下第一片叶首先呈现失水、青卷、最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萎,但也有先从下部叶片呈现青萎,以后引起上位叶片或心叶青卷枯萎。病株主蘖、分蘖均可发病,最后枯死。
  1.3黄叶型
  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在呈现这种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但病株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原细菌存在。
  2病原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为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1shiyama),是一种细菌,为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的黄单胞杆菌水稻白叶枯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大小1~2.7微米X0.5~1微米,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微米,直径30纳米,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黏质的胞外多糖包围。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素,好气性,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病菌生长温限17℃~33℃,最适25℃~30℃,最低5℃,最高40℃,病菌最适宜pH值6.5~7。
  3病害发生特点
  带菌谷种和有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水稻抽穗扬花时,病菌借风雨、露滴沾染花器,然后潜伏于颖壳组织成胚和胚乳表面越冬。在干燥条件下病菌在种子中可存活半年以上,病种在第二年播种时有传病的作用。
  在稻草和谷种中存活的病菌,可随流水传播到秧苗。稻根的分泌物可吸引周围的病菌向根际集聚,并使生长停滞的病菌活化增殖,然后自叶片的水孔、伤口或新根长出时叶鞘基部的微小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病菌从水孔通过通水组织到达维管束或从伤口进入维管束。新伤口较老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从变态气孔侵入的病菌只停留在细胞间隙内,不能进入维管束。在适宜条件下再放出病菌,然后从伤口或水孔侵入达到维管束。病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水稻后,是否立即产生症状,除与菌量有关外,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有时秧苗虽已感染但不呈现症状,成为带菌秧苗,移栽后在条件适宜时才发病。
  此外,病菌还可进行系统侵染,即病菌一旦从根部、茎基部和叶片侵入后,可通过在维管束中的增殖而扩展到植株的其他部位,引起凋萎型病株。还有一种情况,即病菌从叶片侵入后,大部分病株只呈现叶枯型症状,但有些病株的一些叶片虽然有病菌存在却不表现症状。这些“带菌”秧苗或发生系统侵染的秧苗,移栽大田以后,往往成为中心病株。因此抓紧秧田防治是一个很关键的措施。
  1)气象因素。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适宜。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早稻秧苗期感染后不易表现典型症状,晚稻抽穗后病情扩展缓慢,也与受低温(20℃以下)的影响有关。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22℃时,潜育期为13天;在24℃时为8天;在26~30℃时,潜育期只需3天。国外报道,凋萎型白叶枯病在31℃下用人工接种,不到20天便呈现症状,而在21℃时则需40天或40天以上才呈现症状。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涝之后,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
  2)栽培管理。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发生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绿肥压青量过多,都容易使稻株生长过于茂密,株间通风透光度明显减弱,湿度显著增加,造成适于发病的小气候。而且稻株体内蛋白质氮化物大量分解,游离氨基酸特别是醯胺类化合物和胱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也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发病较多较重。缺磷钾肥以及土中硅、锰含量过多,均对发病有利。施用氮肥过多时,即使增加磷、钾肥,对稻株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和糖分的改变不大,不能收到减轻病害的效果。合理施肥发病轻。
  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水淹涝,既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体内呼吸基质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发病重。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蔓延。合理排灌,适时适度露田、晒田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且可控制田间小气候使不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
  4防治对策
  1)加强检疫。严格实行检疫制度,防止病害传人无病区。在疫区应建立无病留种田,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当地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经济、省工、有效的主要措施。
  3)严格处理病稻草。重病田的稻草和打场的残渣瘪谷,必须经高温堆肥后发酵应用,避免直接还田。
  4)狠抓秧田的防病。在秧田带病的秧苗移栽后会成为本田的初次侵染源。因此,要做好秧田的防病工作。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远离房屋和晒场的无病田;最好采用旱育苗。在秧田3叶期和移栽前各喷1次25%敌枯双1000倍液。积极进行防治。
  5)加强肥水管理。要采用因土配方施肥,氮肥切忌多施、晚施。水的管理要浅水勤灌。严禁深灌、串灌、大水漫灌,以增强稻体内的抗病力。
  6)及时喷药防治。大田施药适期应掌握在零星发病阶段,以消灭发病中心。药剂种类有:一是10%杀枯净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二是50%叶枯青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三是15%敌枯双1500~2000倍液喷雾,根据病情隔5~7天再喷1次。
其他文献
介绍非预应力连续箱梁施工中预拱度的控制,以及箱梁底板裂缝的出现和开展,并分析其成因,从而确保箱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苦水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进行分析,探索治理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乌兰浩特市水稻全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对水稻的生产提出合理建议和相应对策。
有肝炎症状和生化反应的患者.而甲(?)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全部阴性诊断下明.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并非少见.说明还存在另一种肝炎病毒感染,即HG
摘要在园林的绿化工程中 ,苗木的成活率是绿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主要从苗木选择、栽植方法、土壤处理、苗木的假植和栽植、养护等方面阐述如何才能保证苗木的高成活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栽植技术;苗木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7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001-01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苗
为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情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对107便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CV-RNA阳性的90例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型结果表明,HCV-Ⅱ(1b)占78.9%,HCV-Ⅲ(2a)型占18.9%,HCV-Ⅱ/Ⅲ混合型占2.2%,提示:(1)本地区HCV流行
介绍厦门纳潮口大桥施工监控方法、主要内容以及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对今后同类桥型的施工和施工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造林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规划设计、造林计划、种苗生产、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环境保护和检查验收等主要工序。分析当前造林中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如何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造林质量;原因分析,控制措施  中圖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001-01    1当前造林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造林计划。在生产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进而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监督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将会计监督职能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林业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是林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主要介绍当前造林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造林;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01-01    1当前造林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