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心理研究表明,在进行家教的过程中,若父母运用不恰当的语言,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灵产生较大的杀伤力。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低于成年人,敏感、脆弱,往往在父母不经意的语言刺激下,遭到“语言暴力”的伤害。但同时,孩子也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若父母能适当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暗示教育,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故事一:警示的眼神
吃过晚饭,应阳阳的要求,爸爸给他开始讲故事。可爸爸讲到一半的时候,阳阳就开始分神了,两只手把玩着玩具,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爸爸见了,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眼睛紧盯着阳阳的双手。不一会儿,阳阳察觉到了爸爸的眼神,忙把玩具放下,双手也不再乱动,继续认真地听爸爸讲故事。
点评:很多时候,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用眼神暗示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善于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讲”出来,起到纠正、约束孩子不正确行为或表扬、赞赏、肯定其好言行的目的,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目的。
故事二:表情也能威慑
平时,胖胖在父母的教育下很乖巧,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更让胖胖开心的是,还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两个小家伙一见面就很投缘,扎在一起玩得忘乎所以,胖胖这个小主人更是兴奋得又跳又笑又叫,一副“人来疯”的样子,吵得连爸爸几次投过去制止他的眼神都没注意。于是,爸爸趁胖胖的眼神扫过来的时候,猛地脸色一沉,并皱起了眉头。这不同于平常的面部表情很快让胖胖明白过来,他的声音马上降低了不少,并带着小伙伴去了其他房间。
点评: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生动形象的,而且表情能以更明确的神态表达人的内心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在做不应该做的事时,你对他摇摇头,或隐去笑容,他自然会反省并收敛不合适的言行。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激励。
故事三:旁敲侧击效应
晓晓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劳动,从不帮爸爸妈妈做事。爸爸妈妈说过她几次,但她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那天回家,正碰上邻居小女孩玲玲拎垃圾袋下楼,妈妈夸奖道:“玲玲好勤快呀,会帮妈妈送垃圾了。”随后,妈妈不经意地告诉晓晓,小区的好多人都夸玲玲懂事,会体贴父母辛苦。晓晓听后有些不自然,那天回家,她就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点评:暗示,本身就是一种旁敲侧击。虽然不是直接表达,而是一种迁回策略,但这种表扬或批评,明里是顾左右而言他,暗里的目标却很明确,让孩子很容易领会和理解。父母也可以采用讲故事、打比喻、比较等方法,把自己的观点、要求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温和的气氛中主动接受教育,改变自己。
故事四:无声的鞭策
晚上9点多了,又到了宁宁该休息的时候了,但他还津津有味地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旁边的妈妈没有像以前一样提醒他,只是站起来去帮宁宁把他房间的灯打开,床上的被子铺开,然后关了客厅的大灯回到自己的卧室。看到妈妈都休息了,宁宁赶紧关了电视,走进卫生间去洗漱,然后回房休息。
点评:动作暗示就是用肢体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就会学着作出反应。幼儿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父母可以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专家观点:家教过程中,合理、科学、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和学习动机,在防止幼儿产生逆反、恐惧等负面心理,提升幼儿对自身的期望度,发掘幼儿智能潜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家长在实施暗示法前,要注意以下三点:
1暗示时,尽量运用孩子能够听懂、看懂、容易领会的简单方式,以促使他及时注意和纠正。如果孩子不分场合大声说话,大人撅撅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摆摆手;孩子打瞌睡,家长敲敲桌子等,这些暗示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2暗示教育,多应在积极、温馨、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及时、正确地读懂家长的要求。家长要少提那些让孩子心里不快的要求、命令类的词语,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暗示,孩子会更乐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突破孩子的反暗示防线。
3在暗示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表情、手势等),应愉快、热情、自豪、饱满,不给孩子压力。此外,家长的暗示还应经常向孩子渗透较高期望信息,从而提高孩子对自身的期望值,激发自信心和积极性。
故事一:警示的眼神
吃过晚饭,应阳阳的要求,爸爸给他开始讲故事。可爸爸讲到一半的时候,阳阳就开始分神了,两只手把玩着玩具,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爸爸见了,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眼睛紧盯着阳阳的双手。不一会儿,阳阳察觉到了爸爸的眼神,忙把玩具放下,双手也不再乱动,继续认真地听爸爸讲故事。
点评:很多时候,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用眼神暗示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善于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讲”出来,起到纠正、约束孩子不正确行为或表扬、赞赏、肯定其好言行的目的,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目的。
故事二:表情也能威慑
平时,胖胖在父母的教育下很乖巧,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更让胖胖开心的是,还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两个小家伙一见面就很投缘,扎在一起玩得忘乎所以,胖胖这个小主人更是兴奋得又跳又笑又叫,一副“人来疯”的样子,吵得连爸爸几次投过去制止他的眼神都没注意。于是,爸爸趁胖胖的眼神扫过来的时候,猛地脸色一沉,并皱起了眉头。这不同于平常的面部表情很快让胖胖明白过来,他的声音马上降低了不少,并带着小伙伴去了其他房间。
点评: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生动形象的,而且表情能以更明确的神态表达人的内心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在做不应该做的事时,你对他摇摇头,或隐去笑容,他自然会反省并收敛不合适的言行。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激励。
故事三:旁敲侧击效应
晓晓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劳动,从不帮爸爸妈妈做事。爸爸妈妈说过她几次,但她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那天回家,正碰上邻居小女孩玲玲拎垃圾袋下楼,妈妈夸奖道:“玲玲好勤快呀,会帮妈妈送垃圾了。”随后,妈妈不经意地告诉晓晓,小区的好多人都夸玲玲懂事,会体贴父母辛苦。晓晓听后有些不自然,那天回家,她就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点评:暗示,本身就是一种旁敲侧击。虽然不是直接表达,而是一种迁回策略,但这种表扬或批评,明里是顾左右而言他,暗里的目标却很明确,让孩子很容易领会和理解。父母也可以采用讲故事、打比喻、比较等方法,把自己的观点、要求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温和的气氛中主动接受教育,改变自己。
故事四:无声的鞭策
晚上9点多了,又到了宁宁该休息的时候了,但他还津津有味地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旁边的妈妈没有像以前一样提醒他,只是站起来去帮宁宁把他房间的灯打开,床上的被子铺开,然后关了客厅的大灯回到自己的卧室。看到妈妈都休息了,宁宁赶紧关了电视,走进卫生间去洗漱,然后回房休息。
点评:动作暗示就是用肢体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就会学着作出反应。幼儿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父母可以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专家观点:家教过程中,合理、科学、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和学习动机,在防止幼儿产生逆反、恐惧等负面心理,提升幼儿对自身的期望度,发掘幼儿智能潜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家长在实施暗示法前,要注意以下三点:
1暗示时,尽量运用孩子能够听懂、看懂、容易领会的简单方式,以促使他及时注意和纠正。如果孩子不分场合大声说话,大人撅撅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摆摆手;孩子打瞌睡,家长敲敲桌子等,这些暗示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2暗示教育,多应在积极、温馨、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及时、正确地读懂家长的要求。家长要少提那些让孩子心里不快的要求、命令类的词语,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暗示,孩子会更乐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突破孩子的反暗示防线。
3在暗示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精神状态(表情、手势等),应愉快、热情、自豪、饱满,不给孩子压力。此外,家长的暗示还应经常向孩子渗透较高期望信息,从而提高孩子对自身的期望值,激发自信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