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腺肌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2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月余入院.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隐痛不适,间歇发作,无明显规律,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患者无腹胀、厌油、恶心呕吐、返酸嗳气、腹泻便秘,未予重视.10 d前体检行B超发现腹腔占位,遂于外院进一步查上腹部MR提示:肝门部见最大径约3.6cm×3.2cm×3 cm大小的团块状等长T1等长T2信号,其内可见分隔.考虑来源于胃窦或十二指肠的间质瘤可能性大.门诊以“腹腔占位”收入病房.患者自发病以来,偶感乏力,睡眠、胃纳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3 kg。

其他文献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肝脏移植过程中减轻肝脏IR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边缘”供肝而言.本文围绕供肝获取、供肝保存、供肝再灌注三个阶段对减轻肝脏IRI的保护策略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2000年7月至2002年3月应用立体定向放疗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4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4例中男21例,女3例,年龄52~73岁,中位年龄63岁.行食管癌根治切除术后,病程5个月至4年,2年内发现的占87.5%(21/24).食管中段癌6例,下段癌18例.病理检查均为鳞状细胞癌.临床症状为声音嘶哑及咳嗽16例,进食呛咳6例,气道受压2例,进食阻挡4例.
期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侵入性操作前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9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开腹后有腹腔积液者直接收集腹腔积液,无腹腔积液者收集腹腔灌洗液,检测腹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 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检出率与TNM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显著相关.TNM分期Ⅲ、Ⅳ期肝癌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Ⅰ、Ⅱ期(38.1%比8.0%,P=0.0005).肿瘤位置越接近表面(P
目的 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手术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肝癌患者首次行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8例患者中肝脏无月旨肪变性者273例,轻度脂肪变性44例,中重度脂肪变性21例.脂肪肝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中重度脂肪肝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ICU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轻度脂肪变性对手
目的 检测膜联蛋白A2 (ANXA2)在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ANXA2蛋白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及HCC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ANXA2蛋白在HCC及癌旁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ANXA2蛋白在HCC和肝硬化中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升高,又以在HC
目的 探讨卷曲蛋白7(Frizzled-7)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肝癌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Frizzled-7和β-catenin在64例肝癌组织、15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Frizzled-7和β-catenin在64例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和70.3%,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癌组织中Frizzled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43岁(27 ~ 66岁).14例(53.8%)无明显症状.本病术前影像学诊断困难,MRI及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1%和29.4%,高于超声诊断的16.7%(MRI:超声,x2=8.342,P=0.00
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极为困难,手术切除率较低,疗效及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在5%以下[1].目前对于胆囊癌本身的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仍然存在许多的疑问和不解.已有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之间关系密切,是影响胆囊癌的重要因素[2].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公认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3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石蜡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
期刊
细胞自噬作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类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根据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成果,首先说明了细胞自噬的定义和机制,着重总结了细胞自噬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对化疗、放疗的疗效影响以及针对细胞自噬的新药研发成果,并重点分析了细胞自噬作用的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