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定县第一中学 河北 正定 050800)
【摘 要】中国人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特点,那就是要受到既定环境的制约。这个环境有外部的,即国人生存的文化环境;也有内在的,即受本国文化制约的行为、认知模式以及个体心理环境等等。因而从本质上说,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是在已有的本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移入、吸收和消化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使学习者具有双文化能力的过程。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不同文化的交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和掌握的过程。所以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言的使用能力。因此,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要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1. 不同文化间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在各自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如果总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和障碍。
不难看出,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与英语母语者的交际顺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换言之,其交际能力应确切地表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须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文化所起到的作用。Alptekin把语言文化知识分为系统性(systemic)以及超结构性(schematic)两种。前者指句法和词法等;后者指从社会中习得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认知特点等等。他还指出:“外语文化中的结构性制约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系统性知识。”也就是说,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实,越有利于学生把握英语语言技能。Wallace(1988)也曾写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异域文化性质的事物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恰恰是要关注这种文化能力的培养,把“文化”既视为手段又视为目的,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 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是指在教授英语的全过程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逐步改进,更多的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首先,教师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将课文涉及到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几个跨文化交际专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情景模拟、分组表演等教学方式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在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和教学短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看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个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另一方面,要弥补或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障碍,关键是要学会文化适应。通过课文教学,渗透多元文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大部分语篇都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英美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要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中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语篇教学中,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正确、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学生进一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当然,这种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手段、技巧、方法是并行不悖的。它能使师生在清醒地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主动地解决对基本语言技能产生影响的文化问题。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东方学生的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倘若我们在教写作时充分意识到这种东西方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摘 要】中国人学习英语有其自身特点,那就是要受到既定环境的制约。这个环境有外部的,即国人生存的文化环境;也有内在的,即受本国文化制约的行为、认知模式以及个体心理环境等等。因而从本质上说,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是在已有的本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移入、吸收和消化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使学习者具有双文化能力的过程。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不同文化的交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和掌握的过程。所以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言的使用能力。因此,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要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1. 不同文化间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在各自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交流中人们如果总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在交流中产生冲突和障碍。
不难看出,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与英语母语者的交际顺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换言之,其交际能力应确切地表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应成为在汉语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须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文化所起到的作用。Alptekin把语言文化知识分为系统性(systemic)以及超结构性(schematic)两种。前者指句法和词法等;后者指从社会中习得的、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认知特点等等。他还指出:“外语文化中的结构性制约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系统性知识。”也就是说,英语学习中对目的语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实,越有利于学生把握英语语言技能。Wallace(1988)也曾写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异域文化性质的事物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恰恰是要关注这种文化能力的培养,把“文化”既视为手段又视为目的,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 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渗透是指在教授英语的全过程中,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始终的中西文化对比,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
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逐步改进,更多的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首先,教师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将课文涉及到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几个跨文化交际专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情景模拟、分组表演等教学方式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在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和教学短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看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个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另一方面,要弥补或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障碍,关键是要学会文化适应。通过课文教学,渗透多元文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大部分语篇都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英美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要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中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语篇教学中,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正确、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学生进一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当然,这种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手段、技巧、方法是并行不悖的。它能使师生在清醒地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主动地解决对基本语言技能产生影响的文化问题。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东方学生的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倘若我们在教写作时充分意识到这种东西方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