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肝胆外科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1328例患者,其中发生胆漏36例,对发生胆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防治措施。结果36例患者有3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治疗半个月左右均得到治愈,临床治愈率高达94.4%,有2例再次手术患者带管出院,无患者发生死亡。结论肝胆外科手术容易发生胆漏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通常采用引流方法进行治疗,但应该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肝胆外科;胆漏;原因分析;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3-02
肝胆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发生胆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预防胆漏发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肝胆手术过程中,由于要通过胆道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环节,就有可能会导致胆汁排出通道损伤,从而引发胆汁渗漏,或者胆管壁愈合比较差,最后就会造成胆漏现象。本研究针对一组肝胆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一些防治措施,具体做如下报告:
1病例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选用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1328例,发生胆漏36例。36例患者中,其中男22例,女14例,他们的年龄由18-65岁,平均年龄为(42.5±3.8)岁,所有患者病情均通过B超和CT检查得到证实,而且都具有肝胆病史,并符合手术适应症[1]。这些患者发生胆漏的时间都在术后七天以内,患者发生胆漏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术后有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并在引流管或者伤口处有异常胆汁流出。
1.2治疗方法3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都要禁食,给予营养,并对其常规抗炎治疗,预防感染等一些并发症发生。并按照患者发生胆漏严重程度将这些患者分成三组:第一组为轻度患者共20例,对他们进行B超检查,腹腔和肝下没有积液,实施保守引流方法进行治疗;第二组为中度患者共14例,通过B超检查发现腹腔或者肝下存在积液,对他们实施内镜下鼻胆管重置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待引流量比较少后,再给予常规引流;第三组为重度患者共2例,患者有部分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在引流时看到患者的胆漏量在三百毫升以上而且没有减少迹象,有的还出现了黄疸,必须对这2例患者再次实施胆管吻合、胆肠吻合或者胆管引流等手术进行治疗。
1.3胆漏原因分析对36例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15例患者实施肝叶切除术后肝断面胆管遗漏未结扎或者结扎松脱、肝胆内管引流遇到梗阻等原因发生胆漏;有12例患者在实施肝胆管切开取石手术后由于胆肠吻合愈合不佳、吻合口缝合不够严密、或者有梗阻性黄疸而发生胆漏;有5例患者在实施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胆囊发生急性炎症、胆囊管有残留或者损伤严重而发生胆漏;有4例患者在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后发生胆漏[2]。
1.4胆漏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胆漏诊断标准如下:患者再次行手术或者腹腔穿刺后获得胆汁;患者腹部伤口或者引流管位置出现胆汁样液体,而且持续时间大概在三星期以上;进行胆管造影后发现有造影剂外渗。以上36例患者通过仔细观察,均符合胆漏诊断标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者基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患者发生胆漏严重程度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后,36例患者中有34例在住院期间胆漏情况得到治愈,临床治愈率达到94.4%。另外有2例患者由于胆漏情况比较严重再次实施手术,并带管出院。20例患者进行常规引流后12天内痊愈,14例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在16天内痊愈,另外2例行再次手术的患者在27天后痊愈,没有患者由于发生胆漏而出现死亡。见表如下:
3讨论
在临床上胆漏是指在切口或者引流管胆汁有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流出,胆漏是肝胆手术后患者最经常发生的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发生胆漏的因素有很多种,胆漏严重程度不一,轻度胆漏不容易被及时发现也就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患者腹腔内发生感染,影响到了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功能,最后导致患者发生死亡情况;而胆漏程度比较严重的通常表现为部分或者弥漫性腹膜炎,在伤口或者引流时会出现胆汁偏多的情况,比较容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
根据临床经验,发生胆漏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主要注意下列一些问题:仔细观察引流液体的数值和颜色,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引流液量应该在三百毫升下,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发生胆漏,必须提高警惕;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和发热,而且流出的液体是昏黄颜色,即使流量比较少,也极有可能是发生感染,必须加强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胆漏时要先明确胆漏的主要来源和胆道受到损伤的范围,可以先行B超检查,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实施上述介绍的三种治疗方法,并对患者合理使用抑酸药物进行治疗,西咪替丁联合生理盐水静滴,如果胆漏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给予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8小时一次,连续注射两个星期。
发生胆漏虽然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在临床上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尽量减少胆漏发生:①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诊断,确诊后立即给予有效处理;②在术中要加强抗感染管理,并始终保持患者的足够营养;③在术中尽量使用钝器实施手术,避免手术器械伤到胆管;④对胆总管进行探查时,要掌握好解剖度,避免对胆管血管造成损伤,完成探查后缝合切口时要把握好紧密度。选择T管时,要依照胆总管的内径,通常选择的T管要比胆总管的内径小,使用T管之前要修建T管的短臂,给予固定后再明确它的松紧度和渗漏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36例肝胆术后发生胆漏情况的患者进行治疗,20例患者对其保守引流后在12天内痊愈,有14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治疗在16天内痊愈,另有2例患者再次实施手术引流在27天后也得到痊愈,没有患者出现死亡。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发生胆漏有很多种因素,但在术中的不合理操作和对病变病理缺少认识,是造成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仅总结了一些手术方式和发生胆漏的部分原因,但在研究中也发现,发生胆漏和肝胆手术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在实施肝胆手术时,有时会给胆道系统造成破坏,这时如果对胆道缝合不恰当,会导致胆道愈合不良。另外,手术解剖也可能会造成胆道血运受阻,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发生胆漏的主要因素[4]本研究中34例没有再行手术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胆漏情况全部得到治愈,可以说明,对胆漏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是最有效的措施,如果可以避免手术,将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胆漏现象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在每个环节加强管理,还是可以将胆漏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的。在肝胆术时,预防并避免术后胆漏情况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于肝胆手术后发生的胆漏情况,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肝胆手术技术水平和防范意识,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妥当处理,增强责任感,做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对降低胆漏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临床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2,02(3):395-398.
[2]戴佳乐,黄金燕.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1-22.
[3]李波,朱百鹏,粱震.肝胆外科手术后10例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安徽医药,2010,14(10):1190-1191.
[4]王小梅,刘维惠,秦双征,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重庆医学,2009,38(12):1504-1505.
【关键词】肝胆外科;胆漏;原因分析;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1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3-02
肝胆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发生胆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预防胆漏发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肝胆手术过程中,由于要通过胆道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环节,就有可能会导致胆汁排出通道损伤,从而引发胆汁渗漏,或者胆管壁愈合比较差,最后就会造成胆漏现象。本研究针对一组肝胆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一些防治措施,具体做如下报告:
1病例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选用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1328例,发生胆漏36例。36例患者中,其中男22例,女14例,他们的年龄由18-65岁,平均年龄为(42.5±3.8)岁,所有患者病情均通过B超和CT检查得到证实,而且都具有肝胆病史,并符合手术适应症[1]。这些患者发生胆漏的时间都在术后七天以内,患者发生胆漏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术后有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并在引流管或者伤口处有异常胆汁流出。
1.2治疗方法3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都要禁食,给予营养,并对其常规抗炎治疗,预防感染等一些并发症发生。并按照患者发生胆漏严重程度将这些患者分成三组:第一组为轻度患者共20例,对他们进行B超检查,腹腔和肝下没有积液,实施保守引流方法进行治疗;第二组为中度患者共14例,通过B超检查发现腹腔或者肝下存在积液,对他们实施内镜下鼻胆管重置引流管,进行负压引流,待引流量比较少后,再给予常规引流;第三组为重度患者共2例,患者有部分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在引流时看到患者的胆漏量在三百毫升以上而且没有减少迹象,有的还出现了黄疸,必须对这2例患者再次实施胆管吻合、胆肠吻合或者胆管引流等手术进行治疗。
1.3胆漏原因分析对36例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15例患者实施肝叶切除术后肝断面胆管遗漏未结扎或者结扎松脱、肝胆内管引流遇到梗阻等原因发生胆漏;有12例患者在实施肝胆管切开取石手术后由于胆肠吻合愈合不佳、吻合口缝合不够严密、或者有梗阻性黄疸而发生胆漏;有5例患者在实施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胆囊发生急性炎症、胆囊管有残留或者损伤严重而发生胆漏;有4例患者在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后发生胆漏[2]。
1.4胆漏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胆漏诊断标准如下:患者再次行手术或者腹腔穿刺后获得胆汁;患者腹部伤口或者引流管位置出现胆汁样液体,而且持续时间大概在三星期以上;进行胆管造影后发现有造影剂外渗。以上36例患者通过仔细观察,均符合胆漏诊断标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者基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患者发生胆漏严重程度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后,36例患者中有34例在住院期间胆漏情况得到治愈,临床治愈率达到94.4%。另外有2例患者由于胆漏情况比较严重再次实施手术,并带管出院。20例患者进行常规引流后12天内痊愈,14例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在16天内痊愈,另外2例行再次手术的患者在27天后痊愈,没有患者由于发生胆漏而出现死亡。见表如下:
3讨论
在临床上胆漏是指在切口或者引流管胆汁有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流出,胆漏是肝胆手术后患者最经常发生的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发生胆漏的因素有很多种,胆漏严重程度不一,轻度胆漏不容易被及时发现也就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患者腹腔内发生感染,影响到了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功能,最后导致患者发生死亡情况;而胆漏程度比较严重的通常表现为部分或者弥漫性腹膜炎,在伤口或者引流时会出现胆汁偏多的情况,比较容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
根据临床经验,发生胆漏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主要注意下列一些问题:仔细观察引流液体的数值和颜色,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引流液量应该在三百毫升下,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发生胆漏,必须提高警惕;患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和发热,而且流出的液体是昏黄颜色,即使流量比较少,也极有可能是发生感染,必须加强抗感染治疗。在治疗胆漏时要先明确胆漏的主要来源和胆道受到损伤的范围,可以先行B超检查,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实施上述介绍的三种治疗方法,并对患者合理使用抑酸药物进行治疗,西咪替丁联合生理盐水静滴,如果胆漏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给予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8小时一次,连续注射两个星期。
发生胆漏虽然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在临床上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尽量减少胆漏发生:①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诊断,确诊后立即给予有效处理;②在术中要加强抗感染管理,并始终保持患者的足够营养;③在术中尽量使用钝器实施手术,避免手术器械伤到胆管;④对胆总管进行探查时,要掌握好解剖度,避免对胆管血管造成损伤,完成探查后缝合切口时要把握好紧密度。选择T管时,要依照胆总管的内径,通常选择的T管要比胆总管的内径小,使用T管之前要修建T管的短臂,给予固定后再明确它的松紧度和渗漏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36例肝胆术后发生胆漏情况的患者进行治疗,20例患者对其保守引流后在12天内痊愈,有14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治疗在16天内痊愈,另有2例患者再次实施手术引流在27天后也得到痊愈,没有患者出现死亡。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发生胆漏有很多种因素,但在术中的不合理操作和对病变病理缺少认识,是造成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仅总结了一些手术方式和发生胆漏的部分原因,但在研究中也发现,发生胆漏和肝胆手术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在实施肝胆手术时,有时会给胆道系统造成破坏,这时如果对胆道缝合不恰当,会导致胆道愈合不良。另外,手术解剖也可能会造成胆道血运受阻,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发生胆漏的主要因素[4]本研究中34例没有再行手术的患者在住院期间胆漏情况全部得到治愈,可以说明,对胆漏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是最有效的措施,如果可以避免手术,将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胆漏现象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在每个环节加强管理,还是可以将胆漏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的。在肝胆术时,预防并避免术后胆漏情况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于肝胆手术后发生的胆漏情况,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肝胆手术技术水平和防范意识,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妥当处理,增强责任感,做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对降低胆漏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胆漏临床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2,02(3):395-398.
[2]戴佳乐,黄金燕.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1-22.
[3]李波,朱百鹏,粱震.肝胆外科手术后10例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安徽医药,2010,14(10):1190-1191.
[4]王小梅,刘维惠,秦双征,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处理[J].重庆医学,2009,38(12):1504-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