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安全关系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地通过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建立跨部门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用于强化不同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协同性。在预警体系运行中,部门协调作用弱化、预警机制滞后和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通过以县级市T市为例,分析其食品安全预警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在机构设置和信息交流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基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问题提出有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基层监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完善,2006年“苏丹红鸭蛋”、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和2011年“瘦肉精猪肉”等性质恶劣,涉及面广的食品安全事件鲜有发生。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状况不太乐观,尤其是农村地区,农药和兽药残留、添加剂“两超一非”和有害化学物质等问题仍较为常见[1-2]。因此,本文将从部门协同、社会共治、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4个方面,重点分析T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为基层政府提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建议。
  1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情况
  目前,T市已建成“5+3”模式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5”是指“五级预警体系”,即村(居)委会、镇政府(街道办)、食品安全相关行政部门(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市政府。“3”是指“三个模块”,即信息采集、风险研判、预警响应。①信息收集方面,通过食品安全协管员、行政执法人员等主体力量,结合稽查执法、监督抽检、投诉举报等手段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利用大数据技术,依托行政检查“两平台”系统、智慧食药监监管系统等信息平台进行上报。②风险研判方面,市食安办收集风险信息和数据后,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负责人、食品安全专家等,以交流会的方式进行风险研判,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并适时向社会发出消费预警[3-5]。预警响应方面,T市先后出台了《T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T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文件,并通过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示范性应急演练来提升本市应急处置能力。T市五级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见图1,T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模块见图2。
  2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多部门监管综合协调作用弱化
  2.1.1 综合协调机构虚化
  T市政府在2004年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起到统筹与协调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作用。食安办作为设在原食药监管部门的非独立机构,受制于食药监管部门及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缺乏独立法律地位”等原因,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加之,在机构改革后,食安办职能由市场监管部门协调应急股室承担,增加协调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应急管理等职能,弱化了作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6]。
  2.1.2 部门间协调强制性不足
  T市食安委通过印发工作规则和事权清单,从制度层面确立各成员单位分工,但在食安办综合协调职能表述上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程序和问责机制。此外,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低于农业、卫健等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且每年对本级行政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未与部门绩效挂钩,也未采取“一票否决”制度,致使协调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领导之间关系。
  2.2 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均明确了社会共治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基本原则。然而,从体系构建、预警跟踪再到风险处置等全过程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单一主导的模式,缺乏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的主动参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2.2.1 消费者监督机制失灵
  投诉举报相对于常规行政检查而言,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食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消费者可通过此方式直接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产生良好的监督约束作用。然而,现实中行政部门对投诉举报处理多以协商调解为主,消费者实际获得的赔偿不多,线索后续跟踪立案处置积极性不足。据统计,T市2020年全年通过12315、12345政府热线进行投诉举报共有1 813宗,涉及食品安全220宗,占比12.1%,通过投诉举报成功立案的仅有2宗,占1.6%;全年108宗食品行政处罚案件中,仅有2宗来源于消费者举报投诉,占比1.8%,显现出消费者参与监督积极性低,投诉举报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的不足。
  2.2.2 基层协管员队伍建设薄弱
  现T市在313个村(社区)中均配备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协助监管部门对所在村(居)进行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然而,协管员队伍中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占比84%,年龄在49岁以上占比40%。从整体素质看,现有协管员队伍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协管员“身兼多职”、经费保障不足、培训次数少、履职能力弱等多重问题叠加,导致基层协管员制度在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形同虚设”。
  2.3 風险识别能力建设滞后
  快速检测作为一项能快速识别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手段,在新修订的食安法和总局发布的《关于规范使用食品快速检测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食品快检结果可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8]。但在实际运用在仍存在几个问题。
  2.3.1 快检技术应用范围狭窄
  T市共设置17个农贸市场快速检测点,年检测量达68 400批次,但检验项目仅限于农产品的农药和兽药残留,未将其他市场常见食品(如食用油黄曲霉毒素、干货制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等)纳入快检工作范畴。此外,除大型农村聚餐监餐工作中会使用简易农残试剂盒外,在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食品质量问题等稽查执法和监督抽检工作中,均未使用快检设备;从地市局层面至省局层面也未就食品快检技术在日常行政监管工作中印发相关的工作方案和通知,导致快检技术在基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工作中处于“边缘化”局面。   2.3.2 基层快检的软硬件配套不完善
  在硬件方面,T市18个基层监管部门仅有8个配备了快检设备,且多为机构改革前购置,普遍存在试剂过期失效、试剂与仪器不配套、检验项目单一等问题。在软件方面,食品类专业(尤其是检验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即便拥有快检资格证的监管人员,绝大部分是临时短期培训上岗的,日常缺乏实操训练,加上人员老龄化严重,监管范围广等因素制约,致使无法形成食品安全快检力量。
  2.4 风险分析评估体系不健全
  2.4.1 缺乏信息整合平台
  风险分析评估的关键是在于监测信息,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快速准确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保障。但在“分段监管为主,环节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下,各级相关部门业务平台和数据库未实现信息节点相互对接,“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突出。以T市为例,在用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共有7个,涉及省市两级市场监督、农业农村多个部门,但在信息收集工作中仍依赖于传统的文字性报表和工作总结,极易造成数据上报滞后和失真。
  2.4.2 缺乏科学风险研判方法
  基层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上多采取临时性风险会商交流會的方式,受研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加之研判过程中对预警指标的设置简单机械,仅针对一些危害性较大的不合格项目或一些合格率较低的产品,缺乏从多个食品危害物监测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容易造成研判结果偏差。
  3 国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启示
  3.1 保持综合协调机构的独立性
  美国和欧盟分别成立了美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和欧盟食品安全局,作为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地位高度独立,不受其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领导或管理,也不承担具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作为统一协调的定位,能以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在整体上对食品安全全过程进行监管,协调部门间的冲突和工作,弥补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间合作的不足[9]。可见,在基层食品安全协调综合监管体制建设上,核心要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区域最高的统一协调机构地位和独立性,改变食安办长期存在的执行主体与决策主体合一的状况,明确其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综合协调与风险评估职能,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良好运行。
  3.2 实现网络内信息的多向交流
  欧盟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方面,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警报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该系统的建立为欧盟成员国食品安全主管机构提供了信息交换的渠道。所有参与其中的机构都会设立联络点,当发现任何与食品以及饲料安全有关的信息后都会上报委员会,委员会将进行收集判断,必要时将信息传达至RASFF网络下其他成员。与此同时,发布联络点和其他成员分别会将对发现风险的进一步的调查以及采取的措施记录在该系统中,实现网络内信息的双向流通。借鉴欧盟RASFF系统的经验,基层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应改变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单方性特征,建立以成员机构为节点的信息网络和统一的数据中心,由食安委风险评估部门提供科学的风险评价和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及建议,各信息节点可自行下载风险信息,并对不准确或发布过程中存在错误的信息提出更正,形成各方面不断互动的交流网络,有助于解决风险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优化建议和对策
  4.1 增强部门综合协调合作效能
  4.1.1 强化综合协调机构的权威性
  作为综合协调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足够的权利,其作用应是制定区域内食品安全控制目标并开展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实施的活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协同作用无法发挥的主要原因在于协调部门虚化和缺乏协调强制性。因此,需要细化食品安全工作规则,出台相关程序文件,在制度层面给食品安全协调工作赋予行政强制性。另外,参考国外在综合协调机构设置上的先进经验,将食安办从行政监管部门中剥离出来,纳入至食安委直接管理中,并由其独立行使综合协调合风险评估职能[10]。
  4.1.2 调动部门间协调合作的积极性
  食安委每年应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确定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对标既定目标按照季度和年度进行绩效评估,重点考核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和各成员单位协同情况,并将评估情况纳入本级政府对其职能部门的工作考评制度中。落实各领域食品安全风险常态化信息通报机制,发挥食品办牵头作用,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共同决策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调动部门协调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打造多元共治的监管模式
  4.2.1 激发行业自律的内生动力
  发挥行业协会内部监管作用,利用质量保证金和信用“黑名单”制度,对行业内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监管,通过对被行政处罚或行政检查中被判定不合格的企业列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利用信用“交易指导”和“声誉机制”的市场约束作用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自觉依法守规。
  4.2.2 强化民主监督和投诉举报作用
  ①邀请本土自媒体,本地人大政协代表参与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跟踪调查,利用视频云直播的方式参与到行政执法中;②建立科学举报制度,做好举报人信息保密措施,鼓励内部人员举报行业内违法行为;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拓宽投诉举报渠道,教育消费者掌握“保留消费小票”“做好食品封样”等投诉举报知识;发挥投诉举报线索作用,定期对投诉举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深入挖掘发现潜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4.2.3 推进协管员队伍体系建设
  ①优化村(居)队伍结构,提高在年龄和学历准入门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协管员队伍专业水平,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协管员工作积极性;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探索巡查奖励机制,对线索查实并成功立案的,可按照行政处罚金额比例给予奖励。②积极引导第三方服务参与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参考协警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第三方管理、第三方培训等社会机构参与监管,发挥其专业优势,弥补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配置不足问题。   4.3 推广快检技术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4.3.1 健全基层食品快检运行体系
  基层监管机构应全面、正确认识检标准与有关技术,纠正过去“快速检测一无是处”和“快速检测无所不能”两个误区,积极将快检技术运用在稽查执法和监督抽检中,利用快检技术的便捷、廉价的优势进行样品初筛,对阳性样品进行针对性采样送检,提升抽检靶向命中率,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优化食品快检实施流程,制定标准化检验操作规范,降低因人为主观原因造成的结果误差,提升快检工作的效率。
  4.3.2 强化人员和物质保障投入
  ①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做好基层监管人员快检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和能力比对;为基层监管人员提供技术交流平台,由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在实践和交流中提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从基层监管队伍中抽取一批食品类专业的精干力量,组织专职快速检测技术人员队伍,负责承担大型聚餐活动、食品安全事故等特殊场景的快检工作;鼓励基层监管人员参与食品专业资格证书以及学历提升,强化快检人员队伍素质能力。②在物质保障上,根据监管需要选配合适的快检项目,做好试剂及设备的验收工作,避免因脱离实际需要或把关不严谨导致的项目同质化、试剂失效等问题;加强经费保障工作,积极更新基层食品快检技术,推进基层快检食品安全快检实验室的建设,以快检中心作为“哨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改变依赖法定检测单一化风险监测手段。
  4.4 构建信息化风险分析评估体系
  4.4.1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共享平台
  健全不同区域间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统一信息通報的时限、内容种类和报送格式,将信息通报情况纳入各地政务督查督办系统中,提高各部门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的责任意识。此外,加快信息化平台及其信息和数据的整合,推进食品安全数据应用中心建设,通过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可对信息数据进行自主查询和实时上传,借助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各信息节点间形成信息闭环,解决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4.4.2 利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研判
  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学模型结合主体行为、群体心理等综合因素,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生成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并可对方案可行性进行验证。基层监管部门在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数据模型进行推算,得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或风险指数,评估风险水平以及食品安全风险各因素的权重,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避免因主观性过强,缺少科学依据导致研判结果片面失真。
  参考文献
  [1]黄鑫.基层食品安全检测管理现状及机制完善创新研究[J].经济师,2020(11):237-238.
  [2]彭思喜,张日新.食品安全应急治理体系特征、症结与优化[J].管理现代化,2021,41(1):98-107.
  [3]高静.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中预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11):36-39.
  [4]姜永根.上海市松江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6):751-754.
  [5]卢江.对我国食品安全重大风险早期识别与快速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2):113-117.
  [6]聂文静,李太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综述[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5):1551-1556.
  [7]岳清洪,黄瑛,黄璐瑶,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基层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8):6356-6361.
  [8]赵学刚.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国际比较与国内路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姚国章,丁玉洁,袁敏.欧洲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10(9):47-50.
  [10]马英娟.走出多部门监管的困境: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合作[J].清华法学,2015,9(3):35-5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食品饮料行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食品饮料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們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减少食品饮料引发的安全事件,加强对食品饮料生产加工的监管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将从食品饮料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的当前现状入手,根据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质量安全控制,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饮料;
期刊
摘 要:目的:本文通过对矿泉水中溴酸盐的测定,分析了测定溴酸盐过程中不确定度因素的来源,并对其进行评定。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对矿泉水中溴酸盐进行测定。结果:通过计算给出矿泉水中溴酸盐的不确定度。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溴酸盐,不确定度  溴酸盐[1]是矿泉水及泉水等多种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杀菌消毒后所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受热后易分解,在国际上被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2]。因此,应严格控制其在限量浓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食品经营现场核查过程中常见问题,为企业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法,对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申报糕点类食品制售项目占2.44%,有21家未设置水产类清洗池,有37家未设置洗消设施,有36家未设置专用备餐场所,占43.9%;结论:加强工地食堂原料及洗消设备、专用备餐场所设置技术指导以便增加现场核查通过率。  关键词:工地食堂;食品安全;核查  1 调查目的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对食品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行业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关系,但近些年来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自身健康水平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加大重视,并合理采取管理对策,从而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本文针对责任伦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进行分析,探讨了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
期刊
摘 要:高職院校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和技术性人才,针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来讲,必须确保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是极其有必要的。当前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安全管理依然存在日常管理不规范、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分析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食品理化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作为研究论点,围绕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旨在将质量控制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促进食品理化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在食品理化检验中,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解决不及时,极易影响食品检验的最终结果,难以保证其准确性,容易导致误判。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将食品理化检
期刊
摘 要:食品安全培训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开展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培训工作。其中,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培训,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企业不可或缺的重点工作项目。本文总结了食品工业企业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建立的食品安全培训模型,以期为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培训;食品工业  自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期刊
摘 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当对此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采取合理措施规避检验过程中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严格控制检验质量,提升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食品微生物的特点、检验的主要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准确、快速地出具检验结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期刊
本文参照HJ 586-2010中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游离氯、总氯,根据该标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计算了各个测量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为准确测定水中游离氯、总氯的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摘 要:目的:建立一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效、准确测定不同香型白酒中乳酸和乙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采用平行蒸发等简单前处理方式后,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BEH-C18色谱柱分离目标物。结果:在100~1 000 g/L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呈线性相关,乳酸、乙酸的R2均大于0.999 99,RSD分别为0.23%和0.34%,选取3种不同香型白酒,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考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