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艰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我认为应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科技推广,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增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并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科技体系建设。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工作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农业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三是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一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的种植比重,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逐步擴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品种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产格局。二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与农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能够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和实现支柱产业一条龙发展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促销、利益促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抓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实施的机遇,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劳务输转,减少土地压力。要立足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部分县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结合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抓好劳务输转这个增加群众收入的最大项目和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积累经验和资金。
四、创新发展模式,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二是发展集约农业,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农业效益。三是发展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局部自然环境,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最大程度地避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对农业的污染,保护水土气的生态平衡,满足社会对营养、安全、保健农产品的需求。五是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和三大产业之间的生产循环。六是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建造集科研、生产、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生态园、科技园,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五、提高农民素质,夯实现代农业人才基础。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这个主题,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一是在整合培训资源上,着力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职教中心、党校和函授教育,乡镇农教培训中心、科技推广站(所)、文化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对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使它们成为集人才资源开发、实用技术引进与推广、劳务输转于一体的重要培训基地;整合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司法、妇联等力量,以村为单位、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根据不同农时,大规模组织培训。二是面向市场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农科教结合的三教统筹培训机制。积极创新培训办学模式,注重开展农业科技、转移就业和外出创业三个层次的培训。突出"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以村为基础、户为对象,开展入户培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的机制,立足更新观念,提高农民技术技能,完成劳动技能培训;选择具有一定素质和创业愿望的农民,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培训。三是结合农民农村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讲解,聘请省内外专家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在电视台开办专栏讲座,利用农村集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开展形势政策、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教育"四进"农家。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找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单位联系村,农村致富党员联系贫困户;农村党组织带领党员实践先进性,农村致富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带"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变"输血"为"造血",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努力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视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努力把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党员选拔到村级党组织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加快科技推广,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不断增强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并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科技体系建设。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工作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农业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三是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一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的种植比重,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逐步擴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品种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产格局。二是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与农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能够推动产业一体化经营和实现支柱产业一条龙发展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促销、利益促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抓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实施的机遇,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劳务输转,减少土地压力。要立足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部分县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结合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抓好劳务输转这个增加群众收入的最大项目和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积累经验和资金。
四、创新发展模式,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二是发展集约农业,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农业效益。三是发展设施农业,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局部自然环境,提高生产效益。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最大程度地避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对农业的污染,保护水土气的生态平衡,满足社会对营养、安全、保健农产品的需求。五是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和三大产业之间的生产循环。六是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建造集科研、生产、展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生态园、科技园,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五、提高农民素质,夯实现代农业人才基础。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这个主题,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全力推进农民培训工程。一是在整合培训资源上,着力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职教中心、党校和函授教育,乡镇农教培训中心、科技推广站(所)、文化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对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使它们成为集人才资源开发、实用技术引进与推广、劳务输转于一体的重要培训基地;整合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司法、妇联等力量,以村为单位、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根据不同农时,大规模组织培训。二是面向市场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农科教结合的三教统筹培训机制。积极创新培训办学模式,注重开展农业科技、转移就业和外出创业三个层次的培训。突出"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以村为基础、户为对象,开展入户培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的机制,立足更新观念,提高农民技术技能,完成劳动技能培训;选择具有一定素质和创业愿望的农民,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和以工代训等方式培训。三是结合农民农村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讲解,聘请省内外专家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在电视台开办专栏讲座,利用农村集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开展形势政策、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教育"四进"农家。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找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单位联系村,农村致富党员联系贫困户;农村党组织带领党员实践先进性,农村致富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带"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变"输血"为"造血",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努力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视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努力把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党员选拔到村级党组织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