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散文诗剧的探索与传承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鲁迅先生在创作散文诗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和尝试,也在这一领域收获了杰出的成果。散文诗剧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文体,结构上自由灵活,借助跨文体创作的方式,把散文诗和戏剧进行有效整合,无疑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与更高的魅力。鲁迅先生创作的散文诗剧为后世确定了基本范式,为优秀作家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动力。我们在对鲁迅先生散文诗剧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有效继承和发扬鲁迅散文诗剧的优良传统,让新生散文诗剧能够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中注入活力,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 鲁迅;散文诗剧;特征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25-02
  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五四运动之后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在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鲁迅先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他的散文诗剧存在着极高的探索研究价值,吸引着后世的诸多文学作者对其散文诗剧的创作方法进行传承和发扬,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长足进步,也让散文诗剧的文化地位得到提升。研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剧,可以从中吸收思想精华和文学营养,充分了解散文诗剧这种独特文体,进而给中国现代散文诗剧的发展积累优秀的经验和宝贵的技巧。
  一、鲁迅散文诗剧的文体特征
  (一)文学体裁
  散文诗剧是在学界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种体裁,过去在分析过程中往往局限在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这四个方面,极少涉及散文诗剧的分析。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文体形式大大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散文诗剧文体的一个重要创始人,他用这种文体反思社会、民族、人性以及人生,也通过对这种艺术工具的开发和利用传达自己的呐喊。从文体特质角度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剧,首先需要对文学体裁进行把握和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中,文体主要有散文和韵文。在五四运动之后,伴随西方文艺思想的渗透,戏剧和小说受到关注,并开始在文学领域中占主流地位。鲁迅的散文诗剧在文学体裁表现方面体现出诗的戏剧化,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散文诗和戏剧融为一体,比如《野草》中就收录了大量的散文诗剧。鲁迅先生在散文诗中加入了大量的戏剧性因子,比方说戏剧角色、情节、冲突等,然后把散文诗升华成了散文诗剧。比方说在《死火》中创作了“我”和死火这两个角色。通过戏剧因子的融入,两种体裁进行有效的碰撞,然后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新的体裁。
  (二)语义修辞
  鲁迅散文诗剧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修辞方法就是象征。象征是任何一种抽象观念、情感和看不见的事物,不能够直接指出来,但是因为和理性的联系以及社会约定的存在,进而透过某个媒介间接进行陈述和表达。鲁迅散文诗剧中,象征的使用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生存状态和内心的困境进行充分的表达。比方说,散文诗剧《过客》在开篇部分所描写的黄昏、杂树、瓦砾、枯树根等,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景物,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利用这些事物象征自己现实人生的灰暗和悲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到昏暗深沉的荒野山村的风景,如同进入到死寂的氛围中,感受其中的凄凉与寂寞。这样的象征描写能够把作者鲁迅的悲凉情感和沉闷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效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更能够体现出文本的主题。另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善于利用象征手法,在散文诗剧中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究和反思人性、人生以及命运等。正是因为象征手法的表达,才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鲜明艺术风格是反讽。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散文诗剧,当然也主要运用的是反讽方式。反讽实际上来自西方文学,是从演说或谈话的诡辩术以及修辞术中发展而来的。到了现代创作中,反讽深受重视,广泛应用到现代诗句以及诗歌中,并称为体现艺术思维以及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反讽就是在语境中明显歪曲陈述语。通过对语境进行精巧的设置能够生成反讽语调,这里的反讽和反语是不同的,是语言艺术风格的表现,而反语实际上是一种修辞。在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剧中,反讽的语言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类别,分别是悲剧反讽和克制反讽。克制反讽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主要是作者利用反讽语言塑造人物、体现主题,通过反讽能够让作品在艺术视角上形成二元对立结构。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剧中惯用克制反讽,借助克制反讽的方法,体现自己的情思和文章的主題,比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运用了克制反讽方法。悲剧反讽在实际的语境方面必须是悲剧的。《野草》中的《过客》《颓败线的颤动》就是典型的悲剧,反讽使得整部作品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布满伤痕的内心,体现出鲁迅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深层矛盾,能够直击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
  二、鲁迅散文诗剧传承探索的要点
  (一)散文诗的戏剧化呈现
  在古代文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各类差异化的文体拥有了确切的外部形式和对应的形式特征,比方说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在发展过程中是有明确界限的,要求不能够将这些外部形式特征混淆开来。在五四运动之后,这样的形式与认知发生了变化,各类文体的界限逐步消失并显现出文体融合趋势,各类文体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了创新进步。鲁迅就是新文体创造者,他除了积极创新小说文体之外,还在散文诗剧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并在整个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既是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内心情感炙热,拥有诗人特质。鲁迅先生尝试把散文和诗歌结合起来,创作了优秀的散文诗以及散文诗剧,让散文诗剧作为全新体裁呈现在大众面前,并表现出散文诗的戏剧化这一典型特点。散文诗剧的文体形式是散文形式,分段排列呈现,主要是通过设置戏剧提示语的方式,获得散文诗戏剧化的表现效果。有的散文诗剧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设置戏剧提示语,而是用自然注入的方法设置人物,借助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也就是在叙述中穿插戏剧角色,角色间随剧情发展产生交流,形成戏剧对话,进而获得散文诗戏剧化的表现目的。比如鲁迅先生的《立论》这首散文诗剧就运用的是后者,利用对话展开剧情和创作。   (二)诗歌意象融合戏剧角色
  散文诗剧属于复合型和创新型文体,同时具备诗和戏剧的共同特性。诗主要是利用意象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是借助人物角色体现作者情感,而散文诗剧则是把意象和角色融合成一个整体,散文诗剧中的人物既是戏剧角色又是诗歌意象,拥有了象征暗示功能。意象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意是抽象意蕴内涵,象是形象直观的物象,利用象隐喻意是意象最为基础的作用,所以意象本身就有着暗示、象征和隐喻的作用。因为意象的存在,让散文诗剧拥有了朦胧含蓄的特点,并且能够和散文、戏剧区分开来。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剧的创作中,往往利用隐喻的方法,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主要是借助意象来表现,暗示作者的情感。受鲁迅先生创作手法的影响,莫洛、聂绀弩等在创作散文诗剧的过程中,都利用象征、隐喻的方法体现主题,利用戏剧角色和意象相结合的方式传达内在情感,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正是对鲁迅先生散文戏剧创作的一种传承。如莫洛的《披花的少女》《取火者》等。
  (三)人生哲理中的生命悖论
  鲁迅散文诗剧包含着它独特而又深刻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情况以及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这里所提到的理性思考并非是借助抽象逻辑推理的方式形成哲学体系,是利用自我人生经历和体验来思考诸多哲理性问题,比如,人存在的价值问题、生命问题、死亡问题等,把人生的体验升华到哲学层次,进而在众多的哲理中发现生命悖论。具备悖论的意象或者是角色所具备的功能,通常是传达作者悖论思想,以及用悖论推动故事发展。执着追求生命悖论就是鲁迅先生散文诗剧人生哲理化的一种表现,也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这种风格给后来者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莫洛、聂绀弩等后来者就获得了传承。这些后来者积极推崇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艺术技巧,努力继承这种风格,并对其进行发扬,所以让鲁迅的散文诗剧在后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鲁迅先生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它的创新和创造不仅体现在小说上,在散文诗方面也开展了探索。鲁迅先生拥有勇敢尝试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也在探索尝试中获得了不少成果。散文诗剧就是拥有独特新颖形式的文体,是在出现散文诗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文体,简单来说就是把散文诗和戏剧融合起来的一个成果,在散文诗中加入了戏剧银子,通过升华,形成了如今影响力极强的散文诗剧。鲁迅先生创作的诸多散文诗剧,拥有独特的风格,给后来者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很多的散文诗剧创作者积极传承鲁迅散文诗剧特质,扛起创作大旗,推动散文诗的戏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卫,杨跃.再读鲁迅——鲁迅早期科技文本及科学小说翻译考量[J].中国翻译,2018,(02):39-43.
  [2]郝静怡.精神是文字的领袖——论鲁迅散文的立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1(09):36-38.
  [3]颜水生.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论鲁迅的散文理论[J].山东师范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36-40.
  [4]潘晗苑.鲁迅散文观之我见[J].文山学院学报,2018,28(05):72-76.
  [5]钱理群.鲁迅散文漫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6):1-13.
其他文献
【摘要】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且呈多元化趋势,鄂伦春族作为最有文化特点的民族之一,其语言文化、狩猎文化、娱乐方式、服饰文化和手工制作方面都显现出风景美学价值。通过研究探求镶嵌在自然之中的人文元素,提炼出“有意味风景”的情感和文化链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与传承。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文化;风景美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中央苏区教育是中央苏区文艺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教育中的《共产儿童读本》因受众的特殊性在教材的编排和选择方面构成了区别其他教材的独特性,更区别于其他文艺的独特性。中央苏区的教育综合考虑了儿童的独特性,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从而点燃儿童的革命意识,在儿童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达到宣传和培养革命后代的最终目的。从形式特征的角度分析《共产儿童读本》,目的是厘清教育如何与革命意识相结
期刊
【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世界瞩目,早在19世纪《诗经》英译就开始兴盛,译者主要有理雅各、詹宁斯和阿连璧等人。詹宁斯翻译《诗经》时,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詹宁斯的《诗经》英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跨文化诠释失误。  【关键词】 《诗经》;詹宁斯;英译;归化;异化  
期刊
【摘要】 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只有冰心一人,始终都是围绕着爱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并且将所有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的爱有多么的深沉、感动、温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冰心作品中爱的感悟,来唤起人们心中的真情和博爱。  【关键词】 爱;哲学;现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04-03  在二十
期刊
【摘要】 耿马翁达佤族的口头传统丰富多样,且具备多种功能价值,但目前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保护。婚礼仪式歌是耿马翁达佤族较为丰富的口头传统之一,其不仅延续了自身原先的祝福和教育功能,还发展成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田野记录,叙写耿马翁达佤族的婚礼仪式,并论述婚礼仪式歌的教育、认识、传承文化功能,以期对耿马翁达佤族口头传统的保护和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翁达村;佤族;婚礼仪
期刊
【摘要】 当前,旅游市场空前繁荣,红色旅游进入到快速發展阶段,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译作为外国游客直接了解红色旅游景点的主要渠道,肩负景区介绍和文化传达的双重使命。本文以此为研究焦点,明确红色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重要性,指出英译的现存问题,提出可行策略与方案,为江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江西;红色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在《蒸汽屋》中,凡尔纳开创性地从科技的角度来书写东方。在他的笔下,掌握了科技的西方人是进步的、文明的,而印度人则野蛮落后,不知科学理性为何物。印度人对科技杰作——蒸汽屋的态度也是走极端,或是顶礼膜拜,或是肆意摧毁而后快,表现出既愚昧懦弱又暴力血腥的民族性格。凡尔纳把科技和东方主义结合起来,对东方人的诋毁达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关键词】 印度;科技;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5
期刊
【摘要】 戏剧性独白在英语诗歌中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独白形式,常常会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戏剧性,可以更加真实地将内容表达出来,丰富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此外,戏剧性独白有着深厚的历史以及文化渊源,戏剧性独白这种表达形式深受忏悔传统以及古典诗歌的影响。戏剧性独白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成了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学传统,也为未来英美
期刊
【摘要】 《动物梦》是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杰作之一,本文从创伤理论出发,探讨小说中霍默的创伤不仅来源于生活的变故,还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同时霍默的身份建构过程反映了创伤治愈这一隐性脉络。霍默本是格雷斯小镇的一员,但却以“外来者”身份存在,群体身份认同存在危机;女儿对霍默存在误解,家庭中霍默的父亲身份受到挑战;女儿归乡陪伴患病的父亲,霍默在与女儿的相处中解除误会,达成了和解,父亲身份得以重构,创
期刊
【摘要】 本文用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达摩流浪者》主人公们的行为和思想,分别考察其中呈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找到发起“背包革命”的来源——自然,探索出一条有可能改变美国社会的革命之路。  【关键词】 流浪者;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013-02  一、引言  《达摩流浪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