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对于在中国流通领域发展的跨国公司来说,可以说是“流年不利”,一方面是百思买黯然宣布退出中国,另一方面沃尔玛和家乐福两个巨头身陷“价格门”。
沃尔玛1月份发布声明,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价格欺诈行为向受到影响的顾客表示歉意,并称已完成所有商场价格自查,称如再有价格误差将给予5倍赔偿。2月24日,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李玲再就“价格欺诈”向公众道歉,表示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是沃尔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李玲直言,沃尔玛尊重和接受一切处罚,并向消费者再次表示歉意。李玲也解释了为何出现此类事件:“由于3天到5天内的促销价格变动是由人工操作的,经过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漏洞,沃尔玛也会严格整改,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失误比例,沃尔玛也将对各大卖场开展内部培训并指导问题卖场及时改进不足。”
而担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陈耀昌表示,沃尔玛对中国整个消费品市场、零售企业的发展信心很大。对中国市场在城市化、在消费品市场的成长,沃尔玛将始终抱有乐观的心态来对待。
2006年11月,曾是贝塔斯曼、牛奶集团高层的陈耀昌以“空降兵”身份加盟沃尔玛,2007年2月正式出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替原亚洲区总裁、美国人钟浩威,全面负责沃尔玛在中国的零售业务。这次换帅被外界认为是沃尔玛加速在华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举措。
陈耀昌正在重塑沃尔玛中国的公司文化。不过对于陈耀昌来说,要在沃尔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秩序还是不小的挑战。
放下“全球第一”
作为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去过中国的上百座城市,甚至偏远的乡村。他知道在北京稻香村的糕点最有名;湖北人爱吃热干面;而到了“惊蛰”这天,“梨”会在山西多卖几百斤。他最喜欢逛超市,无论到哪座城市,看到当地的超市生意红火,他都会在里面“潜伏”几个小时,看看人家的商品组合、价格,甚至促销方式,如果不幸被警惕的店员发现,他会很诚恳地递上名片说:“我是沃尔玛的陈耀昌,欢迎你到沃尔玛。”
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零售企业,“沃尔玛”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1996年当沃尔玛选择在深圳开设它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大卖场时,那里几乎成为中国零售业的观摩课堂。大批本土零售企业像朝圣一样从中国各地前往深圳,从最基本的货架摆放、品类组合、动线设计开始,模仿着这家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
与今天的沃尔玛相比,那时沃尔玛还带着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的耀眼光环,以及浓厚的外企色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是清一色的“老外”,官方语言只有英语,卖场设计则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甚至连货架都是从美国直接运来。
在此后的数年间,中国零售连锁行业开始了快速发展,今天在中国零售市场各领风骚的重量级企业悉数登场,但沃尔玛却一直不紧不慢地迈着八字步,直到2006年底,沃尔玛才在中国开出了第100家店,整整用了10年。
但是这看似闲庭信步的背后,却是沃尔玛对中国市场未来的精打细算。用这10年的时间,沃尔玛摸清了中国大部分市场、培养了大量本土管理人才、理顺了各个区域市场供应链,甚至培养了一大批跟着沃尔玛开店的合作伙伴。而更重要的是,沃尔玛已经摘掉了“全球第一”的光环,放下了身段,在每个区域市场,虚心向本土企业学习如何成为一家更本土的零售商。
“在每个区域市场,我们都是很小的,都要向当地的零售企业学习。”陈耀昌这样说。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了沃尔玛。令整个零售行业颇为关注的是,2010年沃尔玛新开门店数达到了47家,门店总数已经超过家乐福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截至2010年12月31日,沃尔玛在中国内地21个省、4个直辖市、116个城市共开设门店224家。其中沃尔玛购物广场212家、山姆会员商店6家、社区店2家、惠选折扣店3家以及1家惠选超市。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前进已经初具战果。
沃尔玛文化的中国式表达
陈耀昌说:“沃尔玛在全球的文化遵从3个原则:第一,尊重个人,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第二,服务顾客,顾客是我们的老板,我们要满足他们购物的需求,让大家每次来购物都有愉悦的体验;第三,追求卓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满足顾客需求。这是沃尔玛全球的文化。我们在中国的文化也是沿袭这3个原则,只不过,我们把它用中国的方式方法表达出来而已。”
中国地大物博,收入差距明显,南北方天气、口味、商品、品牌很不统一,因此,沃尔玛的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言:“商业环境一直在变化,而幸存者必须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中国市场,沃尔玛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环境。
这几年,沃尔玛的确在本土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陈耀昌理解的本土化,首先是员工的本土化。现在沃尔玛超过99.9%的员工来自本土,其中包括所有商场的总经理和副总。坚持大量招聘和培养本土员工,给了沃尔玛了解、熟悉中国市场的窗口。
其次是商品的本土化。现在全国120多个城市已经有沃尔玛的商店了,而在每个区域市场,都有当地市民偏爱的特色品牌,对于更擅长一张订单解决问题的沃尔玛,这曾经让它费尽心思。现在,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沃尔玛的采购体系已经有了显著改变。沃尔玛在各个区域市场设立了专门的采购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寻找当地特色产品。而且,沃尔玛加大了对本地供应商的采购数量,现在,除了类似宝洁、联合利华这些大品牌,沃尔玛很多产品都来自本土供应商。
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沃尔玛曾经面临着很难把握当地居民消费习惯的难题。比如在美国,水果、蔬菜甚至肉制品,顾客都是成包采购,而到了中国,消费者更喜欢每天、小批量购买。为了满足顾客的这些需求,沃尔玛不断扩大生鲜区,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的生鲜产品占到20%以上,有些靠近社区的店面甚至达到27%~28%。“生鲜区的比例在不断扩大,这也是我们顺应中国独特的消费习惯,一直在努力改变的。”陈耀昌说。
在店面规模上,沃尔玛也变得更灵活。中国不同市场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因此,在进入二、三线市场时,沃尔玛会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选择适合开店的规模,商品的种类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有所区别,如果靠近居民区,沃尔玛会加大生鲜产品数量;如果靠近商业区,沃尔玛会提高办公用品的比例。去年沃尔玛还开始在深圳尝试“惠选”店,这是立足于社区的软性折扣店,面积大约在300平方米左右。
虽然不断在改变、调整,但是沃尔玛也有其不变的东西。如今沃尔玛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开店模式。只要店面装修完成,从装货架到开门营业时间从过去的几个月提高到两周半。什么时候安装货架、什么时候产品上架,在沃尔玛已经形成一套细致的流程,哪个时段执行什么样的动作,都按照流程进行,这让沃尔玛在中国零售市场具备了可怕的战斗力。“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这是一套涉及经营、采购、商品等等一系列环节的方案。在本土化的同时,更能和当地文化融合,沃尔玛要做这样的企业。”陈耀昌说。
“要知道,顾客不会因为我们是全球第一就到我们这里来。”陈耀昌强调说,“要想在中国市场继续扩张,沃尔玛必须贴近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本土化。”
沃尔玛1月份发布声明,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价格欺诈行为向受到影响的顾客表示歉意,并称已完成所有商场价格自查,称如再有价格误差将给予5倍赔偿。2月24日,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李玲再就“价格欺诈”向公众道歉,表示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是沃尔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李玲直言,沃尔玛尊重和接受一切处罚,并向消费者再次表示歉意。李玲也解释了为何出现此类事件:“由于3天到5天内的促销价格变动是由人工操作的,经过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漏洞,沃尔玛也会严格整改,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失误比例,沃尔玛也将对各大卖场开展内部培训并指导问题卖场及时改进不足。”
而担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陈耀昌表示,沃尔玛对中国整个消费品市场、零售企业的发展信心很大。对中国市场在城市化、在消费品市场的成长,沃尔玛将始终抱有乐观的心态来对待。
2006年11月,曾是贝塔斯曼、牛奶集团高层的陈耀昌以“空降兵”身份加盟沃尔玛,2007年2月正式出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替原亚洲区总裁、美国人钟浩威,全面负责沃尔玛在中国的零售业务。这次换帅被外界认为是沃尔玛加速在华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举措。
陈耀昌正在重塑沃尔玛中国的公司文化。不过对于陈耀昌来说,要在沃尔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秩序还是不小的挑战。
放下“全球第一”
作为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去过中国的上百座城市,甚至偏远的乡村。他知道在北京稻香村的糕点最有名;湖北人爱吃热干面;而到了“惊蛰”这天,“梨”会在山西多卖几百斤。他最喜欢逛超市,无论到哪座城市,看到当地的超市生意红火,他都会在里面“潜伏”几个小时,看看人家的商品组合、价格,甚至促销方式,如果不幸被警惕的店员发现,他会很诚恳地递上名片说:“我是沃尔玛的陈耀昌,欢迎你到沃尔玛。”
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零售企业,“沃尔玛”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1996年当沃尔玛选择在深圳开设它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大卖场时,那里几乎成为中国零售业的观摩课堂。大批本土零售企业像朝圣一样从中国各地前往深圳,从最基本的货架摆放、品类组合、动线设计开始,模仿着这家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
与今天的沃尔玛相比,那时沃尔玛还带着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的耀眼光环,以及浓厚的外企色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部是清一色的“老外”,官方语言只有英语,卖场设计则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甚至连货架都是从美国直接运来。
在此后的数年间,中国零售连锁行业开始了快速发展,今天在中国零售市场各领风骚的重量级企业悉数登场,但沃尔玛却一直不紧不慢地迈着八字步,直到2006年底,沃尔玛才在中国开出了第100家店,整整用了10年。
但是这看似闲庭信步的背后,却是沃尔玛对中国市场未来的精打细算。用这10年的时间,沃尔玛摸清了中国大部分市场、培养了大量本土管理人才、理顺了各个区域市场供应链,甚至培养了一大批跟着沃尔玛开店的合作伙伴。而更重要的是,沃尔玛已经摘掉了“全球第一”的光环,放下了身段,在每个区域市场,虚心向本土企业学习如何成为一家更本土的零售商。
“在每个区域市场,我们都是很小的,都要向当地的零售企业学习。”陈耀昌这样说。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了沃尔玛。令整个零售行业颇为关注的是,2010年沃尔玛新开门店数达到了47家,门店总数已经超过家乐福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截至2010年12月31日,沃尔玛在中国内地21个省、4个直辖市、116个城市共开设门店224家。其中沃尔玛购物广场212家、山姆会员商店6家、社区店2家、惠选折扣店3家以及1家惠选超市。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前进已经初具战果。
沃尔玛文化的中国式表达
陈耀昌说:“沃尔玛在全球的文化遵从3个原则:第一,尊重个人,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员工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第二,服务顾客,顾客是我们的老板,我们要满足他们购物的需求,让大家每次来购物都有愉悦的体验;第三,追求卓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满足顾客需求。这是沃尔玛全球的文化。我们在中国的文化也是沿袭这3个原则,只不过,我们把它用中国的方式方法表达出来而已。”
中国地大物博,收入差距明显,南北方天气、口味、商品、品牌很不统一,因此,沃尔玛的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言:“商业环境一直在变化,而幸存者必须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在中国市场,沃尔玛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环境。
这几年,沃尔玛的确在本土化方面下了很大工夫。陈耀昌理解的本土化,首先是员工的本土化。现在沃尔玛超过99.9%的员工来自本土,其中包括所有商场的总经理和副总。坚持大量招聘和培养本土员工,给了沃尔玛了解、熟悉中国市场的窗口。
其次是商品的本土化。现在全国120多个城市已经有沃尔玛的商店了,而在每个区域市场,都有当地市民偏爱的特色品牌,对于更擅长一张订单解决问题的沃尔玛,这曾经让它费尽心思。现在,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沃尔玛的采购体系已经有了显著改变。沃尔玛在各个区域市场设立了专门的采购部门,他们的任务就是寻找当地特色产品。而且,沃尔玛加大了对本地供应商的采购数量,现在,除了类似宝洁、联合利华这些大品牌,沃尔玛很多产品都来自本土供应商。
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沃尔玛曾经面临着很难把握当地居民消费习惯的难题。比如在美国,水果、蔬菜甚至肉制品,顾客都是成包采购,而到了中国,消费者更喜欢每天、小批量购买。为了满足顾客的这些需求,沃尔玛不断扩大生鲜区,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的生鲜产品占到20%以上,有些靠近社区的店面甚至达到27%~28%。“生鲜区的比例在不断扩大,这也是我们顺应中国独特的消费习惯,一直在努力改变的。”陈耀昌说。
在店面规模上,沃尔玛也变得更灵活。中国不同市场之间收入差距明显,因此,在进入二、三线市场时,沃尔玛会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选择适合开店的规模,商品的种类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有所区别,如果靠近居民区,沃尔玛会加大生鲜产品数量;如果靠近商业区,沃尔玛会提高办公用品的比例。去年沃尔玛还开始在深圳尝试“惠选”店,这是立足于社区的软性折扣店,面积大约在300平方米左右。
虽然不断在改变、调整,但是沃尔玛也有其不变的东西。如今沃尔玛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开店模式。只要店面装修完成,从装货架到开门营业时间从过去的几个月提高到两周半。什么时候安装货架、什么时候产品上架,在沃尔玛已经形成一套细致的流程,哪个时段执行什么样的动作,都按照流程进行,这让沃尔玛在中国零售市场具备了可怕的战斗力。“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这是一套涉及经营、采购、商品等等一系列环节的方案。在本土化的同时,更能和当地文化融合,沃尔玛要做这样的企业。”陈耀昌说。
“要知道,顾客不会因为我们是全球第一就到我们这里来。”陈耀昌强调说,“要想在中国市场继续扩张,沃尔玛必须贴近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