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討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进行血清胆固醇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500例患者中有115例(23.0%)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者中,血脂升高102例(88.7%),血脂降低13例(11.3%),血脂升高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血脂降低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胆固醇升高者中,16例为原发性升高,86例为继发性升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生化检验中,血清胆固醇异常标本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脂,并且环境、基因缺陷、LDL-apoB代谢缺陷等因素也是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血清胆固醇;血生化检验;原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06-0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发生血脂异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将血脂检测纳入健康体检检测项目之列,积极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为探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本研究对500例血清胆固醇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在我院生化检验科进行血清胆固醇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2例,女188例,年龄33~91岁,平均(62.5±6.8)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从检测前一晚上开始禁食,空腹12h,晨起抽取5ml静脉血,以抗凝管保存。使用离心机对标本离心10min,采取上层血清,并将其置于冰箱中(-20℃)保存。使用Konelab 3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酶法进行总胆固醇检测,检测试剂由永和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研究数据,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在血清胆固醇降低者中,7例为原发性降低,6例为继发性降低,二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血清胆固醇降低者的病因分析[n]
血清胆固醇,指的是血液中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2]。在人体中,胆固醇是合成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D、胆汁酸、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清胆固醇浓度是对机体脂代谢情况的客观反映[3]。胆固醇为非饱和类固醇,也是人体中的主要固醇,环戊烷多氢体是其基本结构,正常情况下,人体胆固醇含量在2g/kg左右。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若长时间处于低胆固醇状态,就可能影响机体健康,出现反应能力迟钝、记忆力降低等表现。在本次研究中,500例患者中有115例血脂异常,其中血脂降低者13例,占11.3%。
人体胆固醇变异系数平均值为8%,根据总胆固醇浓度,可计算出基值,进而确定是否需要做脂蛋白代谢检查。若基值偏高,摄入过多的热量、高饱和脂肪酸及高胆固醇就会造成超重、更年期提前、年龄效应,进而导致临界高胆固醇血症。血浆胆固醇浓度在240-289mg/dl范围内,为轻度高胆固醇血症。若LDL-L的输出增高、清除率降低,则会使颗粒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脂,升高LDL-L与apoB的比值,导致轻度高胆固醇血症[4]。血浆胆固醇浓度>289mg/dl,就可判定为重度高胆固醇血症。若患者的LDL-C产生增加、分解速率降低,就会增加胆固醇脂含量,造成LDl-apoB代谢缺陷,引发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另外,环境因素、基因缺陷也可导致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本次研究中,115例血脂异常者中有102例都为血脂升高,占88.7%,血脂升高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血脂降低者,P<0.05。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都为继发性升高(86例),如应用固醇类药物、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肾病、肾病综合征、药物性、肝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仅有16例为原发性升高,如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LDL-R缺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胆固醇检测方法选用了酶法,较之于化学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单、所需样品量少、测定质量及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在检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好酶的用量,同时还要校准仪器。胆固醇的测定结果不仅会受到校准物互通性、质定值的影响,还会受到胆固醇酯水解程度的影响。
总之,在血生化检验中,胆固醇脂含量丰富、环境因素、基因缺陷、LDL-apoB代谢缺陷等均是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血清胆固醇异常者,应注意定期检查,加强预防,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者,更要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坚持适量运动、做好饮食控制。
参考文献
[1] 叶国华,邹尚平.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J].中外医疗,2013,32(14):2-3.
[2] 宋维静.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指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8):98,100.
[3] 杜秋香,郭洪海,李文静等.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08(8):79-80.
[4] 文家远.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7):2638.
关键词:血清胆固醇;血生化检验;原因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06-0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发生血脂异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将血脂检测纳入健康体检检测项目之列,积极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为探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本研究对500例血清胆固醇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在我院生化检验科进行血清胆固醇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2例,女188例,年龄33~91岁,平均(62.5±6.8)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从检测前一晚上开始禁食,空腹12h,晨起抽取5ml静脉血,以抗凝管保存。使用离心机对标本离心10min,采取上层血清,并将其置于冰箱中(-20℃)保存。使用Konelab 3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酶法进行总胆固醇检测,检测试剂由永和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研究数据,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在血清胆固醇降低者中,7例为原发性降低,6例为继发性降低,二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血清胆固醇降低者的病因分析[n]
血清胆固醇,指的是血液中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2]。在人体中,胆固醇是合成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D、胆汁酸、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清胆固醇浓度是对机体脂代谢情况的客观反映[3]。胆固醇为非饱和类固醇,也是人体中的主要固醇,环戊烷多氢体是其基本结构,正常情况下,人体胆固醇含量在2g/kg左右。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若长时间处于低胆固醇状态,就可能影响机体健康,出现反应能力迟钝、记忆力降低等表现。在本次研究中,500例患者中有115例血脂异常,其中血脂降低者13例,占11.3%。
人体胆固醇变异系数平均值为8%,根据总胆固醇浓度,可计算出基值,进而确定是否需要做脂蛋白代谢检查。若基值偏高,摄入过多的热量、高饱和脂肪酸及高胆固醇就会造成超重、更年期提前、年龄效应,进而导致临界高胆固醇血症。血浆胆固醇浓度在240-289mg/dl范围内,为轻度高胆固醇血症。若LDL-L的输出增高、清除率降低,则会使颗粒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脂,升高LDL-L与apoB的比值,导致轻度高胆固醇血症[4]。血浆胆固醇浓度>289mg/dl,就可判定为重度高胆固醇血症。若患者的LDL-C产生增加、分解速率降低,就会增加胆固醇脂含量,造成LDl-apoB代谢缺陷,引发重度高胆固醇血症。另外,环境因素、基因缺陷也可导致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本次研究中,115例血脂异常者中有102例都为血脂升高,占88.7%,血脂升高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血脂降低者,P<0.05。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都为继发性升高(86例),如应用固醇类药物、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肾病、肾病综合征、药物性、肝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仅有16例为原发性升高,如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LDL-R缺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胆固醇检测方法选用了酶法,较之于化学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单、所需样品量少、测定质量及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在检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好酶的用量,同时还要校准仪器。胆固醇的测定结果不仅会受到校准物互通性、质定值的影响,还会受到胆固醇酯水解程度的影响。
总之,在血生化检验中,胆固醇脂含量丰富、环境因素、基因缺陷、LDL-apoB代谢缺陷等均是导致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血清胆固醇异常者,应注意定期检查,加强预防,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者,更要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坚持适量运动、做好饮食控制。
参考文献
[1] 叶国华,邹尚平.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J].中外医疗,2013,32(14):2-3.
[2] 宋维静.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指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4,(8):98,100.
[3] 杜秋香,郭洪海,李文静等.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08(8):79-80.
[4] 文家远.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7):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