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水肿验案举隅

来源 :环球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医案分析,见病知源,体现经方通过肾主水、脾胃运化水谷、三焦为水道等脏腑功能,和利水、祛风、理血、调气等多法治水:越婢汤疏通外三焦治水,兼祛风清热;五苓散疏利内外三焦水道,兼调气布津;真武汤扶肾阳治水,兼散寒湿;牡蛎泽泻散去菀陈莝,消积聚之痰湿而利水;当归芍药散理瘀血而消肿;栝蒌瞿麦丸运转中焦脾胃制水,兼凉上温下.以求抛砖引玉,丰富经方治疗水肿病的病例探讨.
其他文献
袁红霞教授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崇《黄帝内经》“以平为期,贵在中和”的学术理念,临证注重中焦脾胃平衡理论.本篇介绍总结袁红霞教授治疗脾胃病之学术经验,以阴阳平衡为总纲,通过调气机、调寒温、调动静、调润燥,使中焦不偏不倚、和谐平衡,脾胃气血正常运行而百病消除.最后附验案一则,探究其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治疗上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寻求更有效的手段.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
王子瑜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为瘀血内阻,以活血化瘀消癥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疏肝行气止痛,同时重视温补先天以鼓动元气,扶正祛邪.本文将通过对药、角药详细介绍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学术经验.如“活血络,散癥结”用丹参—赤芍—当归、当归—石见穿、赤芍—白芍、莪术—水蛭;“理肝气,定经痛”用延胡索—香附—荔枝核、乳香—没药;“暖先天,温血脉”用肉桂—川断.
小建中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此方在临床多以治疗虚寒腹痛见长.除腹痛外,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治疗虚劳病的论述,但因其方症不符之嫌,临床应用困难.为扩展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虚劳病治疗中的应用,笔者从张仲景脉证并治的思想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医理论述以及病案记载,探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所治虚劳病症状的成因.古今医家描述小建中汤之病机多不离“脾胃不和,阴阳失调”,“阴阳废弱”尤能揭示小建中汤病机之关键.同时,详辨脉象在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极为重要,且脉象应以“弦、大而空”为特点
小儿脑性瘫痪是中枢系统疾患,笔者结合中医典籍与现代研究提出本病归属神明病变范畴,提炼出元真、五神脏、脏窍三个与本病最密切的核心组分.元真是立命之本,充养五脏六腑,荣养神明灵机;五神脏是生机之枢,运转清灵脏气,主宰神明活动;脏窍是神机之要,维持灵窍通利,调节神明出入.三者协调作用使神明顺转,保障儿童正常发育.元真不足,五神脏不和,脏窍不畅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可以单独为患,也可以互相影响,整体受累,导致神机闭塞.治疗以通法为原则,补充亏虚元真恢复营垒,安和紊乱脏腑恢复神明顺转,开通郁结脏窍恢复神机出入,综合调理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分别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被视为两方证的辨证要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伤寒论》原文两个方证,提出“而”有因果和强调之义,不仅突出了“汗出”“喘”在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邪热在“皮”“肺”“肠”之间动态串扰势态,与现代医学基于皮肤、肺、肠疾病存在共病风险临床证据而提出的“肺—皮轴”“肠—肺轴”“肠—皮轴”不谋而合,为临床创新皮肤、肺、肠相关难治性疾病治法提供了思路.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
湿、痰、瘀是心悸的三大病因,而湿是源头.因此,治疗心悸应以化湿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化湿应以调脾为主,益气活血应重视宗气的作用,同时不忘安神.本文用自拟化湿益气活血汤加减,从调理升降、祛除湿浊,补益脾肾、祛湿定悸和通阳宣痹、祛湿化浊三个方面展示了从湿论治心悸的疗效.心悸是本虚标实之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实和本虚的轻重缓急,这关系到用药的寒、热、温、凉和补虚药、泻实药的比例轻重,同时要明确其标、本的定性、定位、定量、演变转化关系.从湿论治可能是治疗心悸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值得在临床推广.
慢性唇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在治疗中发现从阳论治对小儿慢性唇炎的辨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小儿稚阳未长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述阳气功能失调与小儿唇炎反复发作的关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等均易导致阳气功能失调,或脾不升清、津液不达,或湿气不化、湿热相搏,或阳气郁结、化热生火,或脾阳亏甚、痰浊阻滞,均可表现为唇炎症状.若治疗未切中病机则病情迁延不愈.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升阳化湿、升阳散火、温阳益气及通阳祛湿四个治疗方向论治小儿慢性唇炎,升阳化湿重升提脾阳,升阳散火重疏导郁火
消渴病阳气虚者占比非常大,是其发病和产生变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消渴病应首辨阴阳,以辨三阴为要,强调阳主阴从,治疗时要温护阳气;中后期消渴病,阳虚为本的病机更为凸显,可加重症状或产生变证,易生成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故临床常从三阴辨治入手,以太阴重温运、少阴重温补、厥阴重温畅为纲领,各有侧重,再辅以活血、健脾、化湿、养阴、益气等法,起到标本兼顾、阴中求阳、治病求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