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与措施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
  关键词:农村社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人口学理论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总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由生存条件差向生存条件好的地方转移,由劳动收益低向劳动收益高的区位转移,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出现积极变化
  1、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明显改变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对农民工进城缺少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给铁路运输、城市管理、生活品供应和服务带来了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农民工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认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是由进城务工农民造成的,称为“盲流”。随着我国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
  2、国家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
  过去较长时期内,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的是以堵为主的政策,制定了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取消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3、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断加强
  近几年,农民工权益保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基本解决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4、政府将提高农民工素质摆到重要位置
  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非农技能培训给予补助。
  5、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事故多发的煤矿、建筑、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治理整顿,对农民工开展安全培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建立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改善了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条件。用工企业也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及职业病防治措施。从事矿山、建筑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作业的农民工上岗前必须依法接受培训。
  6、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服务得到提高
  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和服务,一些输入地政府还将农民工管理经费纳入当地财政支出,统筹农民工管理和当地城镇居民管理,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就业还存在观念障碍。其表现在:
  一是小农意识强,进取精神不足。现在国家给予的惠农政策、措施比较多,农民得到的实惠大,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还不如在家务农,在不失自由的前提下也不愁吃不愁穿,以至于长期处于“半工半休”的不充分就业状态。
  二是受传统思想束缚,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较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大大削弱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
  2、能力、素质不到位。当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竞争激烈。农民文化素质低,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直接制约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难度。
  3、外部环境支持不到位。近几年,经政府组织有序转移就业的人数尽管在不断上升,但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显不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预测、规划及引导措施;信息不够灵通,市场缺乏监管,大大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其次,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健全,农民工的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很低,工资被拖欠,甚至要不到工资,农民工超时间劳动,休息休假权利受侵犯比较普遍。再次,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其户籍、医疗、就业、住房、子女上学以及养老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农民工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致使相当部分的农民在城镇务工若干年后又回流到农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障碍。
  4、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征
  1、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
  从调研的情况初步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第一、农业就业。通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吸纳农民就业,让部分农民由靠农业生产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的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就业人群绝大多数是“4050”妇女和60岁上下的老年农民,又被形象地称为“3860”部队。主要有两个原因促使他们农业就业:
  一是家庭困难,子女在外读书或待业,负担较重,工作热情很高,就业愿望迫切,但又缺乏在二、三产业工作的技能或其它途径,只能在农业就业,赚取微薄的收入。
  二是部分人退休或超过法定工作年龄后,社会保障不足以满足需求,须继续就业。但很难再非农就业,农业就业就成为较好的选择。农业就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蔬菜种植季节工,每年工作150天,每天20-25元,一年收入约有3000元-4000元。
  第二、半工半农兼业状态。农村劳动力中约21%的劳动力处于半工半农的兼业状态,没有固定工作岗位,一年中,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生产,包括绿化工等社会公益岗位、企业及其它临时工等。
  第三、工业就业。这是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按就业地域划分有市内就业、市外就业和国外劳务输出三种。
  第四、服务业就业。传统服务业就业覆盖面广,随着本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岗位正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如保安、营业员、服务员、公益性岗位等。
  农业就业、工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这三种就业状态比较稳定,半工半农兼业形式缺乏稳定性。因此,就目前而言,要重点实施转移的对象应确定为农村半工半农兼业人员、农村待业人员、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引发的下岗农民。在农村待业人员中,大量年轻“啃老族”的就业问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劳改释放回乡人员的就业问题是转移就业的难点所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总人数的77.8%,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3%。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第二、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长株潭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第三、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又加入了外出务工大潮,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第四、依然以从事纯体力劳动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实践以下文化程度占78%,由于他们普遍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这与就业市场要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们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第五、由单纯的打工者向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在在打工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工种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蓄了一定资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创办经济实体,从而真正发家致富。据统计,近年来成功返乡创业并吸纳上百人就业的有600余人。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近几年,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卜号文件以及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实施劳务经济富民战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1、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各部门各负其责,人社部门负责农民工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工作。教育部分负责子女教育,卫生部门负责防疫工作,计生委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外来农民工的管理等工作,其他部门也都有相关的职能,各部门相互配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农民工基本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2、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畅通农民工投诉渠道。在公开举报电话的同时,开通农民工工资支付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的举报案件,坚持当天立案,当天调查,快速处理,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积极推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模式,形成以各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二级网络,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多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快速解决重大突发性集体案件。
  3、开展专项检查,净化劳动用工环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监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介绍和非法用工行为,促进了人力资源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地发展;深入开展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深入企业开办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守法意识和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4、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多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卫生防疫方面,重视农民工子女的预防接种工作和农民工子女传染病防控工作,经常开展政策宣传,对手足口病儿童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给予罹患手足口病等的儿童正规治疗;在计划生育管理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及技术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流动人口网络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在管理方面,自主研发了“流动人员信息实时采集申报系统”,创新“社区式”管理模式,实现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创新“一卡式”管理模式,实现园区流动人口动态管控。准确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的活动轨迹,掌握其“吃、住、行、消、乐”轨迹。
其他文献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与转化存在的体制障碍  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阶段呈现制度的衔接和转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体制障碍。这种体制障碍不仅来自中国大环境方面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及财政体制等制度外因素,而且也来自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内的要素设计的差异。  (一)制度外因素  1.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期刊
一位私立学校的校长在TCL教育互联的语音室的展台前驻足良久,时而戴上耳机仔细试听,时而不断询问相关的细节……在2004中国 (广州)外语教育教学展览会上, TCL教育互联的“VCM网络语言学习系统”成为众多校长、语言培训机构及业界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期刊
2004年12月6日,教育部一微软 (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百间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开学典礼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26间计算机教室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首批接受培训的学员。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强,湖北省电教馆馆长江尔成,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教育行业总监左京允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出席了开学仪式。
期刊
近日,首届亚太创新教师大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来自15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信息化教育领域的官员、专家及学科老师参加了为期3天的会议,提交信息化应用案例达94个。中国教育部师范司对此次大会给予了高度重视,派出由2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带队、3位教育专家和6位一线老师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期刊
摘 要:语感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语用能力。本文从相关理论出发将其明晰为关于语音、语义、语法感的综合体。同时引入了隐性教学策略,强调学习者在某种环境下,无意识地获取目的语知识,并且能够恰当运用目的语,从而达到培养英语学习者语感的目的,促进语言学习。  关键词:语感;隐性学习;隐性教学;有意识;无意识  1.引言  关于语言教学方法,强调显性语法教学的语法翻译法曾盛极一时。随着语言
期刊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符号为载体,对信息进行传达的设计。人类很早就以此方式传递着信息,并且延续至今。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本质的学科,有150多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视觉传达设计与人类学总会有所交叉、相互影响。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和人类学都是以人为中心,为人类服务的。对于在人类学视野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可以丰富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视觉传达设计,使设计师能
期刊
摘 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劳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特大喜事。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界定参保范围,合理筹集养老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并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党的这一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养老保险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
期刊
一、哈特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启——提出分离命题  哈特在《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以前常被认为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性命题并指出其中只有“分离命题“才是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主张。首先哈特提问到:“为什么强调‘法律就是法律’及法律与道德之区分在德国是邪恶的,而在其他地方却与极开明的自由主义相伴而随?”随后哈特以“告密者案”为例论证了不能因违反道德就认为某些法律不是法律,这些违法
期刊
一、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概况  桉树原产地澳洲,属桃金娘科桉树属,其种类繁多,它速生丰产,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具有生长周期快,用途广泛,经济效益显著,投资回报率高等优点,是优质工业原料林树种之一。广西已把桉树种植开发列入重要的发展地位。广西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和水份条件与原产地接近,年平均气温20℃。又是较早引种按树的省份之一。10多年来已建成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我国最大的桉树良种生产基地。在全国
期刊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爆人力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因而,加强人力资源的质量控制和优化管理是管理者当前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系统分析,提出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职业修养和专业技能是质量控制的内涵,并据此提出优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优化管理  一、前言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