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妈妈”有多难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tar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进门的媳妇没叫过我“妈”,当着我的面,她总是称呼我为“你”。不得不叫我的时候,她会走到我近前,用手轻轻拉拉我的胳膊,说:“叫你呢!”这让我很是郁闷。
  都是从媳妇熬过来的。想起自己刚入婆家门时,也是扭捏作态,不好意思叫公婆为“爸妈”的。可是,婆婆却没做计较,她总是像呼唤自己的孩子那样称呼我为“闺女”。招牌动作就是一摆手,喊一声:“闺女,过来。”我便乐颠颠小跑过去,很轻松快乐地问:妈,叫我呢?那个纠结在心里的字,就那么不经意地冲了出来。
  想起这些,我觉得,只要我对媳妇好,她迟早都会叫我“妈”的。儿子娶了媳妇,就当我多了个女儿。于是,我把感化媳妇当成一项目标,开始了各种行动。
  年轻人工作忙贪睡,我就把早餐做好盛好,放到合适的温度后再叫她起床;她大大咧咧,钥匙、眉毛夹之类的东西随用随放,经常找不到东西,我就细心地把她的东西归置到专门的收纳盒里,方便她寻找;偶尔遇到她加班,我就会骑上电动车半夜去接她。我做这些,媳妇也看在眼里,她很感动,说:“你每天晚上还要熬夜写文章,还为我做这么多,太辛苦了。”
  尽管她这样说时眼睛亮晶晶的,可她却依然不肯叫我一声“妈”。
  那天是休息日,亲家来家里做客。我热情地倒茶洗水果。媳妇乖巧地陪着闲聊,但儿子好像并不怎么热情,只是淡淡地说:“哦,来了?”然后起身钻进了卧室。我敏感地发觉,亲家两口子好像习惯了儿子的冷漠。还笑呵呵地说:“这孩子腼腆得很,不爱说话。”
  送走亲家后,我把儿子叫了过来,批评他:今天你爸你妈来咱家做客,你怎么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就那么哦一声躲起来了?我一直以为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会懂得孝敬老人,没想到,你却是那样少家失教,令人失望!
  儿子疑惑地问:“我爸我妈?哦,你是说她爸她妈呀!”
  听儿子这样说,我更生气了:什么她爸她妈,结了婚,你就多了一双父母,要不分彼此,像对待我们一样孝敬他们。
  一边的媳妇听了我的话,赶紧说:“妈,你别嚷他了,他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
  言罢,我和媳妇都愣了。没想到,期盼了好久,以为会在很煽情很郑重的时刻得到的那声“妈”,就在这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收获了。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长大的青少年,相比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各种过敏症。研究人员统计称,最近十年间,美国患过敏性疾病的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食物过敏的病例增加了50%,而患过敏性湿疹的人数则提高了69%。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患过敏的可能性要比贫困家庭的孩子高很多,比如,一些移民家庭的孩子就较少患上过敏症。而就此过敏症状分布的不均衡的状况,研究人员并未给出一个
期刊
美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对女性性别角色看法较前卫开明的男性,平均收入明显低于保守看待女性性别角色的男性,首度证实男性也有同工不同酬问题,可能成为与性别有关的不同酬受害者。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1979年起调查12686名14到22岁的男女,在26年间追踪调查3次,以“是否认为女性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或“是否认为妇女出外工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等问题,来界定研究对象想法是否传统。  研究人员发
期刊
2014年3月,一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日本名《小花的味噌汤》)的书,让全世界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该书作者是来自日本的一家人,爸爸安武信吾、妈妈千惠和女儿阿花。爸爸是日本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女儿阿花今年11岁,就读于日本福冈立草江小学四年级。  而妈妈千惠,则在6年前离开人世。那一年,阿花刚刚5岁。但对于一位曾用心陪伴、爱护并教会了女儿“世间最了不起的本领”的妈妈来说,千惠走得了
期刊
举目望去,边开车边沉思的男人、盯着电视机傻笑的男人、被世界杯搅得生物钟紊乱的男人,微信里秀运动成绩的男人、人到中年还苦练书法的男人、在书本里一窝一整天的男人、酒吧里的男人、宁愿泡桑拿也不愿泡老婆的男人,不过都是躲在“树洞”里休息的男人。  孤独对于他们,是个不能说也没什么好说的公开的秘密。  一直以来,女性思维坚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虽然现在基础生存大多不是问题,可婚姻对于物质的依赖和追求却越
期刊
一项针对超过240,000名挪威人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在智商测试之中,哥哥和姐姐的得分比自己的弟弟妹妹高。但是,在第一个孩子夭折的情况下,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能够表现得一样好。这些接受测试的都是年龄在18岁至19岁之间的少年,结果发现:平均而言,长子的智商大约103.2、老二大约100.4、而老三为99。不过,出生的顺序其实未必是问题的关键。研究者称:“我们所作的假设实际上是基于子女的出生顺序与社会顺序
期刊
我对流行的东西不是那么敏感,比如《来自星星的你》,大家都热聊时,我因为没看过,也只是笑笑而已,并没有好奇心。但是,前几天,一位我相当认同其品位的朋友也聊起这部剧,极力推荐我看下。她当了很多年的教师,有看剧的角度。她很欣赏金秀贤,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帅,而是他背后的成长经历,她说:以前我看人穿西服,看的是肩膀,但在一位搞服装设计的朋友提示下,我开始关注腰力。就是腰部的小小弧线,只有人的姿态对了,形态健
期刊
“入学拼爹,开学拼妈”。替孩子做手工作业、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同学间的聚会,甚至帮老师发表论文……当这些选项成为考验妈妈的关卡时,身为家庭教育的“甲方”,如何明辨是非,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拼妈比赛”愈演愈烈  东部沿海一位高中教师李芸的孩子恰好就读于其所任教的重点高中,在孩子学习上,她可谓“全方位保姆”——多方咨询同事,整理孩子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点,研究考试的方向、内容的侧重
期刊
婚礼的社会意义  梁实秋这样描述婚礼:“新娘是不吃东西的,象征性地进食亦偶尔一见。她不久就要离座,到后台去换行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客人忙着吃喝,难得有人肯停下箸子瞥她一眼……时装展览之后,新娘新郎又忙着逐桌敬酒……绕场一匝,虚应故事。可是这时节,客人有机会仔细瞻仰新人的风采,新娘的脸上敷了多厚的一层粉,眼窝涂得是否像是黑煤球,大家心里有数了。”  而纳兰认识的现代婚礼,早就比梁先生那时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叫落叶归根,我倒觉得这种观念过时了。我更喜欢那句古诗,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干吗非要死了在北京火化啊?跟母亲出门,水电一关门一锁,我们俩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我们的家!真是走到哪里走不动了,就在那里安眠不是也很好吗?  ——本文主人公杜雪琪语  她们母女俩都是癌症患者,14年里,女儿陪着母亲游走了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是什么,让她们在病痛缠身的暮年,放下忧愁,潇洒旅行?  母亲70岁之后做过
期刊
育儿观点不同  夫妻作为同一代人,在育儿观念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具体做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加强沟通和学会妥协就显得特别重要,不能一言堂或过于武断;另外夫妻双方在听从同事朋友的育儿意见时要有理性的判断,提倡“拿来主义”,对自家适用的可以参照,对自家不适用的坚决抛掉,毕竟各家有各家的具体情况,不能照搬。妻子听她朋友同事的育儿建议,丈夫听他那边的同事朋友育儿建议,极可能就会存在不同,于是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