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开放、互动、务实、创新”为理念的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新课堂·新教法”教学观摩研讨系列活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语文“三新”学科活动走过了13年的历程。13年来,语文“三新”学科活动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也尝试形式的创新,持续注入新元素、渗透新理念、探究新方法,已经打造成为宁波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一张鲜亮名片。本文对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三新”语文学科活动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宁波职教 “三新” 语文教研 学科述评
区域性的语文学科“三新”活动历时13年,唱响课程改革主旋律,立足生本理念,彰显就业导向,保持语文味,渗透新元素,从而构筑起语文教师“合作一分享”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科发展,助推专业成长,炼就教研品牌。
一、队伍篇:“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得远,就得一起走。”
过去的13年,语文学科“三新”活动转战12所学校,足迹遍及宁波城区和各个县市区,包括福州、南京、绍兴等省内外学校教师在内近3000人次前来观摩分享交流研讨;共有40余位优秀语文教师在“三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共有33节观摩课、15个说课展示和10场微论坛。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有重要的贡献。”宁波职教语文“三新”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凝聚一群人,借助有活力的组织,开展实践、研究、交流、学习活动,形成了“区域联动,专家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交互”的研训模式。
“三新”语文活动中,教师观摩课是最重要的研训载体。教师能站上“三新”语文观摩课的讲台必须要上有質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进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学科教师有所促进和启发。
“三新”语文课堂百花争艳,生机勃勃,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教师们观摩了一节课或是聆听一个论坛,彼此就有各种感受,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和分享,形成了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会自觉意识到: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有所贡献,就理所当然地要提高观摩、思考或者阅读的品质。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活跃高效平台的搭建,从“三新”课堂走出了孙旭红、张军辉、甘东海、周稳、梅海江、张玉菲等一批宁波市新名师和骨干新秀。近五年,宁波语文代表队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屡次金牌大满贯,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同样成绩骄人。
二、课改篇:“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透视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新走向,从2007年实施产教融合的“就业导向”到2014年赋予学生“选择性”的“职业发展导向”,职教课改始终处在一个探索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而每年一届的宁波“三新”活动无疑是浙江省中职课改的风向标。
1.以学定教,突显生本理念
“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宁波“三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把我们的“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2008年宁波中职“三新”语文学科活动课堂研讨的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2012年的主题“从课堂到学堂”。
[课例1](2008年):镇海职教中心的翁晓萍老师在执教《哦,香雪》一课时,设计课本剧表演环节“香雪跳上火车换铅笔盒”(实际上课中改成了播放电影视频),其后增设了近8分钟的辩论环节“香雪用娘辛苦积攒下来的40个鸡蛋换回个带磁铁的塑料铅笔盒,还冒险走上火车乘了一站的路,并且要独自夜行30里路赶回”你们认为值不值?通过课堂辩论,学生主动研读文本,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课例2](2012年):慈溪职高的余芳老师执教《我愿意是激流》,任务驱动,下发“小组任务单”,每组按组序解读一节诗歌,将意象写在卡纸上,张贴在黑板上。课堂上,教师转变为幕后导演,调控课堂节奏;学生走上前台,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热烈。
2013年的36堂课观摩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互动”“成果交流展示”成了热门的教学设计用语。这些环节的调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符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
2.专业渗透,彰显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只有与专业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及作用。同时,在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认识得更加透彻,会更主动、更快乐地去学习语文。2008年开始,宁波市中职语文教学研究会积极推进实施中职语文“专业渗透式”教学策略。2009年,宁波“三新”语文活动的主题是“就业导向,专业渗透式”。
[课例3](2009年):东钱湖旅游学校的郑敏老师,在讲授《长城》一课时,引导听课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多次“以导游身份向外国游客介绍长城”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巧妙、自然,彰显了专业特色。
[课例4](2013年):古林职高甘东海老师在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时,结合财经类专业特点用“威客创业竞标”的方式为“面包店”取店名,写广告,将语文本位训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的应用性写作训练融为一体,既有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又有情感目标的升华。
3.回归文本,上出“语文味”
“三新”活动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在这几年观摩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语文味”的问题。广东深圳程少堂老师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所特有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结构美与文化美。 [课例5](2012年):宁波外事学校的张军辉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把欣赏散文的形象、意境和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悟“最美”中隐藏的内涵,采用“引导美提热度,发现美促效度,感悟美挖深度,迁移美求广度”等四个环节,弹奏一曲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歌。
[课例6](2014年):奉化职教中心的何芳芳在《我愿意是激流》中指导学生标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师生泛读,配乐朗读,齐读,个别读,“六读诗歌”,学生回归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意象之美、语言之美、音乐之美,上出了语文课特有的味道。
4.尊重选择,打造多样课堂
2014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给中职学校和一线教师发出了改革的信号,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基于选择性、强调专业性、突出融合性”成了各中职学校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的用心所在。面对课程设置权的回归,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又该如何适应选择,改变其课程性质和学习内容。
[课例7](2015年):这一年宁波“三新”语文研训活动的主题就是“尊重选择,打造多样课堂”,观摩课堂上选修课。镇海职教中心刘露艳执教了《红色经典诗文诵读——黑牢中的呐喊》。课前,学生采取小组分工,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课中,则以成果汇报方式,通过“苦难”“抗争”“诀别”和“新生”四个层面来表现英雄的不朽,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在诵读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学生的齐诵,也有分角色朗诵,还有教师的示范诵读。课后,学生在学得朗诵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自主开展下一个专题的学习。
语文课变身“主题式课程”,一个个生活化、岗位化、社会化的场景,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和设计,成为一个个教学主题。在2016年的选修课专题研训中,余姚四职的王明强老师执教了写作选修课《观察·联想·传神——人物描写三步曲》专题,行知职高的丁玲苹老师执教了写作选修课《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专题,都带给观摩教师莫大的启示。
三、课堂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程改革给锐意进取的“三新”语文课堂助添了新的动力。除了看视频、讲故事、演戏剧、搞活动等新教法更多地出现在“三新”语文课堂上,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设计。精彩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评价等逐渐构成课堂的流行元素。
1.德育渗透的达成
新课改对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渗透德育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有它自身的特点,所谓“文道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从而使得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与培育。
这几年“三新”课堂授课篇目中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环保意识、生命教育;《善良》通过对比,劝人行善;《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母女三人的积极进取和老板夫妇的人性化经营之道;《人,又少了一个》的自尊自强;《那一年,面包飘香》的“不要学坏,一技随身”等,都能结合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职业道德的养成。
2.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必须以激活学生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发参与-指导实践-点拨提高。
[课例8](2013年):古林职高的甘东海老师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前播放视频《教师的启示》,营造温馨感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入文本解读做好情绪铺垫;结尾再次播放视频《记住你》,感恩教师。一片面包,成就绝技随身回报师恩;一句教诲,终当铭记一生赢得尊重。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课例9](2014年):余姚四职的马俊敏老师执教《人,又少了一个》,播放断臂钢琴师——刘伟自强不息的视频,当视频中刘伟用脚演奏着钢琴,深情唱着《YOU ARE BEAUTIFUL))时,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都融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感人的情境之中。
3.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或程序。一般说来,优化教学结构要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内容安排为合理的程序。“三新”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对教学结构进行了创新设计,既合理,又有新意。
[课例10](2010年):余姚职教中心的刘健老师《善良》一课的教学,设计的“直击心灵,走进王蒙,理解感悟,释放内心,余音回荡”五个教学步骤,教师把重点放在教阅读的方式,教学生怎么去阅读,逻辑严谨,调控自然。
[课例11](2015年):鄞州区东钱湖旅游学校姚平老师执教《青龙偃月刀》一课,以“错位”为欣赏方式,以三个感叹词“啊、唉、哦”为串联,通过感受错位、技境错位、得失错位、情理错位几个板块,贯穿起这个教学流程,这样的设计自然使教学内容与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较好地达成了一致。
4.问题设计的妙启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设计问题前要考虑为什么问、问什么、谁之问、问谁、问与启、问与思;在提问时要力求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例12](2010年):宁海一职高的周稳老师执教《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师设计了如下5个数学题来检查学生自读的效果:①这个故事涉及的时间跨度是多少年;②故事里的重要人物有几个;③按照故事描述,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館共吃过几次清汤荞麦面;④那么大家算一算,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馆共点过几碗清汤荞麦面;⑤而按照分量,他们实际总共吃了几碗?借此梳理故事情节,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例13](2014年):余姚四职的马俊敏在执教《人,又少了一个》时,用“寻人启事”导入,任务驱动,既扣住文本内容,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强语文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微课资源、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派”、即时通讯等社交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已逐渐成为常态。
[课例14](2013年):古林职高的甘东海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创新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充分运用信息化载体,创新教学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用QQ群、邮件完成学生问题的预习生成与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运用视频故事创造性地进行剪接、配音,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微博回信”提升了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和随笔写作的热情。
[课例15](2016年):鄞州区东钱湖旅游学校姚平老师执教《基于WIKI网络平台的(雷雨)语言动作性欣赏》一课,把语文课堂搬到网络教室,课前,师生共建《雷雨》WIKI网络学习平台,完成与戏剧和《雷雨》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课中,借助WIKI平台,学生欣赏《雷雨》语言的动作性,探讨人物形象及主题。WIKI网络平台的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活动效率,丰富了课堂积累,给了学生自由、平等、多向交流的空间,平时羞于讲话的学生在课堂也有耀眼的见解。
四、展望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创新,永远是“三新”语文学科活动的主题词。“三新”活动要永葆活力和吸引力,必须在持续创新中突破自我,在坚守初心中继续前行。
1.丰富活动内涵,展示新成果
13年的“三新”语文学科活动主要以课堂观摩及教师论坛或沙龙为主,现在看来,内容和形式都未免单一。未来,在内容安排与选择上可以增加语文课题研究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教学新理念新模式的实践研讨,发布中职语文教育研究新成果,增设一些现场教学比赛或是教师教学技能与才艺的现场展示等;在形式创新上可以尝试搭建更多的教师、学生、学校、专家甚至家长的互动平台,汇聚各种研究资源,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尝试临堂会诊、专题研讨、视频会诊、网络教研等一些研训新模式。
2.扩大受众群体,尝试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打破时空局限,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广人群已经倚马可待。2016年的“三新”教研活动在开幕式上首次尝试网络直播,短短2小时内,共有超过万人在线观看,地域覆盖国内14个省、市以及港台地区。可以期待,未来“三新”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也可以尝试采用网络在线直播的方式,实现实时的网络互动交流。
3.打造品牌文化,拓展新态势
“三新”活动作为宁波市中职教研活动的一张名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希望在“三新”语文学科活动品牌里注入丰厚的学术品质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從而引领中职语文教师的成长需求和精神归属。“三新”语文学科活动品牌可以倡导“成长.分享”的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关键词:宁波职教 “三新” 语文教研 学科述评
区域性的语文学科“三新”活动历时13年,唱响课程改革主旋律,立足生本理念,彰显就业导向,保持语文味,渗透新元素,从而构筑起语文教师“合作一分享”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科发展,助推专业成长,炼就教研品牌。
一、队伍篇:“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得远,就得一起走。”
过去的13年,语文学科“三新”活动转战12所学校,足迹遍及宁波城区和各个县市区,包括福州、南京、绍兴等省内外学校教师在内近3000人次前来观摩分享交流研讨;共有40余位优秀语文教师在“三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共有33节观摩课、15个说课展示和10场微论坛。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有重要的贡献。”宁波职教语文“三新”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凝聚一群人,借助有活力的组织,开展实践、研究、交流、学习活动,形成了“区域联动,专家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交互”的研训模式。
“三新”语文活动中,教师观摩课是最重要的研训载体。教师能站上“三新”语文观摩课的讲台必须要上有質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进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学科教师有所促进和启发。
“三新”语文课堂百花争艳,生机勃勃,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教师们观摩了一节课或是聆听一个论坛,彼此就有各种感受,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和分享,形成了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会自觉意识到: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有所贡献,就理所当然地要提高观摩、思考或者阅读的品质。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活跃高效平台的搭建,从“三新”课堂走出了孙旭红、张军辉、甘东海、周稳、梅海江、张玉菲等一批宁波市新名师和骨干新秀。近五年,宁波语文代表队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屡次金牌大满贯,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同样成绩骄人。
二、课改篇:“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透视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新走向,从2007年实施产教融合的“就业导向”到2014年赋予学生“选择性”的“职业发展导向”,职教课改始终处在一个探索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而每年一届的宁波“三新”活动无疑是浙江省中职课改的风向标。
1.以学定教,突显生本理念
“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宁波“三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把我们的“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2008年宁波中职“三新”语文学科活动课堂研讨的主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2012年的主题“从课堂到学堂”。
[课例1](2008年):镇海职教中心的翁晓萍老师在执教《哦,香雪》一课时,设计课本剧表演环节“香雪跳上火车换铅笔盒”(实际上课中改成了播放电影视频),其后增设了近8分钟的辩论环节“香雪用娘辛苦积攒下来的40个鸡蛋换回个带磁铁的塑料铅笔盒,还冒险走上火车乘了一站的路,并且要独自夜行30里路赶回”你们认为值不值?通过课堂辩论,学生主动研读文本,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课例2](2012年):慈溪职高的余芳老师执教《我愿意是激流》,任务驱动,下发“小组任务单”,每组按组序解读一节诗歌,将意象写在卡纸上,张贴在黑板上。课堂上,教师转变为幕后导演,调控课堂节奏;学生走上前台,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热烈。
2013年的36堂课观摩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互动”“成果交流展示”成了热门的教学设计用语。这些环节的调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符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
2.专业渗透,彰显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只有与专业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及作用。同时,在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认识得更加透彻,会更主动、更快乐地去学习语文。2008年开始,宁波市中职语文教学研究会积极推进实施中职语文“专业渗透式”教学策略。2009年,宁波“三新”语文活动的主题是“就业导向,专业渗透式”。
[课例3](2009年):东钱湖旅游学校的郑敏老师,在讲授《长城》一课时,引导听课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多次“以导游身份向外国游客介绍长城”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巧妙、自然,彰显了专业特色。
[课例4](2013年):古林职高甘东海老师在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时,结合财经类专业特点用“威客创业竞标”的方式为“面包店”取店名,写广告,将语文本位训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训练、创业实践的应用性写作训练融为一体,既有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又有情感目标的升华。
3.回归文本,上出“语文味”
“三新”活动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在这几年观摩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语文味”的问题。广东深圳程少堂老师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所特有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结构美与文化美。 [课例5](2012年):宁波外事学校的张军辉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把欣赏散文的形象、意境和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悟“最美”中隐藏的内涵,采用“引导美提热度,发现美促效度,感悟美挖深度,迁移美求广度”等四个环节,弹奏一曲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歌。
[课例6](2014年):奉化职教中心的何芳芳在《我愿意是激流》中指导学生标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师生泛读,配乐朗读,齐读,个别读,“六读诗歌”,学生回归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意象之美、语言之美、音乐之美,上出了语文课特有的味道。
4.尊重选择,打造多样课堂
2014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出台,给中职学校和一线教师发出了改革的信号,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基于选择性、强调专业性、突出融合性”成了各中职学校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的用心所在。面对课程设置权的回归,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又该如何适应选择,改变其课程性质和学习内容。
[课例7](2015年):这一年宁波“三新”语文研训活动的主题就是“尊重选择,打造多样课堂”,观摩课堂上选修课。镇海职教中心刘露艳执教了《红色经典诗文诵读——黑牢中的呐喊》。课前,学生采取小组分工,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课中,则以成果汇报方式,通过“苦难”“抗争”“诀别”和“新生”四个层面来表现英雄的不朽,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在诵读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学生的齐诵,也有分角色朗诵,还有教师的示范诵读。课后,学生在学得朗诵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自主开展下一个专题的学习。
语文课变身“主题式课程”,一个个生活化、岗位化、社会化的场景,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和设计,成为一个个教学主题。在2016年的选修课专题研训中,余姚四职的王明强老师执教了写作选修课《观察·联想·传神——人物描写三步曲》专题,行知职高的丁玲苹老师执教了写作选修课《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专题,都带给观摩教师莫大的启示。
三、课堂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程改革给锐意进取的“三新”语文课堂助添了新的动力。除了看视频、讲故事、演戏剧、搞活动等新教法更多地出现在“三新”语文课堂上,案例分析法、模拟情景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设计。精彩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评价等逐渐构成课堂的流行元素。
1.德育渗透的达成
新课改对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渗透德育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有它自身的特点,所谓“文道结合”,就是要求教师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从而使得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与培育。
这几年“三新”课堂授课篇目中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环保意识、生命教育;《善良》通过对比,劝人行善;《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母女三人的积极进取和老板夫妇的人性化经营之道;《人,又少了一个》的自尊自强;《那一年,面包飘香》的“不要学坏,一技随身”等,都能结合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职业道德的养成。
2.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必须以激活学生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发参与-指导实践-点拨提高。
[课例8](2013年):古林职高的甘东海老师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前播放视频《教师的启示》,营造温馨感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入文本解读做好情绪铺垫;结尾再次播放视频《记住你》,感恩教师。一片面包,成就绝技随身回报师恩;一句教诲,终当铭记一生赢得尊重。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课例9](2014年):余姚四职的马俊敏老师执教《人,又少了一个》,播放断臂钢琴师——刘伟自强不息的视频,当视频中刘伟用脚演奏着钢琴,深情唱着《YOU ARE BEAUTIFUL))时,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都融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感人的情境之中。
3.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或程序。一般说来,优化教学结构要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内容安排为合理的程序。“三新”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对教学结构进行了创新设计,既合理,又有新意。
[课例10](2010年):余姚职教中心的刘健老师《善良》一课的教学,设计的“直击心灵,走进王蒙,理解感悟,释放内心,余音回荡”五个教学步骤,教师把重点放在教阅读的方式,教学生怎么去阅读,逻辑严谨,调控自然。
[课例11](2015年):鄞州区东钱湖旅游学校姚平老师执教《青龙偃月刀》一课,以“错位”为欣赏方式,以三个感叹词“啊、唉、哦”为串联,通过感受错位、技境错位、得失错位、情理错位几个板块,贯穿起这个教学流程,这样的设计自然使教学内容与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较好地达成了一致。
4.问题设计的妙启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设计问题前要考虑为什么问、问什么、谁之问、问谁、问与启、问与思;在提问时要力求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例12](2010年):宁海一职高的周稳老师执教《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师设计了如下5个数学题来检查学生自读的效果:①这个故事涉及的时间跨度是多少年;②故事里的重要人物有几个;③按照故事描述,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館共吃过几次清汤荞麦面;④那么大家算一算,母子三人在北海亭面馆共点过几碗清汤荞麦面;⑤而按照分量,他们实际总共吃了几碗?借此梳理故事情节,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例13](2014年):余姚四职的马俊敏在执教《人,又少了一个》时,用“寻人启事”导入,任务驱动,既扣住文本内容,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强语文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微课资源、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派”、即时通讯等社交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已逐渐成为常态。
[课例14](2013年):古林职高的甘东海执教《那一年,面包飘香》创新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充分运用信息化载体,创新教学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用QQ群、邮件完成学生问题的预习生成与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运用视频故事创造性地进行剪接、配音,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微博回信”提升了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和随笔写作的热情。
[课例15](2016年):鄞州区东钱湖旅游学校姚平老师执教《基于WIKI网络平台的(雷雨)语言动作性欣赏》一课,把语文课堂搬到网络教室,课前,师生共建《雷雨》WIKI网络学习平台,完成与戏剧和《雷雨》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课中,借助WIKI平台,学生欣赏《雷雨》语言的动作性,探讨人物形象及主题。WIKI网络平台的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活动效率,丰富了课堂积累,给了学生自由、平等、多向交流的空间,平时羞于讲话的学生在课堂也有耀眼的见解。
四、展望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创新,永远是“三新”语文学科活动的主题词。“三新”活动要永葆活力和吸引力,必须在持续创新中突破自我,在坚守初心中继续前行。
1.丰富活动内涵,展示新成果
13年的“三新”语文学科活动主要以课堂观摩及教师论坛或沙龙为主,现在看来,内容和形式都未免单一。未来,在内容安排与选择上可以增加语文课题研究成果的分享与推广,教学新理念新模式的实践研讨,发布中职语文教育研究新成果,增设一些现场教学比赛或是教师教学技能与才艺的现场展示等;在形式创新上可以尝试搭建更多的教师、学生、学校、专家甚至家长的互动平台,汇聚各种研究资源,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尝试临堂会诊、专题研讨、视频会诊、网络教研等一些研训新模式。
2.扩大受众群体,尝试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打破时空局限,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广人群已经倚马可待。2016年的“三新”教研活动在开幕式上首次尝试网络直播,短短2小时内,共有超过万人在线观看,地域覆盖国内14个省、市以及港台地区。可以期待,未来“三新”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也可以尝试采用网络在线直播的方式,实现实时的网络互动交流。
3.打造品牌文化,拓展新态势
“三新”活动作为宁波市中职教研活动的一张名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希望在“三新”语文学科活动品牌里注入丰厚的学术品质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從而引领中职语文教师的成长需求和精神归属。“三新”语文学科活动品牌可以倡导“成长.分享”的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