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仪式疗法:学理追问与运用框架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疗法作为一种传统性、日常性、独特性兼具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心理及社会服务实践中,随着宗教祛魅和精神服务的兴起,仪式疗法日益专业化与大众化。在系统梳理和借鉴仪式疗法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服务运用仪式疗法的相关理论与实务构架。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运用仪式疗法要扎根于互动仪式链、社会建构主义和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等理论,遵循仪式匹配、仪式设计、仪式体验、符号赋义和仪式升华等实务规程;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文化风险意识,规避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促进社会工作仪式
其他文献
建设区域性一流学科是地方高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应然行为,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实力的实然目标。通过对西南地区87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发现: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分析,地方高校是知识的主要生产场所,教师群体是知识的重要创造者,学生个体是知识的直接传承者,地方企业是知识的有效评估者,地方政府是知识权益的维护者。地方高校、学科教师、学生个体、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生产、创造、传承、评估和维权的循环系统。地方高校在推进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科教师不足以支撑一流学科发展目标的重任;学
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扩充了教师认知,改善了教学过程、课堂管理以及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生态,为增进教师辅助性知识、提升教师课堂互动力、增强教师教学监控力以及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力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对教师固有的角色观、知识观与能力观发起了挑战,并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型,不断提升跨界融合能力与智能素养。为促进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发展,国家应在政策扶持与制度建设中构筑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固保障,学校应在设施完善与校方鼓励中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教师也应在知识重组、能力提升与自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流动摊贩的社会治理成为城市化进程推进的难点。通过阐述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必要性,剖析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难点及当前治理方式的不足,将服务设计引入城市流动摊贩治理。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现有流动摊贩营业系统重新梳理与扩展,采用旅程图和服务蓝图的服务设计可视化工具对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进行分析,提出服务层面下的系统化管理、信息层面下的可视化设计、体验层面下的场景化重构等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正成为党务工作创新的技术驱动力。人工智能具有敏捷、高效、专业、精准、稳定等优势,对党务工作的教育、规划、决策、调研、监督职能具有巨大的优化作用,因而在党务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以智能知识库、分布式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算法建立的智能教育系统、智能规划与决策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和智能监督系统成为实现党务工作智能化的技术路径。
章太炎是第一位以探寻国粹(历史)的方法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学者,他从历史探求走向革命,又由革命促进历史探求.他所说的历史是包括语言、风俗在内统一的历史,也被称为国粹,这关
火神山医院建成与运营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中的标志性事件。利用“心态—意义”双层分析模型探究火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主流媒体如何以“慢直播”为载体与公众互动,进而共同生产出危机应对的信心符号,可以发现:符号构建本质上是媒体议程设置与公众注意力的再分配,官方媒体在供给信息的同时明确了符号的意图意义,引导公众对符号进行正向的意义构建。互动仪式是共同建构符号的途径,媒体在提升公众信任感、参与感的同时凝聚更多的符号共识,丰富了符号的文本意义。符号的构建主体是多元的,公众参与协作式编码促使其对符号解释意义的接受,自身情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对其角色,西方学界通常用“锚定角色”予以形容.通过对加州大学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美国一流公立大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养成,对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增强学习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命观念素养的养成,通过创设生命情
时代发展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若利用得当并加以创新,完全可以在实现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竞争优势,利用文化遗产之力促进城市内源性可持续发展。以广州、中山小榄、洛阳三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花卉文化为例,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角度,将文化遗产置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进行分析。唯有将文化遗产的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脉络之内,使作为一种结构遗产的花卉文化的“结构—功能”变迁与城市的“传统—现代”转型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
摘要:社区是疫情响应的第一现场,也是处理疫情的主要单元,更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场域。为了“重建得更好”,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协同减灾”。受路径依赖的影响及利益碎片的制约,协同治理的实现并不会因制度改革和意识觉醒而自然实现,需要逐步推进。“三社联动”机制包括多元主体,角色分明、权责一致、共建共享,能够为社区灾后快速重建增加可行性和科学性、增强动力、注入活力及提升能力。然而社区重建“三社联动”机制的运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