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与艾滋病孕产妇社会支持模式研究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IDS母婴传播是指HIV感染孕产妇在妊娠、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HIV传播给胎儿或婴儿,造成胎儿或婴儿感染.自2004年7月起,四川省的71个县(市、区)被列为预防AIDS母婴传播项目地区.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为HIV感染与AIDS孕产妇提供关怀与支持尚显不足,导致我省母婴传播率居高不下.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可为政府制定HIV感染与AIDS孕产妇关怀政策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人类最常见的流感病毒之一,2009年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并非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1],陆一涵等[2]推测可能是北美地区的H1N4病毒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包括重组和重排)所致。基因组测序发现,该病毒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3-4],其中血凝素(HA)蛋白来源于猪谱系,一直存在于经典猪流感病毒和三源重排子猪流感病毒中[5]。HA蛋
期刊
目的 了解山东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及分子分型特点,并探讨耐药表型与PFGE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2009-2010年山东省6个城市的生畜禽肉、熟肉制品、水产品等食品中采集80株单增李斯特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采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对耐药谱与PFGE型别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6.25%(13/80)的菌株存在耐药,其中,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高(12
2009年3月墨西哥、美国等地出现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甲流)迅速在全球各地暴发流行。随着孕妇重症甲流病例和死亡病例比例的不断攀升,2009年12月11日卫生部正式将孕产妇列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为掌握孕妇对甲流疫苗的认知与接种意愿,对评估孕妇甲流疫苗的需求,厦门市CDC于2010年3月对市内2009年8月—2010年3月建卡的孕妇进行抽样调查,以期为孕妇甲流疫苗免疫策略的
期刊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形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之一,直接参与人体的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脂肪代谢、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功能,相当于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1].研究发现,多种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包括胃癌、结肠癌、非炎症性肠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免疫性疾病,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等[2-3]。
期刊
儿童忽视与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共称为儿童伤害( mahreatment).其中,儿童忽视是发生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1-3].它可导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打击[4-6].忽视更可能发生于低年龄段,尤其0~5岁是高峰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应是关注的重点[7].3~6岁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与幼儿园保教人员密切接触,所以保教人员是关键和特
期刊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幼儿的健康.笔者对徐州市2010年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探讨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及密切接触者排毒时间和带毒情况。
期刊
为了解青海省海西州农村牧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海西州CDC分别于2010年4月和8月对海西州农村牧区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状况检测,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在海西州所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和天峻县的各乡镇选取小型集中式供水监测点,共71个.每个监测点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取1份水源水和1份末梢水,共采集水样284份。
期刊
随着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概念的提出,毒理学机制研究深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一些毒理学现象,比如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致癌机制,得到更加科学的解释,笔者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
流动人口、耐多药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和HIV双重感染是我国结核病控制面临的3大障碍.由于流动人口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流动性强等特点,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管理越来越成为结核病工作的重点[1-2].尽管2004年开始实施肺结核患者的减免治疗,但是2005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丢失率仍高达50%,痰涂片阳性及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仅55%[3]。
期刊
进入21世纪,我们仍然面临着“老传染病持续存在、曾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已知病原的耐药性急剧增加”等严峻挑战。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后的“炭疽芽孢邮件”事件促进了以精确溯源为目标的新学科——微生物法医学的诞生[2]。由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