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秩序的组织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守护者,是学校管理理念的贯彻者。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以活动为依托,以主题班会为平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统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收集资料趣味化,激发学生表现自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召开交流会和反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一手资料,作为进行活动的依据。针对一些保守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以趣味化的调查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想出对策,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
二、心理教育主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首先,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老师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某一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究其解决的办法。如为了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进行《和青春做伴,与自信同行》、《树立理想,增强信心》等主题显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拼搏奋进的意识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精神上相互鼓励,进行《成功来自合作竞争才能双赢》的主题班会;为了增强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进行《直面困难和挫折,谱写成功的乐章》的教育等。其次,组织学生听取每周三,周五由学生会在“校园之声”广播中进行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如何消除考试前的紧张》、《减轻考试压力的妙法》、《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等。同时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组织团员听取对初一新生进行《适应环境成就自我》等心理讲座,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设计人生,少走弯路》的职业生涯讲座和考前辅导等。第三,在班级中开展“读好书,以书育情”的读书月活动。倡议全体同学读一本好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为了提高这一活动的实效,班级应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
三、心理知识行为化,训练学生养成自我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检、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定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成长资料档案化,要求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纪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同时,档案袋记录着学生的基本问题和成长的轨迹,便于学生分析自我,完善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当然,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有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心理教育家庭化,促使学生创造自我
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班主任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里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班主任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采取家长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方式,共同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果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叨唠、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一、收集资料趣味化,激发学生表现自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召开交流会和反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一手资料,作为进行活动的依据。针对一些保守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以趣味化的调查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想出对策,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
二、心理教育主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首先,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老师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某一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究其解决的办法。如为了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进行《和青春做伴,与自信同行》、《树立理想,增强信心》等主题显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拼搏奋进的意识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精神上相互鼓励,进行《成功来自合作竞争才能双赢》的主题班会;为了增强学生耐受挫折的能力,进行《直面困难和挫折,谱写成功的乐章》的教育等。其次,组织学生听取每周三,周五由学生会在“校园之声”广播中进行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如何消除考试前的紧张》、《减轻考试压力的妙法》、《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等。同时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组织团员听取对初一新生进行《适应环境成就自我》等心理讲座,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设计人生,少走弯路》的职业生涯讲座和考前辅导等。第三,在班级中开展“读好书,以书育情”的读书月活动。倡议全体同学读一本好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为了提高这一活动的实效,班级应该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
三、心理知识行为化,训练学生养成自我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检、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定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成长资料档案化,要求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纪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同时,档案袋记录着学生的基本问题和成长的轨迹,便于学生分析自我,完善自己的个性,健全自己的人格。当然,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有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心理教育家庭化,促使学生创造自我
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班主任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里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班主任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采取家长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方式,共同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果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叨唠、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