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阶段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探究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局限性开始被其放大。当传统教育开始面临房租、人工成本高涨、用户满意度差等压力的时候,在线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市场遭遇四大困境
  近两年,中国在线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各种新产品不断涌现,获得了更多用户认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互联网教育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并开始通过更低的成本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评估模式打动用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而移动端教育产品的发展又使得在线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过去五年,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快速增长,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分列前三甲。今年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为1665亿美元,2017年预计为2555亿美元。移动在线教育增速更为迅猛,预计2017年占比达到6.3%。据《2015中国在线教育报告》显示,近几年国内在线教育迅猛发展,其中2004-2012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2.5%,预计2017年将达到2860亿元人民币。
  互联网教育成长的路上,有成绩同样也有烦恼。首先是用户环境束缚。国内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仍然保留在体制内,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培训教育市场,产品跟踪量化效果很难。其次教育是被动的,用户从传统往线上转移的动力还不足。被动性学习也导致了在线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增长。再者是行业环境限制,在线教育市场相对“慢热”,特别对于中小学用户是学生,决策人是家长,评估涉及到老师,如何把三个环节打通高效串联起来很复杂。最后,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对教学的内容质量和产品的交互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用户付费比例较低、推广费用较高,需要经过较长的培育期。
  四大市场特色鲜明,亟待建立商业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教育行业至今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细分市场。从早期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不同细分领域均有着明显的侧重点。本文将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四个市场划分来探究其模式。
  一、早期教育:持续探索,转型之路漫漫
  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是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幼儿教育。
  (一)儿童教育消费增速较快,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调查,我国有着2.225亿的儿童人口基数,教育消费约占整个家庭消费的65.5%。新的消费意识和育儿理念注定了中国早期教育行业未来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线下早期教育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线早期教育市场也随之开始发展,并不断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还有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各类终端硬件的更易获得,都使得早期教育成为创业公司分布最多的领域。
  (二)产品针对两大主体,地域发展不均衡
  国内的早期教育数字化,按照教育主体来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家庭为主体的早期教育数字化产品。另一种以教学机构为主体,以父母为用户群的早期教育数字化产品和平台社区。
  1.以家庭为主体的早期教育数字化产品
  从发展形势上看,最初内容提供商主要提供数字化的学习内容,针对内容的数字化和技术的结合是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内容上看,这些早期教育数字化内容产品所提供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故事类、语言类、常识类、学前知识类。
  故事类普遍适用于0-3岁。该阶段儿童喜欢色彩丰富的绘本和发声玩具,结合这两点特性,有的在线早教产品从做内容向做硬件延伸。语言类与学前知识类产品有更明显的教育成分,其中包括英语学习、汉字学习、基础数学等内容,这类产品主要针对4-6岁的儿童。由于此时儿童开始逐渐接触并喜爱游戏,所以这两类在线早教产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嵌入到游戏、故事或动画中,通过关卡设置来激发儿童持续学习的兴趣,获得了儿童的青睐。常识类主要是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类内容在目前的在线早教类市场中占比很大,比如教儿童识别颜色、称呼家庭成员、提供安全知识等等,由于涉及到日常生活,此类在线早教产品融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将所展示的知识对应到现实生活中。
  2.以教学机构为主体,以父母为用户群
  狭义的早教在线教育市场并不火热,因为目前在线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儿童,尤其是0-3岁幼儿。他们自身不可能主动参加在线直播和视频,家长也不愿意让小孩长时间面对屏幕; 于是以父母为用户群的早教平台社区的出现就显得很有必要,它提供家长关心的教育内容切入。在社区中,新手父母只需要免费注册就可以了解孕育、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知识。参与社区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让现在的新手爸妈的养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该类社区的黏性所在。有了这些庞大的用户群,因而提供母婴电商服务也就水到渠成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以早教机构为主体、父母为用户群的早期教育数字化产品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发展呈现出不均衡性。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早期教育的数字化教育投入上明显多于并早于国内其他城市。
  (三)专业性成壁垒,商业模式未形成
  由于0-6岁孩子在认知、识别等方面处在逐步发育的阶段,因此相比其他教育阶段,早期教育的进入门滥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内容专业性和产品研发的成本上。从目前国内整个0-6岁早期教育数字化发展来看,在内容的设计上,如何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设计相应的早期教育产品成为最大的壁垒。一些创业型公司由于专业内容团队的匮乏,大多选择母婴社区、简单化的数字产品APP来切入。另外,早期教育产品不仅具备全媒体的天然属性,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开拓上中下游产业链。视频、音频、彩色绘本这类强感官刺激的产品形式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但在生产成本上也更高,相应的,对于全产业链整合的需求也更强烈,这也对早期教育数字化提出了资金投入上的要求,因此一些创业型公司选择融资来研发,免费为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呈现出多元化整合的趋势,例如与电商融合发展付费的模式。而一些在专业团队、内容出版上有优势的出版公司在资金的投入上则相对成本更高,而融资的可能性却相对较少,免费提供的模式则很难做到,这也就可能造成优质的数字产品进入早期教育机构的难度增大。也就是说,我们的儿童数字产品并不缺内容,而是缺少真正适合用户的精品内容和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儿童数字产品。   另一个关键问题所在就是,目前的儿童数字化发展还没有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虽然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儿童数字产品,但是总是给人昙花一现的感觉,在“免费”、“盗版” 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中国父母们,要突然变成愿意为孩子的数字内容付费,这是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的,哪怕是最最 “爱孩子”、“重视孩子教育” 的中国父母。但令我们高兴的是这个现状已经在改善。ipad 经过无年多的积累,数千万的数量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启动市场了;而 android pad 各大硬件厂商还在积极努力;智能电视、机顶盒也给了儿童数字产品一个新的空间;再加上这四年来习惯、文化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接受(或者放松警惕)让孩子使用 pad 上的数字产品。从这一点来讲,儿童数字化发展的市场机会还是很多的。
  因此,在0-6岁的早期教育数字化发展上,我们传统内容提供商向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出版怎样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在商业模式上不拘泥于教育,将教育产品放在儿童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去发展,内容付费、广告、品牌授权、实体衍生、O2O等是未来早期教育数字化发展可尝试的方向。
  二、K12教育:潜力巨大,盈利模式日渐清晰
  在中国,K12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12年基础教育。由于学习时间跨度长、在校学生数量大,K12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由于K12教育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学生成长的不可逆性带来的试错成本极高,家长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培训格外重视,因此与K12教育相对应的辅导培训服务需求空间巨大。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线教育行业在经历2014年的洗牌后纷纷重整旗鼓,打着“互联网+教育”的旗号重新火了起来。从“在线教育”到“互联网+教育”,名称不同,含义也有了新变化,特别是在K12领域,在经历了一番洗牌以后,整个行业产生了崭新的变化。
  (一)市场规模最大,商业模式多样
  腾讯发布的《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K12教育市场的规模达到2549亿,人均花费5121元/年,其中,在线教育仅占18%;40%的K12家长每年的小孩课外学习花费在5000元以上,其中15%的家长更是投入上万元。这是一块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各类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试图占领制高点。到2015年中,各种商业模式基本清晰,按照企业性质,大致可以分为新兴互联网企业的2C模式、传统教育机构的2B2C模式、传统出版单位的内容创新模式三类。
  1. 2C模式:简单有效
  2015年,K12教育领域各家互联网公司在2014年的试水、洗牌后集体发力,某某产品获得融资的消息不绝于耳,最大一笔投资达到了1亿美元。互联网公司由于其自身特性,多数选择与教育局、学校关系不太大的解题、作业方向,采取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2C模式,简单但有效,很短的时间就拥有了千万级的用户量。当前最为令人瞩目的产品有一起作业网、猿题库、作业帮等等。
  2. 2B2C模式:更具优势
  同样是资本运作,互联网公司靠融资,传统线下教育机构靠的是上市,全通教育2015年初成为历史第一高价股,充分显示了市场对教育行业的热度。依托多年培养的线下资源,教育机构手中握有大量的忠实用户;同时与机构的良好关系使之拥有自上而下的用户份额。这种2B2C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完整的O2O闭环,较之互联网公司显得更有优势。
  该行业代表性的是全通教育。其秉承立足校园、面向家庭的教育信息服务的定位,聚焦并专注于中国K12基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服务运营 。围绕“校园和班级教育应用场景”和“家庭学习和教育应用场景”打造产品矩阵,以应用工具体系服务校园和家庭,以互联网平台汇聚海量用户,形成平台战略。围绕学校应用场景,以多点应用工具系统深度服务校园,实现平台引流;以个性化内容服务家庭,打造全通教育服务生态圈。目前,全通教育业务覆盖14省51多地市,服务全国超过3000万学生家庭。
  3. 内容创新模式:实现赢利
  与教育局、学校、教师的良好关系;手握教材,教辅的出版权,多年积累的海量教育资源,一切都使传统出版单位有着旁人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近年,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很多传统出版单位也大幅度迈入在线教育的市场,试图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分到一杯羹。
  以凤凰出版集团为例,作为上市公司,利用资本的力量,投资控股国内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学科网“。并依托自身强大的教材教辅出版能力和发行能力,轻易绑定了海量教师和学生,同时不断推出新产品及服务,逐步收费。截至2015年8月,拥有合同学校近6000所,用户近1400万,盈利模式日渐清晰。
  而一些单体出版社,虽然没有资本力量的介入,但利用自身优势也做出优异的成绩,以华师大出版社为例,利用其强大的教辅品牌力量,推出了和纸质教辅相结合的微视频产品“华师微视”。在不改变用户辅导习惯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融合,也收到的很好的效果。
  (二)门槛最高,劣势明显
  K12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不同,市场最大,但是门槛却最高。其特殊性制约了很多在线教育探索者的发展,也丧失了这些真正抓住痛点的公司的机遇。通过对目前现有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分析,不难发现,K12教育拥有着与其他阶段截然不同的特点。
  1.极端碎片化增加产品开发难度
  受政策、地域、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K12阶段,全国教育市场呈现极端碎片化的特点,各省的教材不一致、各学科特点不一致、东西部教学质量不一致、学生各年龄段学习特点不一致,一切都造成了K12教育产品开发的难度巨大。各企业不得不先专精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学科来进行部署,这也就给了其他企业的机会。在当前K12教育行业,暂时无法出现类似于BAT的垄断性巨头。   2.网络开放性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K12阶段,由于年龄的关系,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还是在学校、家长的监督下完成的。现阶段,互联网教育有太多的不稳定性,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分心他用。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教育产品反而成为学生偷懒的工具。如当前的拍题神器,不少学生直接抄答案而不去看解题过程。
  3.应试教育增加产品功利性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依然是K12阶段教育的主流。高强度的课业压力之下,留给学生和家长的时间本就不多,课外选择真正有利于升学的教育产品成为极为慎重的选择,毕竟一辈子只有一次,谁也没有试错的勇气。于是,多年的教育经验、良好的口碑等传统线下教育的优势变成了阻碍在线教育的因素。在这里,免费不再是互联网打压一切的利器,真正提高了学习效果才是更有效的宣传。
  (三)K12教育,路在何方
  正因为上述的特点,K12在线教育行业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被互联网公司迅速蚕食,传统教育机构及出版机构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而正是把握到了K12教育的某些特点,前面这些产品才能获得现有的成功。那么,下一步路在哪里呢?
  1.将个性化做到极致
  新兴互联网行业虽然现在风光无限,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同质化严重导致用户忠诚度不够,有更好的产品用户就会大量流失;过于便捷的答题,成为学生偷懒的工具;目前各产品的盈利模式也不明朗,免费大餐也不能一直烧下去。现在各产品都提到个性化学习,但是现阶段却仅仅是看起来很美。因此,如何依靠大数据技术,将个性化真正做到实处,面向不同学生给予真正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或许这是一条走向成功的路。
  2.利用内容资源,做足增值服务
  而传统教育机构的2B2C模式,将手中掌握的线下资源通过互联网导流到线上,成为O2O闭环,现在看来是较为适合国内现状的教育模式。现阶段,学生学习受政策、学校的影响巨大,以学校、班级的组织形式下的用户拥有极高的忠诚度,对教育机构来说也便于维护。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不断开发更为适合的教育产品,优化教育资源,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
  传统出版机构拥有教材教辅出版的先天优势,如无法获得资本支持,就需要扬长避短,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专精于某一方面,推出与传统纸质图书相结合的互联网产品,如微视频、题库、作业系统等。以自身权威的内容质量、优质的服务体系来打动学校、家长、学生,从而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
  三、高等教育:完善服务,专业化是其未来方向
  互联网实现了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高等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因此在线教育在这一群体的应用中优势明显。2012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掀起的慕课(MOOC)潮流,对各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巨大。
  (一)聚焦高等教育,实现三种服务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在线教育服务其主要业务内容集中于传播校园资讯、建立网络社区互动、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三个方面,分别对应解决了学校教学服务、学生沟通社交、数字教育服务三大需求,基本业务框架如下图所示:
  1.传播校园网络资讯
  其主要业务内容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应用和服务领域,它是建设智慧校园的一大核心因素。除高校自行建立的校园网络资讯平台(常见为校园论坛、学校移动应用终端及学校微信公众号)外,越来越多的校园云平台纷纷建立,不仅整合某一学校独立的各类系统,帮助学生查询课程信息、成绩信息、图书馆信息、校园卡信息、教务信息等,云平台更是整合了众多学校资讯信息建立学校联盟,学生可以获取跨校资讯、进行校际间用户交流和活动参与。
  2.建立网络社区互动
  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一个为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交流思想的平台。从清华大学在CERNET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校园BBS水木清华开拓了校内网络交流热潮开始,人人网、开心网SNS网站搭建了大学生校际间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而如今基于课程表的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则搭建了无线时代更为便捷的高校网络社区互动媒介。虽然它们都披着课程的“外衣”,但其吸引大学生使用的核心功能则是为其提供了即时、便捷的同学间联系,扩展用户交际圈功能。
  3.提供数字资源服务
  高校数字资源服务已经摆脱了提供课件、视频类型的单一教学资源的简单模式,而是通过课堂/在线混合模式重构校园教育,提供优质数字化课程内容并记录学生在课程使用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从而进行数字化教学方法的的探索和研究。它与TED等演讲式的公开课不同,有完整的学习、作业和考试体系,使学生从“看视频”提升到“学课程”。高校数字资源服务最著名的模式是MOOC,其主要形式为名校公开课,提供全球著名高校代表性课程的在线播放视频,并为用户提供这些课程在线学位的获得途径。除各高校自行建立的MOOC平台以外,很多高校的MOOC也纷纷整合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整合平台为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和大学MOOC联盟。
  (二)立足专业化,创新产品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的跨界融合与颠覆,使得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界自身的技术改造和内容升级,而是开始了全新的业态整合和重组。传统出版社也应摆脱“立体教材”、“电子书包”这种单一教育资源提供商的理念,转而从搭建在线学习生态环境出发,以提供在线教育服务三大需求之一的“数字教育服务”为切入点,围绕课程和学习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子书籍与参考资源、知识地图、学习辅导等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化服务和解决方案。
  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更加重视权威性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近期国家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指引下,我国职教在线教育市场表现抢眼。据《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824.9亿,其中在线职业教育占比百分之三十多。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线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占全国市场规模的比例也在增加。预测到2015年及以后,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着40%的年复合增长。   (一)三足鼎立,各具优势
  在市场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有三类不同的主体正以自身的特色为出发点,不断尝试、探索,抢占职教在线教育市场的制高点。
  1.传统培训机构:以线下资源带动线上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线下培训机构也意识到在线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在线教育平台,以期能够在在线教育激励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比较其他的在线教育公司来说,传统的培训机构有其天然的优势,并能形式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培训机构经过长期的线下培训积累,汇聚了丰富的教师资源和内容资源,能够为在线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资源保障;第二,学生为在线教育平台的重要参与者和消费者,传统培训机构具备丰富的、流动的学生资源,并与学生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教学联系,从而可以便捷地将线下学生资源转化为在线教育用户,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三,传统培训机构从事教育相关的培训工作,了解职业教育的痛点,对职业教育有着深刻、全面的认知,能够从在线教育用户的自身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贴合一线需求的教育内容和平台产品。纵观整个职业教育在线教育市场,大家也会直观地发现,优秀的传统培训公司在在线教育领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培训机构目前在职教在线教育市场中分得的比例较多,并能够产生真实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学历、专业技能证书获得方面优势明显。同样,培训机构所面临的危机也不小,技术和内容均不占优,在长远的竞争之中很难获得维持现状。
  2.传统出版单位:全力开拓内容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来的,现在已然成为出版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行业相同,出版界也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推动着出版社制定数字化出版战略,实现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不少出版社也将目光聚焦在职业在线教育领域,以数字教材、电子书包、数字图书、微视频、试题库、在线教学平台等各种产品形式进行尝试。出版社凭借着成熟的教材渠道、权威的资源内容、专业的数字出版力量和根深蒂固的品牌效益,全力开拓着职业教育在线教育市场。
  出版社以内容为核心,并具备较高的权威性,深得客户的认可。但出版社的技术力量和商业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较多出版社受企业性质的限制,商业运转模式缺乏灵活度,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保障出版社处于优势地位,出版机构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内容才是用户真正消费的目的,出版社应继续以打造精品内容为核心工作,树立数字内容品牌,引导用户消费取向;其次,出版社不必盲目扩充自身技术开发力量,应合理整合、运用技术公司的力量,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服务;再次,出版社急需改变在线教育业务的运营思维,补充在线教育的相关人才,以保证后续动力充足。
  3.互联网技术公司:从技术服务商到内容提供商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技术公司则是技术力量的重要载体。纵观整个职业教育市场,互联网技术公司已经从加工厂商逐渐转变为在线教育平台的集成商、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互联网技术公司利用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成熟的商业模式,积极地将内容资源提供商和一线用户捆绑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育服务解决方案,为教育局、学校提供区域化的在线教育服务。
  互联网技术公司集技术、资金和商业模式为一体,能够对职教在线教育市场做长远布局,并形成独立的在线教育产业闭环。与其他两类主体相比,互联网技术公司长远优势十分明显,但仍需依赖外界的职教资源内容和职教教育理念的输送。
  总的来说,职教在线教育市场呈现的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三方目前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吞并其他任意一方。
  (二)以权威性和标准化,完善互联网职教市场
  通过比较,笔者认为职教在线教育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重完善。
  第一,应以专业性、权威性为主要内涵。在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产品、资源良莠不齐,急待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着重支持专业性、权威性的在线教育产品。
  第二,不同主体之间形成相互认可的职教在线教育标准。职教在线教育需要三个主体相互协同合作,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才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各方面主体的积极作用。
  趋势研判与发展方向:个性定制将成主流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吸引各界投资目光,这对于整个教育信息化来讲是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这种变化,从业者不能固步自封,应主动去把握在线教育发展动态,对热门产品的特点,学习者的使用习惯等进行深入调研,方可取长补短,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在线教育产品,引导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政策上看,政府机构会继续鼓励对互联网教育市场的进一步探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国家进一步明确并提出“教育信息网络化”的概念,进一步显示出政府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心。“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出台,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谋局在线教育的企业不会错过教育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在线教育将迎来发展的风口。
  从投资热度来看,对互联网教育投资的企业数量与日俱增,随着大量热钱的涌入,投资的生态圈正在形成。投资者整体上十分看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前景,但因为投资热度不均,也将会导致局部的泡沫。
  从产品特色来看,首先,移动端发展是大方向,大多数在线教育产品都已经拥有或者正在研移动端版本,甚至有些产品将主要精力放在移动终端上;教学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和稀缺化将成为各个互联网教育产品的特色趋势;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之内,付费在线教育也将得到进一步普及。
  从用户行为来看,双向互动成了必然,MOOC的火热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在线教育的互动性;用户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大数据分析能够使教育更加具有个性化,解决传统教育中生师比高的问题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将为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国内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转型之路,需要将新思维、新技术、新课程、新模式、新机制等引入教育领域,建构教育模式发展的新格局。
其他文献
农业学术专著是农业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在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术创新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准确把握农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不断创新选题策划方式,是组织优秀学术专著的基本保障。  热词:农业学术专著 “十三五" 策划方向 策划方式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大出版单位都在积极制定“十三五”学科出版规划,这对提升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出版单位跨越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农业
期刊
本刊讯 7月15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召开2016年第三届编辑大会。集团暨时代出版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发表重要讲话。集团暨时代出版公司总经理田海明作大会主题报告。会议由集团暨时代出版总编辑林清发主持。公司所属各出版单位全体编辑、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420余人参加大会。
期刊
主业是时代出版发展的根本,精品力作又是主业发展的根本。为此,在本次编辑大会上,公司设立时代出版公司专项出版基金,每年从年度利润中划拨1000万元用于精品图书出版资助、优秀出版物奖励和重大发行项目扶持。其中,精品图书出版资助600万元,优秀出版物奖励资金200万元,重大发行项目200万元。公司强化基金使用和管理,成立出版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基金管理规章制度,评审资助项目,以及确定资助数额等重
期刊
为大胆探索编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激活优秀骨干编辑创新能力,利用和发挥好优势编辑资源,打造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知名优秀编辑、优秀团队,公司宣布设立首席编辑和名编辑工作室。对带领编辑部做出突出贡献的名编辑,公司则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名编辑工作室”,鼓励名编辑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带好团队,做强优势板块和专业特色,构建依靠编辑、培养编辑、使用编辑、让优秀编辑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本届编
期刊
编辑是出版的主体,是贯彻落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核心力量。时代出版牢固树立编辑在出版主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编辑素养,强化编辑队伍建设,夯实内容生产的根基。编辑大会是时代出版公司“做强出版主业”的年度例会,从2014年至今连续举办三届,对推动主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代出版将2016年第三届编辑大会的主题确立为“挺拔主业年”,目的在于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
期刊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标准已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新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挖掘本国拥有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加快推进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自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数字化加工、数字化投送,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正借助其技术优势觊觎他国文化产业资源,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各种标准形成产业壁垒,达到打压他国文化产业获取经济利益,争夺文化为核心的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
期刊
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于2014年组织发起的,今年是第二届,活动旨在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质量管理专项活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总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和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与帮助,也得到了各出版单位的积极响应。2014年在举行颁奖活动的同时,主办方还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就“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专题进行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业界引
期刊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起,出版参考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审”活动,自2014年启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业内人士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赞许声不断。主其事者欲锦上添花,编辑出版《优秀审读报告专刊》。此事很有必要,对编辑培养和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作为该项活动的热心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受嘱写几句话,也算是反映一个老出版人的心声吧!   “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是一个创新。追
期刊
本刊讯 7月12日,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在《光明日报》上联合发布《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并公布了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综合指数最高排行第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作为唯一一家入围的新闻出版领域研究机构,位列第三十三。  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先后推出了《中国出版蓝皮书》《国际出版蓝皮书》《数字出版蓝皮书》《中国阅读蓝皮书》等蓝皮书系列
期刊
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出版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这是新时期向出版从业者提出的新命题。而文学类图书编辑在面对这一命题时,应做到以匠人精神确保文学作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热词:工匠精神 “互联网+” 创新 转型  工匠精神之于出版人的作为和追求无比妥帖,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透出了老一辈出版人为出版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当下作为年轻一代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