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孕育激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描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南方古老的种植园经济受到北方现代工业的严重影响,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下,美国南方贵族淑女艾米丽小姐为了维护自己高贵的尊严,以死抗争,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但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好像是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在一刹那的时间里凋谢。
  关键词:爱情悲剧 父权制 社会变迁 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大多围绕着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以及其郊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多数家族几代人的故事而展开,因此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内容主要描述了美国南方衰败的贵族淑女艾米丽小姐的爱情悲剧故事。
  一 美国传统南方种植园下的社会集体无意识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南方社会的实际情况。南方文化的基础是以加尔文主义为主的清教,它以宗教为出发点,信奉的是父权制,男人就是一家之主,并且妇女与孩子必须顺从一家之主。妇女在男权文化中只是一种附属物而已,强大的男权主义已经渗透了美国南方整个社会之中,当时的妇女根本无法逃出男权文化的“魔掌”,从而使得她们的心灵长期受到重压。在清教徒家庭中,父亲们通常是一副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的嘴脸,这样一来,美国南方就成为了清教思想统治的圣经地带。艾米丽小姐的父亲也是一个十分专横的人,可以将他称之为父权社会的代表,他将艾米丽当成了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他赶走了所有追求艾米丽小姐的年轻人。由于艾米丽小姐受到了父亲这样的管教,因此,她收起了心中的那份感情,本本分分地做起了淑女。由于无奈地接受了当时制度的约束,最终,艾米丽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女人,而她的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信奉男权主义而造成的。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879年的作品;这个时期是传统社会逐渐消失、新的社会体制还未真正完成的时期,也就是说,当时的年代处于新旧交替的趋势,随着南北战争的打响,彻底地摧毁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虽然,南方人在这次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对于新的社会体制表现出了排斥。所以,他们就成为了没有任何依靠的精神孤儿,整天活在不真实的历史荣耀之中,用一种光辉的神话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孤独。在这种形势下,神话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其可以拿来当做是赋予混乱的日常事务的象征。艾米丽小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的,那么她是怎样违背神话勇敢追寻自己的幸福的呢?
  二 个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冲突
  美国南方集体无意识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在福克纳的这篇小说中也明显地将这种无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小说中所采用的共言行式的集体型叙述声音“我们”对艾米丽小姐的人生进行讲述与观察,“我们”指的是小镇上的居民,是美国南方传统道德观念最典型的集体代表。
  艾米丽之所以能够受到全镇人的尊重,因为她是“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她的存在不仅满足了面临死亡秩序的需求,而且她还撑起了原始神话的梦,他们不想看到原本生活的秩序被打乱,艾米丽就像一块精神基石支撑着逐渐步入崩塌解体的南方。每当艾米丽小姐与荷默一起驾着马车出游时,她都会把头抬得高高的,这不单单是她为了保持家族贵族举止的表现方式,更是她从内心深处而产生的自豪感与激情感。
  但小镇上的居民却对艾米丽与北方工业文明的代表荷默的爱情感到愤怒,妇女们都纷纷议论: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可能会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拿着日本工资的人。而部分年纪稍长的人则说:就算是悲伤,也不会让一个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小镇上的居民们开始对艾米丽小姐指责与嘲讽起来了,他们都认为一个南方贵族的后裔嫁给一个北方佬,真是把格尔生家族人的脸给丢尽了;都一致认为作为“象征”的艾米丽开始堕落了,于是小镇上的居民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想让这件事情成为全镇人的耻辱,从而来维护南方社会一辈子形成起来的集体无意识,因此,艾米丽小姐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打破这种种阻碍,因为她所追求的幸福与那个年代的社会集体无意识是相互排斥的。后来,“艾米丽去了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的生活用具,并且每件用具上面都刻着荷默二字”,两天之后,小镇上的居民又得知艾米丽买了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艾米丽为自己的情人所准备的。她的这种因为爱而迸发出的生命激情是巨大并且持久的,以至于后来她用砒霜毒害了荷默之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她都是与荷默同床共枕。如果艾米丽没有巨大的生命激情,那么她是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些的。当小镇上的居民听说他们要结婚的消息后,开始时时刻刻地注视着艾米丽的一举一动,但事情似乎有了转机,艾米丽去了药店,并且还买回了砒霜;于是,小镇上的居民都纷纷猜测艾米丽小姐要自杀了,并且他们都认为这是维护家族荣誉的最好办法。在小镇上的居民眼里,艾米丽是南方神话的灯塔,她必须为这样的一种生活而牺牲自己。
  但是,艾米丽与其她女性一样,她希望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她的父亲活着的时候,她无法得到爱情,而这种长期以来压抑在心底的情感终于在其父亲死后得以爆发,她遇到了北方佬荷默,并且开始了一段恋情。作为南方贵族的代表,艾米丽清楚地明白和一个拿着日工资的北方佬在一起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压抑情感的老女人而言,拥有这种幸福的机率是很少的,于是,她在自我个人意识与南方人的集体无意识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她希望能够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向往幸福的梦想。经过了艰难选择之后,她最终决定与荷默一起生活,宁愿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只要能够得到幸福,她觉得都是值得的,因此,艾米丽一面与杰弗逊镇上的居民顽强地斗争着,一方面在为结婚做着最后的准备,甚至她连结婚时所需要用的东西都备齐了,但是,令她无法接受的是,她冒着与族人决裂的风险而拼死要爱的人,竟然玩弄她的感情,并没有要与她厮守终身的念头。或许这种情况发生在别的女性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完全可以将这种伤口抚平,然后振作起来,重新寻找自己的下一段幸福;然而,艾米丽没有这样做,因为她当时生活在那种特定时期的南方,她的内心思想有着浓厚的南方传统道德,她深知自己是南方人心目中的灯塔,她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杰弗逊镇上居民的对以往贵族的景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要求,她所追求的爱情引起了大部分居民的指责,而现在,她却被自己深爱的人抛弃了,她不可能再冒那么大的风险。艾米丽为了成为南方淑女的代表,为了做小镇居民的精神支柱,她最终用砒霜毒死了自己曾经深爱的人,宁愿与死尸同床共枕四十年,也不愿再听到杰弗逊镇上居民的指指点点,她以这样一种极端的行为,彻底改变了南方的旧道德,同时也彻底推翻了杰弗逊镇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这种种的不幸使得艾米丽失去了对生活原本有的信念,从而让她陷入到了极度紧张的状态,最终导致其犯上了严重的人格分裂和扭曲,精神没有了依靠,逐渐走向了死亡。因为她丧失了生命意义关联的虔诚,因此她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艾米丽发现自己的生命与整个世界不相容,宁愿让暧昧的世界以让人不能接受的方式取得胜利,倒不如以绝对肯定的方式输掉。只有这样的一种残酷极端的谋杀行为能真正地成为她的愿望。艾米丽与其她女性一样,同时又不一样,因为,其她女性都能够追求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她追求幸福时却遭到了一次次的扼杀,最终使得她对情感的渴求度消失了,因为其已经大大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底线,从而酿成了让人感叹的爱情悲剧。
  可以说,艾米丽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与失败之中,故事的末尾不是以完美收场,而是死亡;死亡是艾米丽在实践自我意识的道路上那种决心,她仿如一朵带刺的玫瑰,作为一个独立团,为了获取幸福,顽强地与小镇上的居民抗衡。最后,因为情人的玩弄,她用砒霜杀死了情人,可是小镇上的人没有因此而责怪她,这是一种敬畏的表现。福克纳在将艾米丽的苦难与毁灭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时,却产生出了一种审美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曾经说过,其实悲剧就是以另一种方法来给我们以精神模式上得解脱,无论世间万物发生着怎么样的变迁,事物的悲喜基本是不会改变的。因此,笔者认为艾米丽并不仅仅是个悲剧人物,同时,她的双重复仇行为还突显出了作为个体所具有的生命意志与激情。不得不承认的是,艾米丽作为家族利益的无辜牺牲者,她始终处于悲剧的忍受状态,没有勇敢地发出对于恶势力的挑战。对于父亲无止境的压迫,她没有反抗的意识也没有改变命运的行动,没有反抗能力的她也许只能寻找逃避世界的方法,不能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就只能自己和自己说话,为了保全性命,艾米丽甚至将自己惟一的仆人也毒哑。与世隔绝的日子使她变得性格越来越怪僻,在恋人离世之后竟然能够与他的尸体相伴数年,直至艾米丽死后,大家才发现荷默的尸体。
  很多读者认为艾米丽是那个悲剧社会的受害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其实是她自己一步步酿下的苦果,如果她能够以一个开阔的心胸、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社会,也许结果并不会发展到今天这般地步。艾米丽的性格当中确实有很多可贵的品格,但是消极面世的心态使她无法真正理解世界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厌世的心态只能让她变得越来越孤僻,受父亲影响,她虽然真心爱着荷默,但是心态高傲的她远远不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她和荷默结婚的时候,才发现荷默对于自由的向往是永远无法和她达成一致的。所以,当艾米丽知道自己不能拥有荷默时,她惟一能做的就是把荷默带入自己的世界。悲剧的人物往往就是不能够正确的面对世界,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打破现实世界的黑暗之处,其实阳光就在不远处,玫瑰可以绚丽的开放。艾米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魅力也在于大家不断追逐幸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本文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进行分析的,我们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人物背后潜在着人类共同的经验,那就是极度压抑的内心会随时迸发,而一旦迸发,就会形成致命的伤害。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角度上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艾米丽作为美国传统的南方女性,她的人生道路是多么的无奈,她在皈依上帝之前曾经长时间地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因此当她将心灵深处的全部悲哀同时汇集到一起时,瞬间迸发出了巨大且持久的生命激情。艾米丽就好像是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在风雨的打击下,仍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激情,可是,她最终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在孤独中老去……我们为她感到无比的惋惜。在此,我们献上一朵玫瑰花,以此来祭奠她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 邱运华:《文学批判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李惠懿、徐勤良:《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继承〈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主题蕴意解读》,《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期。
  [4] 季军良:《浅论艾米丽的抗争精神》,《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5] 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6] 钟尹:《传统与希望的斗争——对〈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人物的深层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S3期。
  作者简介:
  高见,男,1978—,四川资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刘莹,女,1978—,四川崇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赶马的老三》通过一群乡村“问题人物”,展现了今日农民与时代主流话语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隔膜,强调了被遮蔽的“农民智慧”的可贵,引发了对现实诸多深切的思考,是一篇很有解读和研究意义的佳作。  关键词:《赶马的老三》 问题人物 时代 传统 隔膜 农民智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赶马的老三》是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重返乡村之后创作的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韩少功无疑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从成名作《西望茅草地》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爸爸爸》,再到引发文学界激烈争鸣的《马桥词典》和《暗示》,及至获得首届萧红文学奖的《赶马的老三》,韩少功以其多变的风格和深沉的理性不断给文坛带来一次次思想和形式的刷新。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哲学意蕴,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无不对当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韩少功的小
期刊
摘要 谈歌的新社会问题小说在叙事方式上表现出了自身的格调与方式——客观叙事。此类小说以零度聚焦和网状结构折射社会转型,思考经济改革、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问题,并以此探寻自己的精神理想——刚健仁义。  关键词:新社会问题小说 零度聚焦 社会转型 网状结构 精神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谈歌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在现实题材小说中准确把
期刊
摘要 毛泽东诗词文化精髓突出表现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其中,民族精神是其茁壮的根系,赋予他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韵美;时代精神是其坚挺的主干,赋予他诗词强劲的文化表现力和诗象美;人文精神是其灿烂的花朵,赋予他诗词耀眼的人文光芒和诗情美。正是这三大文化精髓的交相辉映,才使得他的诗词意蕴深刻、崇高壮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一道无与伦比的靓丽风景。  关键词:民族精神
期刊
摘要 《娘子关前》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周立波的代表作之一,它因为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而被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此文记叙了作者经过娘子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篇末墙上的标语“还我河山”点明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军民的热爱,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关键词:《娘子关前》 抗日战争 娘子关 “还我河山”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金色笔记》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力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莱辛用娴熟的叙事技巧为全世界的读者展现了她对女性关系的解读,对女权主义的理解。本文试通过对《金色笔记》的探索和分析,揭开现代女性关系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 女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女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
期刊
摘要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尤为引人注目。《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生存价值问题及对价值背叛所引发的悲剧。本文从价值背叛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背叛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中孩子的成长是不同的,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试通过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来分析成长主题,并将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人物成长的过程分成:成长的疼痛、拒绝长大和心灵悬浮,进而分析了“顿悟”及“缺失的引路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的真实通过麦克尤恩冷静的笔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成长主题 小说 
期刊
摘要 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秀拉。虽然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压抑、死亡的色彩,当读完之后却总能让人感到黑人生存的希望。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角度来分析莫里森的《秀拉》,进而从荒诞、自由和死亡中解释作家的写作意图,分析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其中的人生内涵。  关键词:荒诞 自由 死亡 秀拉 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海子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他的诗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他的诗没有伪装的贵族气,诗中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新奇的表现形式,但自然的流露、真诚的暗示、毫无修饰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本文通过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十四行诗进行再解读,剖析了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让更多的人走进海子的世界,体味他以生命作代价换回的人间警语。  关键词:海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