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补骨脂致特异质肝损伤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药物警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探索补骨脂肝损伤机制,筛选相关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特异质肝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MC组)、补骨脂组(BGZ组)、LPS组、BGZ+LPS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通过UPLC-QTOF/MS分析不同组别大鼠血清样品的代谢轮廓谱,借助Progenesis QI(v2.4)、SIMCA v13.0等软件及MetaboAnalyst v5.0在线数据库,分析各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 补骨脂单独给药对ALT和AST无明显影响,而联合LPS后ALT和AST显著升高,发生明显肝损伤.OPLS-DA结果显示,CMC、BGZ、LPS和BGZ+LPS组血清代谢物谱得到明显分离,筛选14个与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17条代谢通路.结论 补骨脂肝损伤为特异质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鞘脂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相关.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提升医院耗材(本文所有的耗材主要是指医用耗材)采购与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在医院耗材采购流程上不断规范,采购周期得到缩短,使得医院耗材管理难度得到降低,促进医院耗材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因此,本文首先对目前医院的耗材采购与管理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医院耗材采购与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思路和目标进行了分析;再次以某医院耗材采购与管理系统为例,对其在医院耗材采购与管理中的应用要点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目的:探析喉罩、气管导管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意义.方法:结合研究目的对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手术患儿开展分组试验,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采取常规气管插管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采取喉罩麻醉的40例患儿为观察组.手术结束后对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术患儿开展喉罩麻醉,能够缩短患儿的麻醉恢复时间,降低
磁共振线圈是磁共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部位磁共振检查均需要对应的线圈完成.线圈插槽,作为线圈与设备的直接连接部分,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往往是技师和工程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插槽问题可导致线圈识别故障,扫描中断,图像伪影等扫描问题,严重影响扫描效率和图像质量.本文剖析西门子磁共振插槽原理,结合磁共振常见故障,阐述插槽相关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目的介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简称“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在统一审评尺度方面进行的实践和探索,供相关人士参考.方法 分析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介绍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在医疗器械安全性方面进行尺度统一的案例.结果 器械技术审评中心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统一审评尺度上进行了许多有益地探索.结论 尺度统一是确保审评稳定和可重复的重要基础,通过制度的完善可有效促进审评尺度统一.
目的 评价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不同临床表型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研究条件的1656例DILI住院患者,重点评价286例DILI慢性化病例的临床表型及其特征.结果 286例DILI慢性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92,中位年龄为49.03岁.根据肝功能动态变化和病情发展,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迁延不愈型(n=159,55.6%)、反复发作型(n=31,10.8%)、缓慢恢复型(n=27,9.4%)、首次发现即为肝硬化型(n=69,24.1%).204例有详细用药信息,97.7%首次发
目的 探讨热毒宁吸入溶液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H1N1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实验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对照组、热毒宁注射给药对照组,热毒宁雾化吸入给药高剂量组0.23 g生药/kg(20 min)、中剂量组0.12 g生药/kg(10 min)、低剂量组0.06 g生药/kg(5 min)和极低剂量组0.03 g生药/kg(2.5 min).采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H1N1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通过检测肺指数、肺部病理变
长期以来中药安全性认知和研究主要拘泥于药物本身的固有毒性,然而针对近年来相继报道的传统无毒中药安全性事件,仅依靠固有毒性/直接毒性的评价往往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本文结合现有中药毒性认知理论及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基于间接毒性认知的中药安全性风险防控策略,重点阐释了间接毒性与固有毒性或免疫原性的区别,提出其发生多与机体状态、原患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基于间接毒性认知,探讨如何科学评价和防控中药安全风险,以期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思维和新对策.
目的 基于湿热疫毒袭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研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设正常组,人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组,湿热组,病证结合模型组,阳性药组(0.09g/(kg·d))和清开灵注射液高(1.47 mL/(kg·d))、中(0.77 mL/(kg·d))、低(0.37 mL/(kg·d))剂量组,计算各组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采用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Elisa法检测下丘脑和肺组织中发热介质、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
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相关肝损伤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及用药合理性分析,挖掘其肝损伤潜在风险信号,以期为抗生素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建议及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到的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抗生素相关肝损伤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相关药物进行风险分层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生素相关肝损伤ADR报告2938份,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1.83:1),年龄中位数(M)为53岁,45~59岁的患者占比(25.73%)最多.肝损伤报
中药-化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普遍,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系统介绍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展,归纳了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的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类型.基于中药成分复杂的特点,比较了中药-化药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异同,回顾了国内外对中药、草药或天然产物与化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研究方法基础上,展望了CYP450酶表型检测、代谢组学和影像学应用于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结局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