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类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设计思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的实例,但内容宽泛,远离学生生活,加之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完成相关实践与探究活动。我校位于漓江大河乡河段,是漓江从发源地流入第一个人口密集城市——桂林市的第一站,在此探究人类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保护漓江有重要意义。特设计这一与教学活动伴行的探究实践活动,作为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2 实验目的
  (1) 实地考察漓江生态环境现状。
  (2) 设计并完成水体污染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拟定保护漓江生态系统的行动计划。
  (3) 增强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实验原理
  考察漓江生态现状,为研究提供事实和情景,引出探究的问题。检测水体被污染后pH和导电性的变化,把村民活动对漓江水质的影响显示为可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通过培养,把漓江水被污染后对水中微生物和鱼的滞后影响显示为可观察的实验现象。让活动参与者真切感受到人类不当活动对漓江生态系统的破坏。
  4 实验用具
  塑料桶两个,玻璃棒两根,pH试纸,水电解装置,万用电表,计时器(手表或钟),锥形瓶两个,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水槽2个。
  5 实验步骤
  (1) 实地考察漓江大河乡河段生态环境现状,引出探究的问题,并取回水样:在漓江大河乡河段上游河流清洁处取水样(洁净漓江水样)一桶(约6 000 mL),在漓江大河乡河段排污口附近取水样(污水口水样)一桶(约6 000 mL)。
  (2) 探究实验。
  问题一:污水排入漓江,对漓江江水有影响吗?
  假设:污水排入漓江,会增加水中的各种离子,使漓江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进行水质pH检测:将pH试纸剪成0.5×0.5 cm(近似正方形)大小的纸片,用玻璃棒沾取水样,滴在纸片上,根据比色卡读出pH。
  取等量洁净漓江水样和污水口水样分别放入水电解装置内电解,记录所耗时间。
  测量洁净漓江水样和污水口水样电解装置两端电阻并记录(表1)。
  问题二:被污染的漓江水,会影响水中微小生物的生活吗?
  假设:被污染的江水中,各种离子增多,尤其是含氮、磷、钾元素的离子,水中的某些微小生物,如藻类植物繁殖速度会变快。
  观察:取洁净漓江水样一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取污水口水样一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表2)。
  培养:取洁净漓江水样250 mL放到锥形瓶中,在室温下培养10 d,每天观察并记录变化。取污水口水样250 mL放到锥形瓶中,在室温下培养10 d,每天观察并记录变化(表3)。
  观察:取培养后的洁净漓江水样一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取培养后的污水口水样一滴,制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问题三:被污染的漓江水,会影响漓江鱼的生活吗?
  假设:被污染的江水中,藻类植物繁殖速度会变快,水中的鱼会缺氧。
  取洁净漓江水样约3 000 mL。
  取污水口水样约3 000 mL。
  挑选6条生长状态相似的野生漓江黄刺骨,三条为一组,分别放入两种水样中培养,每天同时投放相同的食料(表4)。
  (3) 实验结论:
  江水被污染后,水中各种离子数增加,水的酸性变大导电性增强,电阻变小。
  被污染的江水中,某些微小生物,尤其是藻类植物繁殖速度会变快。
  被污染的江水中,藻类植物繁殖速度会快,引起水中的鱼缺氧。
  6 分析与思考
  (1) 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漓江,对漓江水质有什么影响?漓江水质变化后,又会对水中的生物有何影响?
  (2) 生活在漓江两岸的我们应该怎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
  提示:污水排入漓江,改变漓江水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对漓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以学生带动家长,小手拉大手,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漓江。
  7 注意事项
  (1) 本探究涉及江河等危险地域实地考察和取材,有一定的危险性,实施时教师要组织监督和看护,保证学生安全。
  (2) 本活动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牵扯到跨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
  (3) 实验中涉及动物的饲养和观察,要注意爱护动物,避免动物死亡。
其他文献
期盼已久的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试卷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今年是继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模式高考的第二年。此次试卷命题遵循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力求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1 试卷和题型特点分析    1.1 试卷构成  全卷共计34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教育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会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不懈目标。通过修学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中关教育的差异来吸取精华,并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见闻与启示 中美教育的差异 勤思善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师生一行70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参观学习,收获颇多。
摘要: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技术与媒介进步,经济模式转型和思想变革之后,威廉斯所提出的“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出现的文化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文化分析”的视角将“成熟阅读”与“价值阅读”作为对利维斯主义“精英阅读”方式的批判继承,同时将“感知结构”纳入考量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从“文化分析”理论到将“民族志研究”引入文学研究,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要 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自制教具,设计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逐渐形成重要概念,将生物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树立结构功能观,渗透归纳、建模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细胞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23-0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核心素
摘 要 以高中生物必修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进行“同课异构”,设计3个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案;并选取高一年级3个不同学习层次的班级作为教学对象,检测、分析教学前后学生的成绩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方案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关键词 同课异构 实验课 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实验既是学生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等能力的重
2010年中南地区生物教学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日-16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主要内容之一为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生物现场课例展示与评选。笔者有幸作为八年级组评委参加这次活动,八年级组的七位教师均现场讲授了人教版“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是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有效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感悟,以期对同行有所启示。    1 以激趣为主旨的新课引入    案例1:海南的庄翠霞老师以
1 案例背景    2009年南京市玄武区开展了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五优化”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  在这个活动中笔者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人体能量的供给”,由于区里从未开过这节课,所以也无经验可循。只有不断到网上查资料,不断和同组老师磨课,不断到班级里试上……几经磨合,最终敲定:优化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生物教师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需更加关注自身周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这是生物教师所学专业知识的延伸,也是生物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很好体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学校教育有理由关注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校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
摘 要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串为教学支架,重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目的、观察现象、推导结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问题设置 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合理有效的概念框架”是支
1论证式教学策略  论证式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实质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论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实践活动,在分析资料、得出主张、反思质疑、辩驳论证中探究问题,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参考Toulmin论证模式(由图1所示)来进行论证式教学。  2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生物科学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