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陆小幸先生在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大师班上的讲座内容为基础,结合《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 出,对大型实景演出中的音响特点、声音设计创作以及各声音元素与演出现场的有机结合等创新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型实景演出;音响设计;声音空间;创新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8.11.006
自2002年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上演开始,国内陆续出现了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一大批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并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这些演出以自然环境为舞台背景、将音响系统、灯光系统与环境融为一体,构建了与室内剧场完全不同的舞台环境,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2018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第十五届录音艺术大师班邀请到著名录音师陆晓幸先生,分享了题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演出的音乐录制与音响设计》的精彩讲座。笔者以此为基础,对大型实景演出中的音响特点、声音设计创作以及各声音元素与演出现场的有机结合等创新点进行分析,对这种演出样式中音响的地位、作用、支撑元素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再度思考。
1 大型实景演出概述
大型实景演出是指以真实的自然景观作为演出空间,舞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借用“声”、“光”、“视”等多媒体技术手段、集歌唱、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大型演出形式。与传统的剧场演出相比,这类大型演出具有舞台表演区域范围广大、演职人员数量庞大、舞台设备规模宏大、观众席分布范围广大的特点。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该实景演出的主表演区面积超过30 000 m2,次表演区的范围则更大,包括了远处山间钢缆上吊威亚的武打表演等;整场表演的演职人员达七百余人,分布在主、次表演区及其他区域;该演出的灯光、音响系统规模宏大,为支持这些设备的正常供电,制片方建造了七个变电站,仅该演出所用的灯具数量就是该灯具厂家四年的全球总销量;同时,观看演出的观众区域分为三个区域,遍布于主、次表演区的各处。这“四大”特点,与传统室内空间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以“集中”为原则的传统戏剧舞台来说,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捕捉舞台上所有的情景,并通过舞台灯光,将焦点聚焦在某一点上。然而,这个原则在实景演出的舞台上被彻底打破,实景演出舞台的广和大,使得观众不能再仅仅依靠灯光的指引完成整个演出的观看。散点透视、目不暇接,观众需要调动其全部的听觉和视觉灵活性,才能体验到实景舞台所呈现出的融合性、延伸性的魅力。
2 大型实景演出中舞台音响的创新运用
如前文所说,大型实景演出是以自然实景为舞台的,其舞台的空间设计、舞台结构、景片布局都是依附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而设,利用地形空间的高低起伏变化创造出舞台层次空间①。整个舞台在一个开放式的露天环境中,比一般的剧场舞台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因此,这种自然的空间感影响着舞台音响的创作,对于音响的声场自然度、音乐表现力有极高的标准。同时,由于舞台延伸性的特点,对于其音响设计中声像定位与表演的视觉配合关系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体现出了“真”与“幻”的呼应和“实”与“虚”的结合。
2.1 “真”与“幻”的呼应
大型实景演出的舞台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观众深处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其听觉体验也要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因此,演出中的所有声音元素,小到一件乐器,大到其所处的声场,都要体现真实性的原则。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为体现禅宗少林的历史感与区域特色,音响组深入实地,采集了“石”、“水”、“木”、武术动作和自然环境等声音元素。
(1)在石乐器的材料开采及制作上,为保证整套石材乐器的声音和谐,采用了一整块石料全新制作全套石乐用于录音与现场表演。
(2)在水声的采样及制作上,聘用两名跳水队员,租用上海跳水馆分别于高台和跳板,将传声器吊于水面、置入水中,分别录制了纵深入水、横向拍水以及水中嬉戏的音效;另一方面,在演出地点实地取水,使用不同方式在录音棚中录制了音响各异的各种水声。
(3)在木乐器的制作上,采用整块木料全新制作了演出中所需的木魚,考虑到木质乐器因湿度而引起的音高变化问题,在制作完成后经过声音采样调整,音高得到了演出中所需要的乐器声音。
(4)为了表现少林文化的特色,还专门赴少林寺采集了僧乐团、法器的样本,并实地录制了武僧表演中的动作音效。其中,“法号”的声音,还采用了明宣德五年所制造的法号真实采样。
在舞台空间真实存在的同时,大型实景演出还需要营造出与真实环境相一致的听觉空间,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官享受。音响技术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需要巧妙地通过系统设计、扬声器定位和分布,以及主扬声器、环绕扬声器和定点扬声器的配合调度达到环境渲染的目的。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在音响系统设计上采用了十声道全数字环绕声系统的双矩阵方案,设计了三个连续的四声道区域分布在三个主要观众区域进行声音的播放,即A、B、C、D四组主扬声器播放R(右声道)、L(左声道)、R1(右声道)、L1(左声道),As、Bs、Cs、Ds四只环绕声扬声器分别播放Rs(右环绕声道)、Ls(左环绕声道)、Rs(右环绕声道)、Ls(左环绕声道)的声音信号,其中主扬声器放置在观众前排20 m左右的位置,播放与演员表演定位无关的预制背景音乐部分。
与表演定位有关的声音素材,则通过四组主扬声器播放L(左声道)、Lc(左中声道)、Rc(右中声道)、R(右声道)的声音信号,稍远处还设置了两只单点定位扬声器来辅助斜向时的纵深感。
在主扬声器阵列之外其他的演出区域,安置了数个返听扬声器和定点扬声器,用于兼顾在营造环境时的主要放音功能。当需要营造雷雨场景过后漫山遍野一片蛙鸣的环境效果时,将蛙鸣声素材分配到遍布在演出区域中的返听扬声器、定点扬声器、环绕声扬声器中进行播放,主扬声器静默,环境渲染逼真,为现场观众营造了真实、自然的听觉空间,使其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 2.2 “实”与“虚”的结合
当舞台演出从传统剧场扩展到开放的室外空间时,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戏剧艺术中“集中”原则。实景演出的舞台延伸性,也决定了其在演出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正面的舞台,而有各个场景的演出空间。因此,原来多数依靠灯光来引导观众关注点的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演出的需要。全方位的舞台空间带给大型实景演出中的音响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使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功能,音响所要呈现的角色不再是过去立体声系统中单纯的播放音乐,而更多的是配合演出,达到视听一致的效果。
在大调度、大范围的户外实景演出层面,音响的作用就是其功能的呈现,在这一方面,仍然要利用数字多声道系统,通过演出区域每一个关键点设置的扬声器以及演员传声器的配合,在每一个点位上同步进行,达到视觉与听觉的一致性。这一理念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演出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声像定位上,音响能够通过两组扬声器矩阵精确地还原声音方位信息,并通过主扬声器、环绕声扬声器以及其他定点扬声器之间声像的调度,完成场景的流动表演、演员的边走边唱,调动观众的听觉灵活性,让观众能够根据音响的提示追踪舞台焦点。
精确的声像定位有助于准确地完成场面调度,使观众的听觉能够跟随声源的移动,融入到下一场景中。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笛声从左至右再到右后方的流动表演以及牧羊女的边走边唱,都是依靠双矩阵扬声器系统的声像分配进行跟踪,让真实的羊群叫声与歌声、笛声融为一体,为观众拓展了视觉空间之外的听觉意境。
2.3 观演空间关系的颠覆与创新
由于传统的剧场舞台与实景演出舞台在空间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观众、演员和空间所构成的观演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该项目选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里的待仙沟,距少林寺七公里。主要表演舞台为一片峡谷,山呈竖状排列,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峡谷内有溪水、树林、石桥等,构成实景表演的要素。整个演区跨度近3 km,演出最高点1400 m,演出区域最大落差近1 000 m。观众席由曲折的木廊和庙宇形态的建筑构成,与自然景观和谐。观众席内放置蒲团,蒲团坐席设定2 700个②。观众坐在蒲团上观看演出,是剧场的一大特色。
为了满足依地势自然分布的观众席位处达到“声随人动、声像精确定位”的要求,系统使用的主扬声器阵列、演员返送扬声器、定点扬声器数量巨大,总扩声功率约50 kW。庞大的音响系统为演出中各场景之间的连接和调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双矩阵系统中深入演出区域的定位扬声器也为整场演出听觉空间的塑造提供了可能,这种观众在声中、声中有观众的特殊设置,既聚集了观众的听觉、视觉焦点,让观众能够及时关注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变换,又拉大了舞台与实景的纵深感,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其中的观演体验,也创造出了有别于传统演出空间的新的观演关系,使观者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与音响所营造的“人在景中游”的听觉体验。
2.4 制作方式与系统保障的创新
实景演出要突出与自然、生态的一致性和融合性,也要体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音响的制作方式和系统设计方面,也要充分地考虑自然环境中播放的特质。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整个演出的音乐录音采用了制作型的方式,即“先制作音乐框架—预混音—再行录音—再预混音—再行调整音乐结构—混音排练小样—现场十声道混音”的方式,在实际的演出场景中,综合考虑现场因素,完成录音创作过程。
在现场制作方面亦采取了“两个同步”的思路。其一,扩声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灯光系统同步,采用了HD SYNC SMPTE技术与灯光控台保持一致,以求精确地达到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其二,与表演同步进行现场混音,根据现场演出的需要调整音响系统的方案细节,并采用Protools工作站系统及数字调音台自动化控制,移交整个系统时工作人员只要一键Start,即可完成全场所有的演出调控。
此外,整个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为了保证各扬声器之间的音质不受干扰和室外演出的安全性,所有扬声器都配备防水设计,整个音响系统由独立的高压变压器单独供电,主扬声器全部采用电子分频分线连接,配备独立功率放大器,避免了扬声器之间的相互干扰。每场演出都是通过Pro tools系统母带播放直接光纤输出到调音台进行分配控制,满足了演出中声随点动的需要,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3 结论与展望
大型实景演出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其舞台音响设计具有依据舞台空间与自然相融的特点,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表现手法。具有典型性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音响设计上做了创新尝试,给音响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塑造听觉空间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的经验。
在演出经验的分享中,陆晓幸先生也就演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现场调控的监听问题。在以往的演出中,音响师无法在控制室中听到观众席的实际效果,因为声道数多,无法在监听空间中仅用一对监听扬声器解决环绕声监听,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预先制作好部分效果声,然后到观众席中聆听,再回到控制室中调整修改的方式完成整场演出的声音调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演出中可以使用SmythSVS(Smyth Virtualisation Sound)虚拟仿真声音的数字音頻处理技术,该技术配备独立的头部跟踪,通过对现场监听环境和监听主体进行个性化测量,测出包含个性化HRTF数据、测量的空间数据以及测量时的扬声器在内的多项数据,并使用耳机进行还原,从而实现音响师对现场效果的监控和及时调整,提高大型实景演出中音响师的工作效率与实时操控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艺术创作、环境保护、演职员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舞台呈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注释:
①潘鑫洋:《从室内剧场走向山水实景演出的舞台空间创新研究》——以《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为例,四川美术学院,2014。
②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禅宗少林·音乐大典/10335012?fr=aladdin&fromid=10663447&fromtitle=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关键词】 大型实景演出;音响设计;声音空间;创新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8.11.006
自2002年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上演开始,国内陆续出现了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一大批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并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这些演出以自然环境为舞台背景、将音响系统、灯光系统与环境融为一体,构建了与室内剧场完全不同的舞台环境,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2018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第十五届录音艺术大师班邀请到著名录音师陆晓幸先生,分享了题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演出的音乐录制与音响设计》的精彩讲座。笔者以此为基础,对大型实景演出中的音响特点、声音设计创作以及各声音元素与演出现场的有机结合等创新点进行分析,对这种演出样式中音响的地位、作用、支撑元素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再度思考。
1 大型实景演出概述
大型实景演出是指以真实的自然景观作为演出空间,舞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借用“声”、“光”、“视”等多媒体技术手段、集歌唱、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大型演出形式。与传统的剧场演出相比,这类大型演出具有舞台表演区域范围广大、演职人员数量庞大、舞台设备规模宏大、观众席分布范围广大的特点。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该实景演出的主表演区面积超过30 000 m2,次表演区的范围则更大,包括了远处山间钢缆上吊威亚的武打表演等;整场表演的演职人员达七百余人,分布在主、次表演区及其他区域;该演出的灯光、音响系统规模宏大,为支持这些设备的正常供电,制片方建造了七个变电站,仅该演出所用的灯具数量就是该灯具厂家四年的全球总销量;同时,观看演出的观众区域分为三个区域,遍布于主、次表演区的各处。这“四大”特点,与传统室内空间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以“集中”为原则的传统戏剧舞台来说,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捕捉舞台上所有的情景,并通过舞台灯光,将焦点聚焦在某一点上。然而,这个原则在实景演出的舞台上被彻底打破,实景演出舞台的广和大,使得观众不能再仅仅依靠灯光的指引完成整个演出的观看。散点透视、目不暇接,观众需要调动其全部的听觉和视觉灵活性,才能体验到实景舞台所呈现出的融合性、延伸性的魅力。
2 大型实景演出中舞台音响的创新运用
如前文所说,大型实景演出是以自然实景为舞台的,其舞台的空间设计、舞台结构、景片布局都是依附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而设,利用地形空间的高低起伏变化创造出舞台层次空间①。整个舞台在一个开放式的露天环境中,比一般的剧场舞台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因此,这种自然的空间感影响着舞台音响的创作,对于音响的声场自然度、音乐表现力有极高的标准。同时,由于舞台延伸性的特点,对于其音响设计中声像定位与表演的视觉配合关系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体现出了“真”与“幻”的呼应和“实”与“虚”的结合。
2.1 “真”与“幻”的呼应
大型实景演出的舞台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观众深处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其听觉体验也要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因此,演出中的所有声音元素,小到一件乐器,大到其所处的声场,都要体现真实性的原则。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为体现禅宗少林的历史感与区域特色,音响组深入实地,采集了“石”、“水”、“木”、武术动作和自然环境等声音元素。
(1)在石乐器的材料开采及制作上,为保证整套石材乐器的声音和谐,采用了一整块石料全新制作全套石乐用于录音与现场表演。
(2)在水声的采样及制作上,聘用两名跳水队员,租用上海跳水馆分别于高台和跳板,将传声器吊于水面、置入水中,分别录制了纵深入水、横向拍水以及水中嬉戏的音效;另一方面,在演出地点实地取水,使用不同方式在录音棚中录制了音响各异的各种水声。
(3)在木乐器的制作上,采用整块木料全新制作了演出中所需的木魚,考虑到木质乐器因湿度而引起的音高变化问题,在制作完成后经过声音采样调整,音高得到了演出中所需要的乐器声音。
(4)为了表现少林文化的特色,还专门赴少林寺采集了僧乐团、法器的样本,并实地录制了武僧表演中的动作音效。其中,“法号”的声音,还采用了明宣德五年所制造的法号真实采样。
在舞台空间真实存在的同时,大型实景演出还需要营造出与真实环境相一致的听觉空间,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官享受。音响技术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需要巧妙地通过系统设计、扬声器定位和分布,以及主扬声器、环绕扬声器和定点扬声器的配合调度达到环境渲染的目的。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在音响系统设计上采用了十声道全数字环绕声系统的双矩阵方案,设计了三个连续的四声道区域分布在三个主要观众区域进行声音的播放,即A、B、C、D四组主扬声器播放R(右声道)、L(左声道)、R1(右声道)、L1(左声道),As、Bs、Cs、Ds四只环绕声扬声器分别播放Rs(右环绕声道)、Ls(左环绕声道)、Rs(右环绕声道)、Ls(左环绕声道)的声音信号,其中主扬声器放置在观众前排20 m左右的位置,播放与演员表演定位无关的预制背景音乐部分。
与表演定位有关的声音素材,则通过四组主扬声器播放L(左声道)、Lc(左中声道)、Rc(右中声道)、R(右声道)的声音信号,稍远处还设置了两只单点定位扬声器来辅助斜向时的纵深感。
在主扬声器阵列之外其他的演出区域,安置了数个返听扬声器和定点扬声器,用于兼顾在营造环境时的主要放音功能。当需要营造雷雨场景过后漫山遍野一片蛙鸣的环境效果时,将蛙鸣声素材分配到遍布在演出区域中的返听扬声器、定点扬声器、环绕声扬声器中进行播放,主扬声器静默,环境渲染逼真,为现场观众营造了真实、自然的听觉空间,使其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 2.2 “实”与“虚”的结合
当舞台演出从传统剧场扩展到开放的室外空间时,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戏剧艺术中“集中”原则。实景演出的舞台延伸性,也决定了其在演出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正面的舞台,而有各个场景的演出空间。因此,原来多数依靠灯光来引导观众关注点的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演出的需要。全方位的舞台空间带给大型实景演出中的音响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使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功能,音响所要呈现的角色不再是过去立体声系统中单纯的播放音乐,而更多的是配合演出,达到视听一致的效果。
在大调度、大范围的户外实景演出层面,音响的作用就是其功能的呈现,在这一方面,仍然要利用数字多声道系统,通过演出区域每一个关键点设置的扬声器以及演员传声器的配合,在每一个点位上同步进行,达到视觉与听觉的一致性。这一理念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演出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声像定位上,音响能够通过两组扬声器矩阵精确地还原声音方位信息,并通过主扬声器、环绕声扬声器以及其他定点扬声器之间声像的调度,完成场景的流动表演、演员的边走边唱,调动观众的听觉灵活性,让观众能够根据音响的提示追踪舞台焦点。
精确的声像定位有助于准确地完成场面调度,使观众的听觉能够跟随声源的移动,融入到下一场景中。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笛声从左至右再到右后方的流动表演以及牧羊女的边走边唱,都是依靠双矩阵扬声器系统的声像分配进行跟踪,让真实的羊群叫声与歌声、笛声融为一体,为观众拓展了视觉空间之外的听觉意境。
2.3 观演空间关系的颠覆与创新
由于传统的剧场舞台与实景演出舞台在空间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观众、演员和空间所构成的观演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该项目选址在距登封市西十公里的待仙沟,距少林寺七公里。主要表演舞台为一片峡谷,山呈竖状排列,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峡谷内有溪水、树林、石桥等,构成实景表演的要素。整个演区跨度近3 km,演出最高点1400 m,演出区域最大落差近1 000 m。观众席由曲折的木廊和庙宇形态的建筑构成,与自然景观和谐。观众席内放置蒲团,蒲团坐席设定2 700个②。观众坐在蒲团上观看演出,是剧场的一大特色。
为了满足依地势自然分布的观众席位处达到“声随人动、声像精确定位”的要求,系统使用的主扬声器阵列、演员返送扬声器、定点扬声器数量巨大,总扩声功率约50 kW。庞大的音响系统为演出中各场景之间的连接和调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双矩阵系统中深入演出区域的定位扬声器也为整场演出听觉空间的塑造提供了可能,这种观众在声中、声中有观众的特殊设置,既聚集了观众的听觉、视觉焦点,让观众能够及时关注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变换,又拉大了舞台与实景的纵深感,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其中的观演体验,也创造出了有别于传统演出空间的新的观演关系,使观者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与音响所营造的“人在景中游”的听觉体验。
2.4 制作方式与系统保障的创新
实景演出要突出与自然、生态的一致性和融合性,也要体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音响的制作方式和系统设计方面,也要充分地考虑自然环境中播放的特质。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整个演出的音乐录音采用了制作型的方式,即“先制作音乐框架—预混音—再行录音—再预混音—再行调整音乐结构—混音排练小样—现场十声道混音”的方式,在实际的演出场景中,综合考虑现场因素,完成录音创作过程。
在现场制作方面亦采取了“两个同步”的思路。其一,扩声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灯光系统同步,采用了HD SYNC SMPTE技术与灯光控台保持一致,以求精确地达到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其二,与表演同步进行现场混音,根据现场演出的需要调整音响系统的方案细节,并采用Protools工作站系统及数字调音台自动化控制,移交整个系统时工作人员只要一键Start,即可完成全场所有的演出调控。
此外,整个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为了保证各扬声器之间的音质不受干扰和室外演出的安全性,所有扬声器都配备防水设计,整个音响系统由独立的高压变压器单独供电,主扬声器全部采用电子分频分线连接,配备独立功率放大器,避免了扬声器之间的相互干扰。每场演出都是通过Pro tools系统母带播放直接光纤输出到调音台进行分配控制,满足了演出中声随点动的需要,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3 结论与展望
大型实景演出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其舞台音响设计具有依据舞台空间与自然相融的特点,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表现手法。具有典型性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音响设计上做了创新尝试,给音响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塑造听觉空间可能性和想象空间的经验。
在演出经验的分享中,陆晓幸先生也就演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现场调控的监听问题。在以往的演出中,音响师无法在控制室中听到观众席的实际效果,因为声道数多,无法在监听空间中仅用一对监听扬声器解决环绕声监听,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预先制作好部分效果声,然后到观众席中聆听,再回到控制室中调整修改的方式完成整场演出的声音调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演出中可以使用SmythSVS(Smyth Virtualisation Sound)虚拟仿真声音的数字音頻处理技术,该技术配备独立的头部跟踪,通过对现场监听环境和监听主体进行个性化测量,测出包含个性化HRTF数据、测量的空间数据以及测量时的扬声器在内的多项数据,并使用耳机进行还原,从而实现音响师对现场效果的监控和及时调整,提高大型实景演出中音响师的工作效率与实时操控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艺术创作、环境保护、演职员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舞台呈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注释:
①潘鑫洋:《从室内剧场走向山水实景演出的舞台空间创新研究》——以《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为例,四川美术学院,2014。
②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禅宗少林·音乐大典/10335012?fr=aladdin&fromid=10663447&fromtitle=禅宗少林音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