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陆军信息系统建设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界90年代初,美国提出军事变革以来,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可说是受影响最大的。而在所有陆军武器系统中,信息系统无疑在军事变革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军在军事变革方面可以说有得有失。比如说作为其形象代言人之一的“斯崔克”装甲车。就一度受到热捧,后来又在伊拉克战场受到指责。其实在技术发展史上,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要看先行者留下了什么,继承者从中学到了什么。有时候,下马项目留下的技术成果,要比一个成功定型的装备多得多。
  今天我们向专家请教美国陆军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经验,就会看到成功失败的标志不是项目完成还是下马,而是思路的转变与发展。
  记者:大家对美国陆军的军事变革最熟悉,是在拉姆斯菲尔德第二次任国防部长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出了“斯崔克”为代表的轻型化部队概念但其实美国提出新军事变革,已经有些年头了吧?
  张新征: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军事变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时任参联会副主席的威廉·A·欧文斯,为保持美军在全球军事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又不过分增加国防开支,提出从联合作战的角度出发,运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革新部队作战方式,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推动新军事变革。
  简单地说,传统军事行动可以分为“发现”、“传递”和“行动”。发现就是指情报、监视、侦察等,行动就是指精确打击力量,传递则是要依靠指挥信息网络。欧文斯认为,“当技术恰当运用于传统的‘发现’、‘传递’和‘行动’等军事领域时,就会产生强大的综合效果。”。
  记:军事变革的思想,在美国陆军的“传递”这一环,也就是信息系统建设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当时在“系统集成”思想,以及“国防信息基础设施”(DH)和“武士”C4I计划等军种联合的C4ISR系统建设的牵引之下,美国陆军开始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和模块化设计方法,打造数字化部队。其核心内容是建设和运用战术互联网,把“烟囱式”指挥控制系统与通信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的“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实现了各类异构通信网络的互连互通,提供了从国家指挥总部直达班排级分队的指挥控制能力。
  记:从各种报导看,美军先是对数字化部队的作战能力评价很高,可后来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张:不错。当时陆军进行了一些预设条件的数字化实验演习,结果表明,数字化师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当于一个非数字化军。
  记:您能形象地讲解一下吗?
  张:这个数字化师的作战地域,能够达到100千米×120千米,是传统师的3倍。制定师作战计划的时间,能缩短到12小时,作战节奏提高6倍。火力请求时间,缩短到30秒,火力反应能力提高10倍。
  记:美军是不是随后就将数字化师投入实战了?
  张: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对数字化师信息系统集成建设的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各类部队普遍装备了新研制的嵌入式FBCB2系统,结合重点开展的“斯崔克”旅战斗队建设,升级后的ABCS和战术互联网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机械化部队本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其实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美军信息系统集成建设的效果,在战略战役层面较为显著,到战术层面就不十分明显了。
  记: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总体上来说,是机械化部队集成建设的局限性。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指挥系统集成度低,不适应快节奏作战。ABCS,也就是整体的“陆军作战指挥系统”,是对11个指控分系统的互连互通。
  记:怎么这么多?都有哪些呢?
  张:从总体来说,陆军作战可要比海空军作战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的人员装备数量更多,环境更复杂,持续时间更长。为了指挥这么庞大的联合行动,需要多种类型的指挥系统,涉及作战指挥、部队控制、情报传输、防空反导、后勤支援等等各方面。美国陆军当时的指控分系统有,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A),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机动控制系统(MCS),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AFATDS),防空反导计划控制系统(AMDPCS),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综合系统控制(ISYSCON),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CSSCS),数字地形支援系统(DTSS),综合气象系统(IMETS)。
  记:哦嗬,听起来都有点头晕。
  张:是啊,这么多分系统,要互连互通到一起,自然要花费不少时间。陆军指挥所转移前要关掉所有这些系统,到达新位置后,再重新建立连接,同时还要保持作战指挥的不中断。美军统计的平均数是,转移一个旅战术作战中心,要5小时:师战术指挥所,6-8小时:师基本指挥所,则需10-12小时。指挥机构的转移和开设往往跟不上部队的作战节奏。
  记:机械化部队集成建设局限性的第二方面,是什么?
  张:第二是信息传输能力有限,未能实现远距离的“动中通”。美陆军战术互联网从结构上实现了互连互通,但各类无线电台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的改进型,技术水平落后,而且标准各异,带宽极为有限(参见右上表)。
  美军新列装的近期数字无线电台(NTDR),作为旅、营级指挥所之间的数据通信骨干,技术性能先进,理论数据传输带宽为200K。但在作战中,它能分配给终端用户的实际带宽也只有3K。这些移动用户设备构建的野战地域网,为营以上各级指挥所提供了范围有限的移动通信保障。可是军级野战地域网能保障的范围只有24300平方千米,如果在伊拉克战场,仅相当于覆盖科威特城到纳西里耶的地区,不到伊拉克战场范围的六分之一,而且节点多、安装不便、转移费时。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依靠部分商用卫星为军、师级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远距离移动指挥控制功能,但大多数指挥所还是依赖调频无线电台进行视距通信,也无法满足在移动中提供远距离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实现互操作的需要。   记:看来即便是先进电台,实战中的表现也很不如人意啊。
  张:局限性的第三方面,是单兵级数字化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美军数字化部队在单兵级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化“鸿沟”,已部署的通信网络需要依托各类空地平台,比如坦克、装甲车、“悍马”车,才能实现互连互通,限制了地面部队在近距离接触作战和城区作战中的战术灵活性。2012年网络集成鉴定(NIE)12.1演习中,美军推出了“奈特勇士”可穿戴计算机系统,能通过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的步兵电台与陆军网络连接,即将列装步兵旅战斗队。这有望解决单兵级数字化的“鸿沟”问题。
  记:那对于信息系统建设中所面临这些问题,关国陆军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我们很多读者都知道,其军事变革的标志性项目,“未来战斗系统”FCS就下马了。这是不是表明美国放弃,或者改变了军事变革发展道路?
  张:“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从整体上说,确实像“半途而废”了。但这可不意味着它下马,更不是表明美国陆军放弃了军事变革。
  FCS在方案论证阶段,就是依托网络系统,将各类有人与无人地面车辆、无人机、无人值守系统和作战人员集成为一个18(平台与传感器) 1(网络) 1(作战人员)的整体项目,谋求体系作战的效果。要说缺点,实际上是它的战场想定背景为2030年左右的未来战争,有点“高瞻远瞩”了。
  而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后,却突然面对反恐的迫切需求,FCS立刻显得“远水难解近渴”。再加上战争行动侵占了大量军费,FCS项目在2003年之后就被不断压缩,预期进度不断调整,最终于2009年在整体上被撤销。
  但在这之后,美国陆军的军事变革走上了“螺旋式渐进发展”的道路。他们把在建设未来部队中得到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当前部队,逐步增强他们的作战能力:同时又根据当前战争的实际需求,调整未来部队的发展方向。
  当前部队和未来部队,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线,而各种作战能力组合包,就像螺旋之间的连接件,让两条螺旋不会分离,互相影响,共同前进。也就是让未来部队不要太过追求技术先进性,脱离实际:当前部队不要太过实际,没有及时地利用新技术成果。
  记:也就是说,FCS等军事变革浪潮下的项目,虽然在整体上或形式上取消了,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失败,发展思路错了。它们的很多发展成果,其实在美军中换了些面目出现,为其陆军的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那么除了有形或隐身的武器装备,在无形的信息系统建设上,美军又是如何“螺旋前进”的?
  张:具体到信息系统装备建设上,美军对于各类指控通信装备,比如“未来指挥所”(CPOF)和“陆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站”(DCGS-A)等,大多采用了“增量”式持续发展的模式。我这里只谈谈其中“增量”系列的“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的建设,因为它最为典型,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阶段衔接交叠。“增量”1系统由“联合网络节点”演化而来,2004年开始应急装备部队,计划发展到2025年:“增量”2系统即将开始部署,计划发展到2020年;“增量”3计划于2014年开始部署,发展到2025年;“增量”4系统目前计划于2016年开始部署,发展到2025年。
  第二是功能互补,依次递进。先说“增量”l,是在传统微波接力通信等基础上,增加了Ka频段的国防宽带全球卫星中继通信。师战术中心节点与旅联合网络节点之间,可以共享76M的卫星通信带宽;营卫星终端拖车,具备4M带宽的卫星通信能力;营与旅之间还有2M带宽的微波接力链路。这样,就实现了师、旅、营级指挥机构的保密、可靠、高容量的“快速驻停通”。
  然后是“增量”2系统,在“增量”1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连以下分队的视距宽带通信能力,并提供初始的卫星“动中通”能力。
  到“增量”3,又加入了MQ-1C“灰鹰”多用途无人机、高空飞艇等空中网络节点,提供通信中继,结果形成由微波视距通信、空中机载通信和卫星通信中继,还可能增加临近空间中继节点,形成多维一体的三层网络基础结构。这时将形成全域互联、动态运行、宽带传输、灵活升级、高可靠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能够满足“网络中心战”的需求。
  最后“增量”4,将重点完善卫星通信的功能,增加动中通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记:这么说来,“增量”1、2、3、4,将依次实现“快速驻停通”、“动中通”、三层网络,以至最后更完善的卫星通信。那“增量”系列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张:第三是灵活升级,相互兼容。“增量”1系统普遍运用了商用路由器和交换机,只需简单的配置管理工作,就将所有设备和功能集成到S-250通信车和卫星终端拖车上了,每个师花费不到1亿美元。“增量”2系统采用灵活采办程序。已开始列装合成旅战斗队。对于各支援保障旅仍装备的“增量”1,2012-2015财年将升级到“增量”1h,提高带宽和卫星应用能力,实现与后续“增量”系统的兼容和互操作。
  当然,这种螺旋式渐进的发展模式,既要以让信息系统的发展前后衔接,又要做到相互兼容,是一项高要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我想提一下美军的首席信息官管理体制。
  记:“首席信息官”?我们的读者对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可能熟悉点。首席信息官是干什么的?
  张:首席信息官简称CIO,是某个公司或组织内,负责信息技术和系统,及相关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本公司、组织的目标。CIO概念最早是在工商企业界出现的。
  美军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和参照地方企业、政府机构的模式,逐渐建立起“首席信息官”制度。国防部首席信息官,按照企业化构架理念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发集成化的信息体系架构,保证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系统的标准化。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国防部各局、各军种部也设立首席信息官,再进行本部门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各战区则负责反馈建设与使用的信息,提出作战理论指导建议。对陆军而言,简单地说,就是由陆军部首席信息官负责制定统一的陆军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陆军部管采办的助理部长和他下属的项目执行官,负责具体的项目实施。   美军建立和运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后,加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逐渐改造了原来各军种、各部门、各部队建设分散、系统体制五花八门、经费投入难以为继的混乱局面。
  记:换用螺旋式渐进发展道路,学习工商企业界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在采取这些措施后,美国陆军的信息系统建设是不是有了些新进展?
  张:目前,美陆军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上实现了陆军内部的一体化,能在联合行动中,完成对陆军部队的任务计划、部署、态势感知、指挥决策和保障等功能。和过去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指挥控制系统具有较高集成度和互操作能力。“战术作战指挥一未来指挥所”是近年来美国陆军重点开发的通用型指挥平台,能为不同级别的指挥机构,提供实时的任务计划工具,现在已经大量装备从军到营各级,实现了分布式、协作式的决策与指挥控制,成为实现互操作的核心工具。第6,4版本“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大部分子系统,比如“蓝军跟踪系统”(FBCB2-BFT)、“运动跟踪系统”(MTS)、“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机动控制系统”(MCS)、“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和“指挥所指挥控制系统”(C2PC)等,都能将信息自动输入这个指挥平台,数据每5秒刷新一次,实现了对各专用分系统的集成和压缩。在不同地点的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能在统一的战术环境中浏览各种不同格式的二维、三维或图表信息,在共同工作区域内以实时方式协作制定作战计划。未来,该系统还将成为美陆军所有任务指挥应用软件和用户的前方终端,以及统一的任务指挥可视化系统。
  二是信息网络正从超视距的“快速驻停通”向“动中通”能力扩展。被称为“下一代战术互联网”的WIN-T,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美陆军部队,融合并取代松散的战术互联网。即将列装的“增量”2系统,具有“自恢复”和“自组织”能力,正在向全新概念的“动中通”能力扩展,建立从军、师覆盖到连、排的机动作战信息网络。今后,营以上地面骨干网在72千米/小时的运动速度下,具备256K-4Mbps的用户速率:连以下节点在40千米,小时的速度下,有64-128Khps的通信能力。这和以前的传输速率相比,提高了85-1300多倍。从前只能传输声音和简单的文本,现在可以提供比较流畅的视频了。
  三是通用信息融合处理设备实现了态势感知能力的倍增。“陆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站”(DCGS-A)是美国陆军一体化情报系统建设的重点,能够融合来自战术、战区、战略各层级,地面、空中、空间各领域各类传感器和ISR平台的数据,提供信号、图像、气象、地形、活动目标探测、情报对抗与人力情报等服务。2009年,第3.1版本的DCGS-A已经开始装备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陆军部队。
  记:由此看来,美国陆军近年来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进展速度,好像还是挺快的。
  张:在这方面,他们还有一项经验值得我们关注,就是装备能力生成机制的改进。
  记:什么叫“装备能力生成”?
  张:装备能力生成,是指从最开始提出作战需求,然后到采办、列入正式项目进行全寿命管理,再到实现大规模列装,这样一个过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初期,针对作战部队结合实战提出的一些能力需求,美国陆军曾单纯注重装备应急采办。但很快,他们就改变了这一做法,强调提供完整的条令、编制、训练、物资、领导、培训、人员和设施(DOTMLPF)组合方案,重点是改进了能力需求论证机制。采取这一措施后,2003年以来,美陆军先后开发的一些典型信息系统装备,从提出作战需求到最后大规模列装,周期大大缩短,三五年内就形成了作战能力。
  记:这么短的研制周期,确实很值得关注。那美军改进能力需求论证机制的具体措施,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张:他们首先是摒弃了多径输入的作战需求反馈机制。“多径输入”,是指在过去,战场上高度分散的作战部队,通常直接向有关机构提交作战需求信息。这些装备需求申请,直接源于实战需要,通常会得到快速列装。但不同机构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烟囱林立”,于是路径多、输入多,限制了横向交流和竞争性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这就会无端造成一些重复与浪费,后续训练和维护更是难以维持。
  随后美陆军通过协调,提高了多样化作战需求的集中程度。陆军科技顾问和陆军能力集成中心,向战区派出了由联络军官组成的协调机构。他们会把部队提交的作战需求申请,直接交到信息交流中心。这个中心由陆军部、部队司令部和陆军能力集成办公室组成,他们来集中审核这些需求,酌情提交给专业机构,比如陆军经验教训学习中心、联合反简易爆炸装置组织、或非对称战大队,最后由这些专业机构将快速采办装备转化为正式采办项目。
  美陆军还将建立一体化的能力需求论证机制。比如野战部队指挥官将向改进后的“战区一体化中心”提供作战需求,由后者进一步完善和区分,然后将需求提交给美国本土的“信息集成管理中心”。美国本土的一体化中心作为统一的实体,能够分发或处理具体事宜,及时提供信息以加强集成和协调,从而强化能力需求论证的过程。
  记:由于时间关系,对于美国陆军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我们就暂时请教到这里。也希望这些有益的经验经过消化吸收后,能在我国陆军的发展中得到合理借鉴,使我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进程更加迅速。
其他文献
未来10年,新概念武器技术、先进武器平台技术、信息系统技术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这些技术领域中的10多项应用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可能会产生较大突破,并以武器形态出现。  高能激光武器未来10年,美国“机载激光器”计划将重点进行系统集成和试验,演示机载高能激光武器对短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高能激光反卫星武器将着重提高对在轨卫星的干扰或毁伤强度,并以天基平台激光武器为目标开展探索研究。另一
彩圈吧
期刊
两架俄罗斯T-50战斗机17日在茹科夫斯基航空城进行首次公开飞行。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总裁透露,到年底前,远东共青城的航空联合体还将再组装出两架T-50试验机,用于特殊科目的测试(如静力测试)。此前他曾向外界透露,今年将成为T-50通过国家验收与技术定型的“决定性的阶段”,许多计划配备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等都要实际装到T-50身上进行测试。现有的T-50试验机要比未来投产的机型“简陋得多”,不少部件都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展开一系列“天”字头防空导弹研发计划,主要有“天弓”、“天翔”和“天戈”三个,预计研制五种防空导弹,涵盖各种射程和空域,以构建完整的防空体系。上述计划中唯一开花结果的就是“天弓”系列导弹。“天翔计划”是要利用“天剑”1和“天剑”2空空导弹改成野战防空导弹,但因研制进度拖沓而被取消。  至于“天戈计划”,则是仿制瑞典RBS-70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该计划有
两发红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转瞬之间,铁甲轰鸣、烟尘四起,一场装甲步兵排实兵攻防演习,在位于太行山麓的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演习场拉开序幕。红方的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在99坦克行进间炮火的掩护下向“敌”阵地发起猛攻。滚滚征尘直冲九天,隆隆炮声震耳欲聋。半小时之后,两发绿色信号弹宣告实兵攻防演习完美结束……  各型参演车辆迅速集结,排成一路纵队从观礼台下通过。接受首长、观众检阅。99、96式主战坦克,6
美海军“海豹”特种部队已收到在城镇军事行动期间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150件小型地面无人器。在一项价值大约150万美元的交易中,侦察机器人公司已向驻弗吉尼亚州利特尔克里克基地和加州科罗纳多基地的“海豹”小队提供了Recon Scout XT地面无人器。  按照侦察机器人公司的说法,该系统打算用于执行包括爆炸物检查、人质解救行动以及室内清场在内的各种任务。该系统曾在伦敦的英国国际防务展上展出过,它虽以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第七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FL-3000N舰艇自卫防御导弹武器系统。  当前,世界各国已经装备雷达和光学寻的制导的各类反舰导弹十万多枚,具备了舰对舰、岸对舰和空对舰三种攻击模式,反舰导弹成为海军水面舰艇的致命威胁,严重地影响了海军作战平台的安全和作战任务的执行。因此,抵御反舰导弹的大规模袭击进而解决舰艇的生存问题,成为各国海军的首要任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千舰海军”一词源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马伦上将有关美国未来海军发展的构想。所谓“千舰海军”,其实并非是由1000艘挂着同一旗帜战舰所组成的庞大舰队,也非美国海军一家单独装备1000艘战舰,而是指要联合所有能联合的他国海军,组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海军”。当然,为实现这一切,美国高举的还是“反恐”这面大旗。  对于“山姆大叔”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少人心如明镜:此番美国广为联合世界各国海军,建
  
与那些言必称“夺取制空权”的防御型空军相比,作为最强进攻型空军的美空军,整天考虑的倒是如何对地打击,对目标的分类及武器的选择已穷极考究。本次谈谈美军如何攻击加固目标。    记:在美军概念中,加固目标是否等于硬目标?  丁:以前将经过加固、航弹没有直接命中就不能摧毁的目标都称为坚硬目标,包括碉堡、地下指挥所、防空洞以及桥梁、飞机单机掩体等。现在目标分类越来越细,出现了深埋加固目标(HDBT)。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