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为何爱用叠词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z3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文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通常会指出,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往往喜欢用叠词。叶圣陶先生曾说:“他(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朱佩弦先生》)仔细阅读了朱自清的一些写景抒情散文,发现确实如此,从他早期的名作《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后来的《荷塘月色》《白马湖》《春》以及《欧洲游记》,他不仅使用而且另造了不少形态多样的叠词。例如:“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匆匆》);“垂垂”“黯黯”“富富丽丽”“疏疏”“郁丛”“盈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田田”“层层”“脉脉”“阴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垂垂”“峭楞楞”“缕缕”(《荷塘月色》);“曲曲折折”“大大小小”“满满”“软软”“闪闪烁烁”(《白马湖》);“偷偷”“嫩嫩”“绿绿”“轻悄悄”“绵软软”“密密”(《春》);“迷迷濛濛”“粼粼”“稀稀疏疏错错落落”“汪汪”“光光”“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白茫茫”“严严”“皑皑”“冉冉”(《欧洲游记·瑞士》)……
  为何朱自清喜欢用叠词?教师们通常会作出这样的解释:朱自清先生原来是诗人,诗人写作散文,追求词藻华美是很正常的,这是他个性爱美的体现。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回忆朱自清早期创作时说:“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的不妥,宁肯特写一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1]朱自清曾将自己的创作比为“优美的花草”。[2]可见,他将自己的每一篇作品当作一件艺术品,精雕细刻,所以用词考究,细加推敲。然而这一点仍然未能说服我,因为绝大多数诗人、散文作家都喜欢雕肝琢肾,选用自以为最好的词,何以朱自清的风格特别明显?新文学作家中既写诗也写散文的大有人在,例如徐志摩、冰心、郁达夫,他们的散文也写得很美,尤其是郁达夫,他擅长作诗填词,然而在他的散文里却未见得如此喜欢用叠词。笔者以为,朱先生在这段时间里写的散文喜欢用双声叠韵是另有一些原因的。
  二
  众所周知,“五四”那一代作家学者虽大力提倡以白话为文作诗,但他们大多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从小耳濡目染,日日浸淫其中,下笔自然含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妙处。但是在创作散文时有意为之,则是朱自清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我以为朱自清在早期散文里喜欢用叠词,很大一部分是出于他“唯美主义”的个性。但遍览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其写景文、游记,尤其是1926年以后的作品中,运用叠词的频率更高,手法也更为从容、纯熟了,这恐怕同他的一段经历有莫大的关系。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他在中学里教过五年书,辗转于浙江一师、江苏省立八中、上海中国公学、浙江六师、白马湖春晖中学等。1925年8月,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请胡适推荐教授,胡适推荐了俞平伯,俞平伯因故未去转而推荐自己的好朋友朱自清去。适逢朱自清想辞去中学教职,于是他只身前往清华任国文教授。开学以后朱自清的课是给旧制部学生讲李杜诗,给大学普通部学生教国文。海外学者柳无忌后来回忆说:“我慕朱自清的名字而选了他的课。他教李白、杜甫。这一课学生很少,他讲书时还是十分卖力。学期结束时,我交给他长二万余字的李杜诗比较的论文,他大为赞赏。”[3]卖力尽管卖力,但清华的讲台不是随便就能站稳的。据朱先生好友浦江清说:“国文系中多老辈,有古文名家,又有前清的翰林、举人,先生时年才二十八岁。然而青年学生中喜欢新文艺的,却愿意转到他的班上来。清华设有国学研究所,聘梁启超、王国维等为导师,学术空气浓厚,于是先生见闻日广,益谦虚,自居后辈。”[4]朱自清进入清华后因讲授古典诗词的需要,开始学写作旧诗词。在作古诗上,他拜古文名家黄节(晦闻)为师,在填词上他则向老友俞平伯请教。
  朱自清曾将平时摹拟汉魏六朝名作的五言古诗请黄晦闻批阅,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诗课,谨呈晦闻师教正,学生朱自清”,而黄晦闻的批语是“逐句换字,自是拟古正格”。[5]后来这些拟作连同他写的其他古诗词都收在他的《敝帚集》里,扉页上即印了上述师生间的对话。所谓“诗课”,即是学作诗的“功课”。“拟古”,首先就得要学得像。如习字一样,先求“入帖”,得其形似,然后才谈得上“出帖”,得其“神似”,否则仅得其皮毛,“形似”未至,空谈“神似”,难免有“野狐禅”之讥。
  朱自清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勤奋刻苦之人,在江浙教书五年间笔耕不辍,佳作连篇。入清华以后开始大量拟作古诗。我以为正是不间断地拟作古诗直接地影响了他的文风,使他的散文喜欢运用叠词。
  三
  余冠英回忆朱自清时曾说:“那时他偶然做做古诗,写杜甫,也填小词,近花间派,都很精工,但他自谦说这些不过是练习之作,见不得人。我向他要几首登在我所编的《清华周刊》文艺栏里,强而后可,但不肯署真名。”[6]
  其实翻阅一下他的年谱,不难发现,从1925年8月入清华到1929年几年间,朱自清拟作不断,其中尤以1927年至1928年为多。以1927年为例:1927年6月1日,作拟古诗《行行重行行》;6月4日,作拟古诗《青青河畔草》;6月11~12日,作拟古诗《西北有高楼》;6月24日,作拟古诗《迢迢牵牛星》;7月3日,作拟古诗《回车驾言迈》;7月10~11日,作拟古诗《凛凛岁云暮》;7月13日,作拟古诗《孟冬寒气至》;7月22日,作拟古诗《李陵与苏武诗》;8月4~5日,作拟古诗《苏武古诗》;8月15~16日,作拟古诗《上山釆蘼芜》……1928年6~9月之间,又拟作曹植、王粲、徐干、阮籍、张华、张协、潘岳、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何逊、阴铿、庾信等人的作品。举凡魏晋六朝诗之名作,大多用来仔细揣摩、精心拟作,得到黄节先生“自是拟古正格”的高度评价,可见作者用心之专。虽然这些诗大多因作者自谦为“习作”而未刊登,但对作者的治学功力、写作能力之提高,其帮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有趣的是自1929年以后,他的拟作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自己作的古诗渐渐多起来。例如1930年1月4日,他发表了旧诗《重过清华园西院》三首,同月29日作旧诗《除夕书感》未刊,是年又作了多首旧体诗,这些拟作和创作后来都收入了稿本《敝帚集》。   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拟作这么多古诗,不能不对他的散文创作产生影响。他的名作《荷塘月色》发表于1927年7月,这一段时间正是朱自清拟古诗创作的高峰时期。从上文所引的朱自清年谱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摹拟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大部分作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人五言诗的开山之作,历代文士皆以之为创作范本,反复摹写,历来批评家对它评价甚高,钟嵘《诗品》将之列入“上品”,称:“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朱自清也格外喜欢,称它们“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7]而叠词的使用正是《古诗十九首》“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的表现技法之一。受古乐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中有大量的叠词,如:“行行”“青青”“郁郁”“盈盈”“皎皎”“纤纤”“磊磊”“浩浩”“迢迢”“冉冉”“悠悠”等等。这些叠词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不仅加强了物象的声音、色彩、气氛的表现力,而且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将作者情感的韵律表现得绵长却又朴素,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可以想见,朱自清在摹拟、研究《古诗十九首》时,受到了古人借助“叠词”表情达意的启示:真正的上乘作品不在词藻的华美、精工,而在于以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情境。他中后期的作品里,不再像前期创作时喜欢另造叠词,而是选用了普通常见的叠词,铅华洗尽,却点染出了不一样的风景与情韵。叶圣陶总结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特点为“知识分子的口语”,并且说:“近年来,佩弦的文字越见得周密、妥帖,可是平淡质朴,读下去真个像和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地谈话。”[8]但叶先生仅仅指出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质朴与亲切,并未进一步指出其风格来源于拟古基础上的升华。
  那么,朱自清为何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拟作古诗呢?细细想来,原因有二:一是为了适应教学,二是为了创作的需要。一方面,如前面所说清华大学国文系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朱自清初来乍到,若想适应并胜任大学教职,若要使学生“执经问学”“执卷请业”,岂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他不但认真研习古诗,而且尝试拟作古诗,以便更充分地理解古诗的创作技巧与抒情手法。另一方面,上世纪20年代,北京有《甲寅》,南京有《学衡》,尤其在南京有吴宓、梅光迪等一批提倡以西学方法来整理国故、捍卫传统文学的归国精英,他们曾对新诗以及新文学创作发起了猛烈的批评,并大力提倡古体诗;作为新文学代表人物,郑振铎、沈雁冰、俞平伯、周作人都曾著文办刊物予以反击,1927年朱自清还写了《唱新诗等等》,就新诗遭到冷落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新诗与戏曲、歌谣的关系,提出从新诗音乐化的角度去拯救新诗等等。作为新文学的主将,他必须拿出一点像样的作品才能服人,才能与“学衡”“甲寅”阵营的那批学者抗衡。正如武林高手对局一样:你有的招式我得有,而我有的,你未必有。正是这两个原因,促使朱自清花了整整几年时间“临帖”“入帖”,终于能“出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一个新旧文学皆通的“两栖人物”,成为一代名师。在散文里常用叠词,不过是他努力专研学写古诗的自然流露罢了。
  从朱自清散文爱用叠字说到他努力拟作古诗这件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点什么启示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精神,勇于作“下水文章”。要想金针度人,必先学会绣鸳鸯,否则在某些方面你始终是“隔”的。二是在引导学生写作方面一定要让他们从学习揣摩经典入手,学习语言,练习写作当然可以多方面取材,但最根本的是读经典,尤其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对中学生而言,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取法乎上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8]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
  [2]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55.
  [3]柳无忌.柳无忌散文选——古稀话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86.
  [4]浦江清.浦江清文史杂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1.
  [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卷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38.
  [6]余冠英.悲忆佩弦师[J].文讯(第九卷·第三期),1948:143.
  [7]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7.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邮件中转管理系统能够完成邮件代发中转过程中电子登记、派发、查询、统计和打印等功能,解决邮件容易丢失和收发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为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邮件中转 管理系统 设计  高等院校较为封闭的环境,导致多数邮件业务不能直接进入学校,即使少部分邮件和包裹等进入学校派发,部分学生、老师等也会因为正在上课、开会等原因不能够及时收件。因此,学校
“引导法教学”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注重个性发展,运用各种创意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人才是网络安全第一资源。2016年7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旨在创新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高校与
本文作者应用~3 H标记的二羟基外搏停(~3H-DHA,一种β受体阻滞剂),与大鼠肺组织膜进行结合,直接证明了肺内存在β_1和β_2两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其比例为1:3。~3H-DHA与肺组织
凡是看过电影《雨人》或《马拉松》的人,都会为主人公那特有的才能而折服,可如果当你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这类孩子,甚至于你就是这类孩子的父母时,你会观察到这群孩子的特
金某今年70出头,在他们那个年代,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很少,而她则有幸成为其中凤毛麟角者之一。她工作勤恳,几十年来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退休后马上就被单位返聘,协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老太太平素爱说爱笑,对人热情,做事麻利,深受大家喜爱。不过,就一点不好,那就是个性要强,什么事都不服输,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她血压和血糖都偏高,可就是不愿相信这些是问题,平时不愿服药,吃东西也全凭喜好,从未想过要
小孙,21岁,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两年前去国外某大学读书,半年前不知何故回国,此后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鲜少见他出门。有热心人问起他的状况,碍于面子,他的父母总解释说国外环境过于复杂,学业压力太大,孩子想暂时回来调养一阵子再说。其实孙某的家人明白,这孩子是无法再回去读书了,而且家人曾经试探性地问过他的打算,他还是想专职炒股,自认为在炒股方面能力非凡、见识卓越,每年至少能挣100万,而且自觉高人一
编辑工作中的“巧”与“快”文川在编辑工作中,制定选题和选择作者是书稿成败的关键。这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看法。进一步讲,选题构想得巧,就为书稿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想
整合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这里借用整合一词,重点讲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整合人才资源和物化资源,目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整合社区工作,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
贵为“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在30多岁的时候应邀来到法国里昂参加一个演唱会。演出前一天,他住进了歌剧院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由于旅途疲倦,帕瓦罗蒂很早就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