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取材广泛、考查功能全面、设问灵活等特点。它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学们对于此类题型普遍认为“难”,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审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相应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的一般审题方法与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高考成绩。
第一步 读: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例1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一问:材料一中有“井”“公田”等字样,材料选自《孟子》,由此可知答案是“井田制”。第二问:材料二中有“商鞅之法”“除公田”等字样,“废井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是“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即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第三问: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是“莫不志在良田”。它的影响是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点拨 在读设问的时候,一要看有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此界定答题范围;其次要看有没有肯定、否定的词语,以此确定答题方向;再次要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保证答题不偏。
第二步 找:从提供的各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解析 第一问:材料一中有“举进士”“皆中”等词,是指科举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第二问:材料二中有“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点拨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如果材料中有效信息较多的话,要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者分层次。分点或者分层次的办法,一是参照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二是按照逻辑关系来划分。有的题目要求“不得摘抄原文”,这就要求作答时把已经找到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变成自己的语言写出,记住一定要用历史语言书写。
第三步 联系所学:重组考点知识。
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解析 材料一中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重用贤人,施行仁政。
答案 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
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点拨 在审题、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作答,即注意答题的依据和限制性条件,问“根据材料回答……”,答案只能来自相关材料;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必须来自材料和课本知识两个方面;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主要来自课本上;如果没有规定回答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灵活确定。
第一步 读:先读设问,后读材料。
例1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 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一问:材料一中有“井”“公田”等字样,材料选自《孟子》,由此可知答案是“井田制”。第二问:材料二中有“商鞅之法”“除公田”等字样,“废井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是“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即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第三问: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是“莫不志在良田”。它的影响是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点拨 在读设问的时候,一要看有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以此界定答题范围;其次要看有没有肯定、否定的词语,以此确定答题方向;再次要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保证答题不偏。
第二步 找:从提供的各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解析 第一问:材料一中有“举进士”“皆中”等词,是指科举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第二问:材料二中有“九个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点拨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如果材料中有效信息较多的话,要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者分层次。分点或者分层次的办法,一是参照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二是按照逻辑关系来划分。有的题目要求“不得摘抄原文”,这就要求作答时把已经找到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变成自己的语言写出,记住一定要用历史语言书写。
第三步 联系所学:重组考点知识。
例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解析 材料一中强调君民和谐关系,君主应重视人民。政治理想指君主应重用贤人,施行仁政。
答案 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
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点拨 在审题、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作答,即注意答题的依据和限制性条件,问“根据材料回答……”,答案只能来自相关材料;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必须来自材料和课本知识两个方面;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主要来自课本上;如果没有规定回答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灵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