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金有景先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ha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有景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先生是义乌人,我是他的浙江同乡温州人,他长我十几岁。金先生1951年高中肄业参军,在浙江军区机关工作,自学俄语、英语。学习俄语的过程中得到梁达先生和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与丁声树先生的关注,1954年从部队直接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在为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毕业生开设的补课班学习,后分配到方言组,得到丁先生的直接指导。丁先生虽非金先生业师,却情同师徒。
  1956年,金先生到教育部和语言所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担任辅导员,1959年与方言组同事一起跟丁先生调查昌黎方言。1961年丁先生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金先生为丁先生助手,并在丁先生的指导下发表论文《怎样利用汉字声旁来辨认普通话的字音》和《义乌话里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分别》等。
  后来,金先生还发表《〈义乌话里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分别〉一文的补正》、《关于浙江方言中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分别》、《缙云话里咸、山、效三摄三四等字的分别》等。在1982年的文章中他指出,在浙江咸、山两摄三四等字有分别的有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桐庐、上虞、温州等十九个县、市,相邻的丽水、龙游、淳安、诸暨、萧山、绍兴、富阳、临安等县、市没有分别,文章还提到福建各地的闽方言土語中有分别。我们知道,闽方言的源头是南北朝时代的古吴方言,浙江早期的方言与古吴方言关系密切。隋、唐时期,北方方言和宋代北方方言的南传,浙江一带在古吴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与闽方言有所不同的方言,金先生的浙江地区方言特征研究,对探讨吴方言形成的历史是很有帮助的。
  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如李方桂、罗常培等先生没有把语言学区分为汉语的、方言的或少数民族的等不同学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把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不同的语言学研究对象,因而成为不同的学科。金先生继承老一辈的语言学传统,在汉语方言和拉祜语的研究中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中医造诣颇深,曾在协和医院悬壶济世。
  1982年金先生到民族研究所工作,先是在《民族语文》做编辑工作三年,1986年开始投身于拉祜语研究。
  金先生曾在《民族语文》发表过《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和《再论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两篇很重要的文章,以丰富的语言材料说明两者的关系。前一篇里有一段是义乌话和侗台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开国内汉语方言非汉语底层研究之先河。如义乌话和侗台语都有清、浊两套鼻音和边音,都有四声八调;义乌话第七调可再分化,榕江侗语也是如此;义乌话近指代词《广韵》、《集韵》中找不到“本字”,在侗台、苗瑶语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词。
  关于汉语语法中争议颇大的一些问题,金先生的意见也很有启发性。在《再论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中,他认为:“如果不把‘名物化’理解为‘名词化’,那么,就应该认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提出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概念是符合实际的。”“其实,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藏等语言里,也广泛存在于英、俄等许多其他语言里。也可以说,这是世界上很多语言所共有的类型学特征。在语法教学中揭示这一特征不仅是有根据的,也是有意义的。”
  金先生著作《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集》,王均先生序,1992年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王均先生在序言中写道:“1986、1987、1988年,他在年近花甲之时,前后三次深入云南拉祜山乡澜沧县等地实地调查拉祜语,共计十三个月。”“特别是他的第三次调查是在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耿马大地震之后,澜沧地区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坚守岗位至调查工作的最后完成。”“我国拉祜族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二十多个县内,其中一半以上人口分布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本书编著者调查了澜沧县的二百五六十个点的语言材料,对其他二十多个县,则选择调查了有代表性的八个县三十多个点。这样一共调查了二百八十多个点(本书选用了其中二百五十二个点)。每个点调查四百二十一个条目,共成图三百七十余幅。”“在有关领导和同志的积极支持、协助下,硬是把《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集》这样一部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开创性的著作编制出来了。”这本著作出版后,金先生已退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找金先生填写申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表格,据说未能见到他。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拉祜语区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或叫拉祜熙)两个方言,分别是黑拉祜支系和黄拉祜支系的两种话。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的语言》也还是这样说明的。金先生根据拉祜人的支系不同又区分出苦聪和拉祜阿莱两种方言。金先生认为,“迄今拉祜语方言基本上还不属于‘地域方言’,它带有较多的‘人群方言’的性质”。
  “苦聪”是独立的支系,苦聪人既有自称拉祜纳的,也有自称拉祜西的。根据金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拉祜纳和拉祜西方言诸声调的调值比较接近,拉祜阿莱方言和拉祜西的比较一致,苦聪话的差别比较大一些,尤其是第三调和第四调。拉祜阿莱方言归属于拉祜西方言。
  方言地理学注重研究方言的地理分布,方言地图就是根据方言的地理分布做出来的。金先生的研究已经指出拉祜语的方言地图与传统的方言地图有所不同,由于方言特征的交错,方言地理学学派认为方言的划分是有困难的。既然金先生以拉祜人不同支系实际使用的方言不同为依据来划分方言,类似于把壮族语言的一种方言叫作布依语,是可以认同的。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拉祜语的两个基本方言应该是苦聪方言和拉祜方言,拉祜纳和拉祜西反倒是拉祜方言中的两个次方言。
  金先生在《中国拉祜语方言地图集·导论》中还指出:“虽然就我们所掌握的拉祜语方言材料看,所有拉祜语方言的声类(包括声、韵、调三个方面的类)都超不出上述框架,但是在字音的归类上,却会出现惊人的分歧现象。”这说明拉祜语的不同方言是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底层基础上形成的,语法成分(如宾语助词)来历不同的原因大抵也是如此。
  金先生是闲不住的,退休后一段时间里致力于《潜科学》杂志的编辑、出版以及抗癌植物的收集。后来,我岳父傅懋勣先生病重,他来家和去医院看望,问医问药,十分认真,家里人对他的建议很重视,也很感激他。
  1999年6月,金先生去世,次年进入二十一世纪。想起来二十世纪末学术界仍有金先生那样继承老一辈学者的志向和学风,努力钻研学问不计得失的学者,现如今不学有术者占据要津,学风日下,金先生这样的学者少之又少,不禁感慨万分。
其他文献
我从台北市来到湖北省随州市,参加这次“世界华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暨拜祖大典”,并应邀在“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名家论坛”讲演,感到十分荣幸。就个人而言,此行既是共襄盛举,又得以行动表达作为炎黄子孙之一的认同,极有意义。我曾多次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活动,也两次到参拜黄帝陵,这次是首次参加纪念炎帝神农的活动,得以弥补之前的憾事。纪念炎帝的文化意涵  吾人纪念炎帝,当区别“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
三、鲁迅:周树人的社会声望符号  1917年初,鲁迅向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获得蔡氏应允。该年秋季学期,周作人正式入职北大,主讲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课程;次年,其在讲义基础上写的《欧洲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颇得学界好评。随着周作人在北大站稳脚跟,鲁迅随之进入江浙籍的北大教授社交网络,尤以与章门弟子交往为密。1918年北大教授、《新青年》的实际编委钱玄同频频造访绍兴会馆,为“那
余光中展示“英诗班上最美丽的教材”  中国在一千年前开始有诗话,后有词话。自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至清代的《随园诗话》、《瓯北诗话》、《白雨斋词话》和二十世纪的《饮冰室诗话》、《人间词话》、《林以亮诗话》等。一般而言,诗话的特色是谈诗意、谈诗艺、谈诗人、谈诗事,篇幅可长可短,笔调不拘一格,却不必像现代学术论文那样附有详细注释和参考书目,那样讲究体例。词话也是如此。  余光中在其抒情、叙事、记游、
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时十六岁,今已过不惑之年,回顾这些年里辗转南北东西、负笈海外,我有一种感触说不出来。曾在一次在旅店夜宿,想起自己的一些社会学杂文,欲搜集起来出版一本文集,该取何名?辗转反侧,忽然想到一个名字,即“重逢社会”。重逢是指空间上遇到了一个不同的社会,比如小时候的那个春天油菜花开满地、麦浪如海的乡村,与当下所在的身边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店的美国南部小城,虽然人在社会之中,但遇到的已非面
古代官场,官员就其表现,大约有循吏、廉吏、能吏、酷吏、贪吏、猾吏、庸吏等之分别。明朝的李三才,似可归于“能吏”一类。  李三才(?—1623),字道甫,号修吾。祖籍陕西临潼,世代为武功右卫的军官,因祖父调宿卫燕京,举家东迁,侨居在顺天府通州的张家湾(今属通县)。万历二年(1574),他以二甲第七十名考中进士,从而“束发登朝”,授户部主事。不久,又升为郎中。在这期间,李三才与同僚中的魏允贞、李化龙相
梅尼克是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首席代表。《德国的浩劫》一书是他晚年的压轴之作。作为少数见证了本民族整整一个世纪历史的历史学家,梅尼克在这部著作中向读者完整地展现了“自歌德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直到法西斯为止的德国思想文化的全景”,“主要探讨一些重要历史线索背后的思想潮流”,可谓是战后德国人最早对法西斯专政起源的深刻探讨与沉重反思之作。  针对当时西方社会认为法西斯专政是德国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的观点,梅尼克
己巳年之夏,张仃创作了一生的巅峰之作——《昆仑颂》。  三十年来,它静静地嵌挂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十四层经理会议厅的墙壁上,外人不易欣赏到。1993年,笔者留日归国,曾专门绕道香港,去寻访过它,经一番交涉,终于获准,在银行保安人员跟随下,乘电梯登堂入室,在画前凝神小驻片刻,虽未能尽性,心灵依然受到震撼。  放眼张仃的山水画世界,己巳版《昆仑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仿佛是借上帝之手,“笼天地于形内,挫
一  2015年湖南文化界有一件大事,就是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发起,著名湘籍学者唐浩明、郑佳明、朱汉民、王鲁湘领衔启动的“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  湖湘之地向称人文荟萃,自屈原、贾谊以及宋代理学之宗周敦颐、明末大儒王夫之,至近代而人才趋于极盛。如何在灿若星辰的历代湖湘文化名人中选出十个对湖湘文化贡献最大,也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人物,这确实是个难题。为此,组委会确立了几条评选标准:一、上自先秦、截至1
一  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成书于1914年12月,时正值“一战”爆发不久。这部书梁启超只花了十五天时间便告完结,如此急就章,只为急切地要为中国的国民带来关于欧战的启蒙。  除《欧洲战役史论》之外,梁启超还在接下来的其他言论中继续关注欧战,如《欧战蠡测》一文,即是对《欧洲战役史论》的补充与延续,也是对欧战战局的进一步研究、观察与蠡测。有意思的是,在《欧洲战役史论》中,梁启超经过对欧战战局的精细分析
一  道光十七年(1837),魏光焘出生在邵阳隆回金潭乡。这年,二十五岁的左宗棠在株洲渌江书院担任山长。两人都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时势、机缘将彼此促到一起。  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些湘军元老面前,魏光燾属后生晚辈。因曾、左担当军事时均已过不惑之年,青年魏光焘有幸赶上第一代湘军的发展壮大期,肩任大梁。  湘军最早的源头,出现在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湖南邵阳新宁籍举人江忠源在家乡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