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焦的电灯泡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安夜,我与妻子在一家餐馆用餐,其间我们一起回顾一年来走过的时光。
  我不由自主地抱怨起那些不如意的日子。
  而妻子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旁边的一棵圣诞树,圣诞树上装饰着美丽的彩灯。
  我看她对我的抱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便转换了话题:
  “这棵圣诞树上的彩灯很漂亮!”
  “是啊,不过如果你仔细观看,你一定能发现那只烧焦的电灯泡。我以为,你回顾这一年时,应该多想一想那些美满如意的时日,可惜你却选择死死地盯着那只烧焦的电灯泡。”
  (尘中塑摘自《新民晚报》2016年1月31日)
  

其他文献
我们印象中的慈禧太后,是威风八面的“老佛爷”,垂帘听政,只言片语就可以决定臣民的生死,乃至大清帝国的命运。可是,这个拥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徽号的大人物,也曾因为刚愎自用,以致邦国濒临倾圮,本人则颠沛流离,朝不保夕,饿了两天的肚子,并为之痛哭流涕。  慈禧贵为太后,居然饿肚子,还痛哭流涕,不是怪事吗?没错,的确是怪事。不过,不能怪别人,要怪只能怪她鬼迷了心窍,耍弄着义和团打
期刊
许多年前,在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还未出生时,一个聪明的法国人说过:“倘若青年人有知识,倘若老年人有能力。”我们都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可是后来,你上了年纪,经验、阅历教会了你一切,你却疲倦了,胆子也变小了。你什么都无所谓了,你只想安安静静地待着,平平安安度过余生。除非你自己受到冤屈,你是再也没有多余的能力与心气去管其他闲事了。  那么
期刊
为了探究一台改变世界历史的脑科手术,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花了两年时间,跑了三个大洲。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一份被湮没的病历,以及一位改变历史的医生。  “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使我心惊胆战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回顾往事时,拿破仑留下过这样一句话。而他在莫斯科一战中的对手,则是神话人物一般的俄国将领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这位不受沙皇待见、每每打完仗就被送去休养、最后又得被请出山的大胖子将领
期刊
大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享受着生活中的每一点幸福,但同时他又不怕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敢于带领弟子们为穷苦的人说公道话,不怕因此受到权贵们的打压。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怕死。”他经常这样告诉弟子们。  “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弟子们这样问他。  “如果黎明到来了,一个人会在乎蜡烛燃到尽头吗?”大师回答。  (岁 月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
期刊
艺术之手
期刊
1841年7月21日,对时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来说,是倒霉的一天。他的船遭遇台风,主桅杆断裂,同船10多个人被困在无人荒岛上,只剩一些食物、一块防水布和8瓶杜松子酒。  幸亏遇到一名中国水手,同意送他们回去,但要收费3300元。此时中英鸦片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清廷采取金钱刺激手段:擒获义律赏洋银10万元,生擒白人士兵一名赏200元。  义律他们搭乘的民船开出没多久,便遇上官船,此时2名英国人正在
期刊
餐桌正在消失  “晚饭准备好了!”妈妈通常这样呼唤在室外玩耍的孩子,或者低头看报的丈夫。这句呼唤告诉全家人放下手中的事,为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做好准备。一个呵护家人的母亲,一个权威的父亲,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围坐在热腾腾的饭菜周围,这种家庭生活的缩影在很多国家持续了很多年,如今却在悄然改变。  人类是唯一将进食发展为仪式的物种,烹饪是维系人类关系的纽带。美国《大西洋月刊》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并不是能
期刊
治安官贝纳加·威特普坐在办公室门口,抽着接骨木烟斗。坎伯兰山脉高耸入云,在午后的雾霭中呈现一片灰蒙蒙的蓝色。一只花斑母鸡高视阔步地走在大街上,“咯咯”地叫个不停。  路那头传来了车轴的“吱呀”声,升腾起一股沙尘,接着出现了一辆牛车,车上坐着兰西·比尔布罗和他的老婆。牛车来到治安官的办公室门前停住,两人从车上爬下来。兰西是个6英尺高的瘦长汉子,有着淡褐色的皮肤和黄色的头发。山区的冷峻气氛像一副甲胄似
期刊
这张照片很美,但是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纽约这个城市的复杂性:一边是高耸的建筑,一边是秋意渐浓的中央公园;一半自然,一半尘世;一半风景,一半繁华。就像是人的左右半脑,一半文艺感性,一半理性逻辑。  纽约正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与和谐。这里既云集了金融精英和商业巨子,又挤满了全世界的天才和平庸的艺术家;既有冰冷的钢铁水泥丛林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然而转过几个街角又随处可见满满都是
期刊
“The Last Book(最后的书)”是我的私人拍摄专题,开始于2011年。沃克·柏西(影迷)  在过去5年,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纸质书的印刷和消耗量越来越少。我已经60岁了,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曾预料到会有这一天。我能做的,就是在纸质书籍可能最终消亡前,想尽办法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人们在公共空间中阅读的历史。  当人们阅读的时候,沉浸于书中的广阔天地,将自己与周遭隔离,多么美妙。可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