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最澎湃的引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预习”是指学习个体自觉运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自主地了解、质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连接“旧”与“新”、“课外”与“课堂”、“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及运用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心中有了准备才容易和老师形成默契,产生共鸣,从而真正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有效的预习可以暴露和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最近发展区,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和教学,使教师的“教”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真正形成“教”、“学”两头的合力,充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要明确目标,任务布置要落到实处。
  语文素养的提高,无非就是听、说、读、写、悟等方面的提高。因此,总体上说,预习工作就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预习内容中的陌生字词等要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会读、会写、会理解;要自己学会通读、有感情地诵读、自己背诵精华部分;要自己试着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层次脉络;要自己试着揣摩、体会,吸取预习内容中的优美语言、深刻思想;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试着先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一种是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凡有自己的心得感受要及时记载在书上,另一种是在预习完整篇文章之后一定要写读书心得。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增强预习能力。
  一、整册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整册教材主要是由书前彩图、致同学的寄语、目录、课文、书尾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熟悉以上各部分内容,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思路、意图以及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体会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了解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明确新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
  二、单元预习——指导学生自学一类文章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一般由单元提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专题、名著推荐阅读等部分组成。其实,这几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总体上的预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制定单元内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处理策略,通过预习,让学生真正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理解各部分间串联成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重点突出,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课文预习——指导学生自学一篇文章
  预习时不必细碎繁琐、面面俱到,应根据具体文章特点,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安排预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以阅读为切入点
  语文的学习,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学生的预习当从阅读开始。
  1.初读:这是预习的开始,初读就是要求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将文章读几遍,从文章的题目、正文、书下注解、课后练习等方面总体上了解文章。通过通读全文,学生要疏通字词障碍,勾画难句及疑惑之处,辨别文章的文体,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初步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
  2.朗读:学生初读文章几遍,应该可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体会在朗读文章时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读音等方面的问题并试着朗读文章。学生也要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发现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反复诵读体会该部分,逐步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预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特征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诗歌、散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比如语言描写比较突出的小说、戏剧,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比如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则可以引导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要求学生解释选择这些段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为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更加注重阅读,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才能,只有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才能激发学生在预习时更多地“读”。也只有“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在预习中初步体悟文本的目标。
  (二)以质疑为突破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预习活动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质疑、解疑的过程正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一定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地多提个性化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坚决自己解决,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要查阅资料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对于难度特别大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开炮”。我在平时的预习指导中一般会就这篇文章出示一个主问题,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个主问题去自学、探究课文,再围绕主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问题。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只有真正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调动,也只有这种真正触及学生精神和意志领域的学习才是高度有效的。同时,教师也应当清楚地看出,只有学生质疑愈多,学习的投入度才会愈高,课堂的氛围才会愈热烈。课堂上,学生互相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探究,教师适时启发引导,教学活动是思想的交流和撞击,这样的课堂定当是师生身心愉悦的高效课堂。
  (三)以自悟为落脚点
  语文学习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说,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学生自悟能力的提高,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谈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实践时说:“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不难发现,宁老师鲜明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关节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逐步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学习主体通过“练习”和“自悟”获得的,而并不是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和分析所“培养”出的。
  我们所重视的语文预习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最原汁原味的、最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能真正做到和教师、和同学、和文本对话,而不是被动地被教育,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要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语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和帮扶人的角色,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师生双方都能够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养成健全独特的人文品格。
  最后,语文的预习一定要注重检查、反馈,要凸显预习的效果,并且要注重归纳总结。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取书面问答或者口头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课后检查也可以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教师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查、互评。但无论怎样,学生只有真正地知道预习的效果时,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预习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语文预习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评议样本】  1.温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论争及思考[J]. 中国教育科学.2015(3)  2.王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的比较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2015  3.彭艳.上海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5  4.曲慧敏.上海高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刘燕飞.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和助读系
四川何立新发来《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近30页面,洋洋3万余言,系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写作教学专题,嘱我为之作一评述。二位与我,算得忘年交。两位青年才俊于教学及教学研究,从不让人,尤其刘勇,我几次到他的学校,听他的课,评点他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些年,他各方面长进不小。如今,他已是特级教师了。  这《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的专题,就见得出他作文教学的眼光。  在有关“随笔”作文教学的“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依旧以新材料形式呈现,与往年相比,介于“务实”和“务虚”之间。如何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从材料的语法分析入手。对材料的审读和阅读理解的考场相比,更突出了读者主体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观点来探讨立意过程。  一、对作文材料的语法分析  ①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③有时这是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流于形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术语屡屡见诸散文教学的课堂。散文教学长期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散文到底教什么?这成了一线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结合自己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如果只运用一种人称,要么就是第一人称,要么就是第三人称。但事实上,在叙事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多种人称相互转换的叙述方法,因而,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清新优美,意蕴丰富深邃,主题更加深化。正如艾青所说:“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①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也是享誉文坛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我国先秦时期就
笔者有幸聆听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两节同题异构课,两位执教者同样出彩,更重要的是,两节公开课以不同的解读角度设计课堂,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引发了众多听课者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思考一:古典诗歌教学意义何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散曲各领风骚数百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
嵌套式结构(也称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驿路梨花》选用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略读”。但是,作为叙事性文本,本文的学习重点笔者以为可以放在小说的“嵌套式结构”上。课后“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呢?谁是小茅屋的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
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但现代文阅读教学却不尽人意,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课堂优劣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课堂收获的多少。“活力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绽放生命激情,从而形成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语文课堂要深入分析学情,关注学生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设计适
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失”问题,谈到了语文的“遮蔽”与“去蔽”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倒觉得无论是之前的语文教学争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