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火中取栗”风险大

来源 :理财周刊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证第一案”给人的启示是监管条款和机构力量的缺失,而除了法律风险,权证本身的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
  即使不考虑“末日轮”因素,从最近几天来市场的暴涨暴跌和券商创设情况来看,个人投资者要想从火中取栗依然是非常冒险的。
  
  权证暴富神话
  
  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22日,招行CMP1已经被券商在短短一周内创设了超过26.8亿份。
  “招行认沽权证的行权价格为5.48元,行权日期为今年8月31日。从目前看,招行认沽权证的行权到期时间尚余2个多月。招行6月27日收盘价为25.32元,除非招行股价在未来2个月内下跌80%以上,否则招行认沽权证的内在价值就是零。”北京首放分析师董琛表示。
  而在6月20日开始的新一轮市场震荡中,继钾肥JTP1、招行CMP1之后,市场炒作者又找到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南航JTP1。
  事实上,随着6月份以来股票市场的大幅震荡,大量投机资金涌入权证市场尤其是认沽权证板块,从而推动权证成交额迭创新高。6月11日,权证市场日成交首度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了1115亿元,而在此后的3个交易日里,权证的日成交继续保持了千亿元以上的水平。
  记者截稿前的2007年6月27日,权证市场14只交易品种的成交总额创下历史天量,达到1372亿元,超过了上海市场所有股票基金的成交总额。
  
  市场错误观点
  
  很多投资者并不是不知道绝大部分权证毫无行权价值的事实,但为什么还会趋之若鹜呢?除了单纯的博傻心理外,还有不少人被一部分谣言所蛊惑。如“倒逼创设券商回购”、“超正股量的权证必须由机构买回”等。但最近由平安证券衍生产品部发布的—份辟谣性报告打碎了这些幻想。这份报告列举了六个主要的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一:认沽证价格可以无限炒高。
  有投资者认为,只要所谓的“庄”愿意拉抬,认沽证的价格可以炒到任意高的位置。事实上,认沽权证不同于认购权证,其价值存在理论上限,并且权证都有一定的存续期限,到期时权证的价格势必回归价值。而对于目前市场热衷炒作的深度价外毫无行权价值的末日轮认沽证,其最终“归零”的可能性极高。
  
  错误观点二:权证创设人可以被“逼空”。
  有的投资者认为,在创设人创设权证后,只要将权证的价格维持在高位直至到期,就可以迫使创设人不得不高价买回权证注销,从而“逼空”创设人,造成创设人巨额亏损。事实上,创设人在到期前根据权证的价内程度以及市场价格,既可以选择回购注销,也可以选择行权,并无强制性买回权证注销的义务。
  
  错误观点三:最后交易日大量买入可冻结创设人资金。
  有投资者认为,可以在最后交易日以接近0的价格大量买入没有行权价值的认沽证,迫使创设人无法回购到足够多的权证进行注销,从而使得其质押的资金无法解冻。事实上,目前并没有硬性要求创设人必须回购注销。权证投资不是赌气,只要创设人选择行权,那么,不管投资者在到期前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多少份深度价外的认沽证,最终除给自己带来确定的巨额损失外,都不会对创设人冻结的资金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错误观点四:认沽证创设后流通量不可以超过正股。
  实物结算的认沽证在行权时,权证持有人按照行权价和行权比例将手头持有的正股出售给发行方或创设人。有投资者据此认为,认沽证创设后总的流通量不能超过正股的流通盘。其理由是,如果认沽证数量超过正股流通盘,将造成部分权证持有人无法行权。事实上,即使到期时权证流通量仍然较正股流通盘多,由于行权期为5天,在这期间投资者完全可以先行权一部分权证后,再买入正股对剩余的权证行权。也就是说,到期时投资者手头持有的权证数量即使大于股票数量,仍然可以顺利行权。因此,认为认沽证创设后流通量不可超过正股流通盘,在理论上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对于现金结算的权证如南航JTP1,其考虑创设后的流通量更是可以不受正股流通盘的限制。
  
  错误观点五:权证到期前6个月内创设违背交易所规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在本所上市的权证,自上市之日起存续时间为6个月以上24个月以下”。据此,有投资者认为,在权证到期前6个月内创设该权证,违背了这一规定。这混淆了“新上市权证”和“创设的权证”两个概念,事实上,目前并未有任何文件规定创设的权证存续期不能低于6个月。
  
  错误观点六:创设人拉高权证价格参与认沽证炒作。
  有投资者认为,创设人创设认沽证后将“拉高出货”,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首先,创设人拉高毫无投资价值的认沽证将面临巨大风险,以市价尽快卖出毫无价值的认沽证才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创设的券商数量很多,没有哪个创设人愿意拉高权证价格“为他人做嫁衣裳”;另外,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创设人联合起来的主观意愿以及实现的客观可行性也不大。
其他文献
QDII的推进力度有增无减。新版银行系的产品仅工行“东方之珠”上市,基金、券商的新版QDI就可在7月5日起实施。迄今最大一笔的QD31,由尚未正式挂牌的投资国家队“国投”公司初试牛刀,认购美国黑石股份的首次IPO,以首日35.06美元/股收盘价计,比“国投”的优惠认购价上涨18.4%左右,如以30亿美元的投资额计,一天浮盈5.5亿美元。以此收益计,要买100亿美元的美国10年期国债持有一年。可见,
期刊
2007年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今年上半年,美元运行轨迹是先冲高至年内高点,受阻后展开探底,创出年内低点后出现反弹。  今年美元指数的开盘价为83.46,至1月26日,冲高创出年内高点85.43后受阻回落。至5月1日,下探至81.25的年内低点后获得支撑,展开反弹。于6月13日反弹至85.43~81.25下跌波段的50%一线时,在83.27处受阻。  最近两周,美元指数再度回调,于6月26日在82
期刊
十年飞逝两过,香港在回归祖国后度过了非同一般的十年,600多万香港入也伴随着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而经历了风雨和彩虹。一直身处内地的人往往只看到了香港的繁华,却无法感知香港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这一次,让我们一起走近普通的香港人,分享他们的投资理财故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光阴似箭,10年飞逝而过。  香港的10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年:亚洲金融风暴、SARS(非典)、禽流感、裁员、冻结工
期刊
财政部长金人庆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说,今年前5个月,全国完成财政收入21723.53亿元,同比增长30.6%。时间才过了5个月,已完成全年预算的49.3%,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增收之最。闻听金部长此言,真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说到财收高增长的原因,金部长说,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进口环节税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2.4%、38.2%和25.3%。显然,三个税种中,所得税增长最快
期刊
2007年的5月,对于中石油来说则是喜事连连。不仅如此,冀东南堡大油田、四川龙岗大气田的相继发现,是中国能源史上的特大喜讯。而投资者又能投资哪些上市公司,去分享这一能源盛宴呢?    中石油发现特大油田、气田    5月3日,中石油宣布,在曹妃甸内的南堡发现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在5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石油副总裁、集团公司资深开发专家胡文瑞表示,南堡油田预计10亿吨的储量有着非常科学的依据
期刊
今年3月曾经打击环球股市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问题卷土重来,再次阻挡了股市上行的脚步,本周全球股市普遍偏软。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近来出现财务危机,旗下的两只对冲基金因为巨额次级抵押贷款而严重亏损,部分债权银行已经打算拍卖这两只基金的贷款担保品。市场因此担心会有对冲基金房贷问题继续出现,同时对美国房地产危机再度感到担忧。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直对美国房地产问题持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它对其他
期刊
就在指数不断突破高点之际,指数基金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但在5月30日的市场暴跌中,指数基金也随大盘遭受重创,单位净值平均下跌6.3%,在所有类型基金中跌幅最大。  随着管理层调控政策的出台,预计股市又将进入震荡调整期。那么,在4000点高位还能投资指数基金吗?    逢低介入    嘉实沪深300指数基金经理杨宇对记者表示,这次由于印花税上调引发的股市深幅调整,是一次正常的牛市调整,它并没有改
期刊
股市里上演的“过山车”行情,让不少投资者们选择了暂时退出。大笔资金闲置在账户中,不如在资金避险的同时摇摇新股,说不定也能有一份意外的收获。  股市里上演的“过山车”行情,让不少投资者们选择了暂时退出,以保住前期获利的果实。大笔资金闲置在账户中,流通性和安全性虽然得到了保障,但是也失去了获得收益的机会。不过,最近监管层对新股发行步伐骤然提速,又为投资者稳健获利增加了新的机会。    打新股理财产品期
期刊
要想从风头正劲的香港市场分得一杯羹,目前主要的途径还得借道银行的理财产品,一是与香港股市挂钩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第二种则是直接投资于香港股市的QDII产品。两种途径谁更佳?我们来做一番比较。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投资香港股市也成为了众多投资者热议的话题。有不少投资者认为,随着内地股市的大幅上涨,A股与H股出现较大价差,而近期投资政策的利好,如银监会发布了《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
期刊
通过贷款额度,手续费率和申请流程的比较。我们发现,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消费贷款的作用,有的手续费率甚至已经低于同期的消费贷款利率。  现在大部分的信用卡都拥有了任意分期付款的功能,很多信用卡中心都把这一功能作为了信用卡市场重点推广的内容之一。从近两年的任意分期付款发展的情况来看,分期付款的期限越来越长,手续费率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降低,有的甚至已经低于了同期的消费贷款水平。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