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舟号”并非中国的第一个载人飞船工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即着手在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在70年代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20世纪70年代末期,“曙光号”任务因种种原因下马。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梁东元采访了众多老专家和当事人,写出《“曙光号”全解密》一书,首次全面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载人航天从“载狗航天”开始
1958年,中国卫星工程悄然启动,代号581,航天医学研究随之跟上。
为了搞清人在失重环境和宇宙射线下的生理反应,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必须是“载狗航天”。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建立了有几百只小狗的试验队伍,这些精心挑选过的狗性情活泼、亲近人、防御性不强。
1966年7月15日,第一枚载狗火箭准备发射,精挑细选出来的乘客“小豹”在舱里突然狂躁起来。发射推迟,21岁的饲养员赵秀花被紧急召唤到现场,她爬上火箭,发现“小豹”在流泪。安抚好“小豹”后,火箭升空,仪器显示,“小豹”的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都在急剧增高。不过有惊无险,生物舱降落后,“小豹”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从此,“小豹”就享受特殊待遇,住单间,吃小灶,有专人照顾。
政委妙答“曙光号”带几个人的问题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中国卫星十年规划,计划1969~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天10年后发射载人飞船。1967年,钱学森告诉大家,飞船定名为“曙光号”。1970年7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不到3个月,中央批准了“曙光一号”计划,毛泽东批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这就是中国科学界有名的“714”批示。
“曙光号”工程启动之初,围绕“带几个人”的问题发生争执。有些人雄心勃勃,希望在各方面超越美苏,要带5个人上去,当时美苏都只有两三个人。还有人提出,飞船上要有政工干部。钱学森提出意见,要准备2~3人方案。卫星飞船研究院政委常勇在会上沉默了一周,最终被要求表态,政委说:“我不懂技术,不好随便表态。不过,我坐过飞机,一般来说,飞机越大,载的人越多就越先进。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前不久我们打下来一架高空无人侦察机,很小,连驾驶员都没有,据说更先进。那你们给我说说,到底是人多先进还是人少先进?没有人是不是更先进?”
“带几个人”的问题最终定下来了,还是两人,争取1973年发射无人飞船,1974年发射载人飞船。
“曙光号”下马,遗产没有浪费
“714”工程启动后,从全军近2000名飞行300小时以上的飞行员中,最终甄选出20名航天员,开始了密集的训练。1971年5月,空军发出密电,调空军某师师长薛伦等7名干部组建714办公室,负责筹组航天员训练基地。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空军多项工作停止,宇航训练筹备组解散。更重要的是,载人航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中国的“长征一号”火箭运载能力还极其有限,航天测控网也还没有建成,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落后,毛泽东批示“先处理好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曙光号”下马了,一代人的飛天梦推迟,但是遗产没有浪费。航天服、航天食品、太空跟踪站及雷达、宇航员选拔和训练、相关设备的发展都为后来的“神舟号”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自《长江日报》)
载人航天从“载狗航天”开始
1958年,中国卫星工程悄然启动,代号581,航天医学研究随之跟上。
为了搞清人在失重环境和宇宙射线下的生理反应,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必须是“载狗航天”。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建立了有几百只小狗的试验队伍,这些精心挑选过的狗性情活泼、亲近人、防御性不强。
1966年7月15日,第一枚载狗火箭准备发射,精挑细选出来的乘客“小豹”在舱里突然狂躁起来。发射推迟,21岁的饲养员赵秀花被紧急召唤到现场,她爬上火箭,发现“小豹”在流泪。安抚好“小豹”后,火箭升空,仪器显示,“小豹”的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都在急剧增高。不过有惊无险,生物舱降落后,“小豹”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从此,“小豹”就享受特殊待遇,住单间,吃小灶,有专人照顾。
政委妙答“曙光号”带几个人的问题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中国卫星十年规划,计划1969~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天10年后发射载人飞船。1967年,钱学森告诉大家,飞船定名为“曙光号”。1970年7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不到3个月,中央批准了“曙光一号”计划,毛泽东批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这就是中国科学界有名的“714”批示。
“曙光号”工程启动之初,围绕“带几个人”的问题发生争执。有些人雄心勃勃,希望在各方面超越美苏,要带5个人上去,当时美苏都只有两三个人。还有人提出,飞船上要有政工干部。钱学森提出意见,要准备2~3人方案。卫星飞船研究院政委常勇在会上沉默了一周,最终被要求表态,政委说:“我不懂技术,不好随便表态。不过,我坐过飞机,一般来说,飞机越大,载的人越多就越先进。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前不久我们打下来一架高空无人侦察机,很小,连驾驶员都没有,据说更先进。那你们给我说说,到底是人多先进还是人少先进?没有人是不是更先进?”
“带几个人”的问题最终定下来了,还是两人,争取1973年发射无人飞船,1974年发射载人飞船。
“曙光号”下马,遗产没有浪费
“714”工程启动后,从全军近2000名飞行300小时以上的飞行员中,最终甄选出20名航天员,开始了密集的训练。1971年5月,空军发出密电,调空军某师师长薛伦等7名干部组建714办公室,负责筹组航天员训练基地。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空军多项工作停止,宇航训练筹备组解散。更重要的是,载人航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中国的“长征一号”火箭运载能力还极其有限,航天测控网也还没有建成,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落后,毛泽东批示“先处理好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曙光号”下马了,一代人的飛天梦推迟,但是遗产没有浪费。航天服、航天食品、太空跟踪站及雷达、宇航员选拔和训练、相关设备的发展都为后来的“神舟号”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