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韦家洞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及人牙的形态学意义

来源 :人类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贵州毕节韦家洞首次发现古人类活动遗物.2016~2018年对遗址做深入考察,发现韦家洞是一个严重破坏的晚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在深度破坏的扰乱层中出土了大量古人类活动证据,包括石制品、动物烧骨和人类牙齿,2018年在洞口和洞内深处发现残留的原生文化层.本文报告了韦家洞原生文化层的14C年代测定结果,距今1.2~2.7万年前,属于晚更新世末期.同时,观察描述了韦家洞出土的一枚古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化石,对牙齿形态测量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韦家洞人牙测量值落在现代中国人变异范围内,牙冠咬合面及釉质-齿质交界面EDJ形态简单,牙根短,根管简单纤细,与现代人相似.牙冠颊舌径大,具有三角形隆起和齿带,牙冠颊侧和舌侧均有垂直沟,近中和远中缘有边缘副结节,牙根中部膨大,这些特征显示了韦家洞人牙形态的原始性.综合比较国内外出土的古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的形态特点及其演化趋势,结合遗址年代测定结果,我们认为韦家洞出土的人类上颌第四前臼齿形态特点体现了古人类牙齿演化的镶嵌性,为晚更新世东亚早期现代人的形态变异及其演化增添了新证据.
其他文献
目前,以生物质碳源制备碳量子点(CQDs)存在收率和荧光量子产率普遍偏低的问题,且在制备方法中,有耗时时间长,操作繁琐等缺陷.为此,本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的制备方法:(1)分别以化学纯葡萄糖和天然作物藜麦为生物质碳源,采用传统水热方法制备CQDs.(2)以葡萄糖和藜麦在水热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氢碳为生物质碳源,采用温和氧化法(NaOH/H2 O2)制备CQDs.(3)分别以葡萄糖和藜麦为生物质碳源,经管式炉碳化后采用温和氧化法制备CQDs.通过对以上3种制备方法的比较表明,以生物质基直接经管式炉碳化后得到的氢
1957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了一根古人类肱骨化石,编号PA103.通过同一批龙骨中筛选的哺乳动物化石,吴汝康推断PA103应该为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并对该化石进行了表面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为了对PA103化石的内外结构进行更全面的了解,除了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本文还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结合生物力学和形态示量图分析对建平古人类右侧肱骨化石PA103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PA103骨干横断面的生物力学粗壮度和力学形状指数明显小于尼安德特人,而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古人类不利手侧最为接近,这说明建平人右侧肱
为了查明土房子沟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建立地质找矿标志,评价其找矿前景,在分析土房子沟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磁法测量、激电剖面测量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特征、化学元素组合特征、电物性特征、磁测异常特征及激电异常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矿种以金、锌、铜矿为主,其次为银、钴矿,成因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研究区发现的5条矿(化)体的赋存部位多产于主断裂构造附近的次级构造破碎带中.研究区地质条件优越,成矿事实显著,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龙垭旧石器遗址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沱江二级支流康家河左岸,2010年7~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87 m2,出土石制品559件,动物骨骼化石数千件.石制品原料多选用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有硅化木、石英等.石制品类型主要有石核、石片、断块及手镐、大型石刀、似手斧、重型刮削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和石球等石器,并有三组可拼合标本.从石制品面貌上看,古人类能够剥取大石片、以之加工石器,两面器技术不典型,初步呈现出似阿舍利技术特征.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年代可能
几何形态测量方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用于形态特征分析和形态比较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空间坐标点获取研究对象的形态数据,再通过坐标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定量探讨研究对象的形态特征及影响其形态变异的因素.近年来,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于石制品形态特征量化分析要求的提高,基于三维模型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开始出现在相关的旧石器考古研究中.本文首先对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方法及其在石制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随后具体阐述了该方法的分析流程.为便于国内学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方法,本文进一步以广西百色盆地南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荣誉讲席教授吴新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4日1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期刊
本文通过对新疆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村29座墓地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共鉴定出150例个体,其中男性73例、女性50例、性别不明者27例.男性、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36.3岁和35.6岁.形态学的分析指出且末人群更多地具有欧洲人种的特点,如鼻根凹陷深、鼻骨明显突起及犬齿窝深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且末人群与新疆古代人群焉布拉克C组、察吾呼四号组、多岗等人群较为接近.文章还根据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讨论了且末古代人群的种族属性,古DNA的分析揭示出且末人群存在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的基因交流,
本文对广饶县中南世纪城墓地出土的明代人骨进行了多方面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包括性别、年龄的分布,身高的复原以及古病理的观察.牙病方面,对龋病、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错畸形进行了观察记录,从性别、年龄、龋患程度及好发牙位等方面对该人群的龋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人群牙齿患龋率不具备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变化也无显著相关性,好发牙位多为臼齿.此外,还观察到多孔性骨肥厚、骨关节疾病等病理现象以及一处愈合较好的骨折创伤.
探讨新疆柯尔克孜族成人体型特点及其规律,并分析该族群在不同地区(南、北疆)体型的差异性.应用人体测量法,在知情同意原则的基础上,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随机抽取新疆南疆和北疆地区柯尔克孜族成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270名(男551名,女719名).按年龄、性别、地区分组,对所有调查对象的身高、体质量等10项指标进行了测量,并应用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进行体型判定.研究发现,南疆地区柯尔克孜族成人体型具有性别间的差异;南、北疆柯尔克孜族成人体型存在地区间的差异;从体型上看柯尔克孜族与汉族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例(男性为2126例,女性为2972例).采用握力计测量了2685例男性和3793例女性的左手、右手握力.研究发现,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肌肉量总体评价接近标准,上下肢肌肉量判断属于标准水平.男性、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次之,上肢肌肉量最小.男性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