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学科,但很多农村小学对此学科的教学只限于表面说教,教学的开展空洞乏味,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难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开展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识,我认为导致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门课程得不到重视;二是教师本身素质偏低,不能全面把握课程的内涵,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三是教学中缺乏有效载体,学生不能在情景中接受到教育。
一、 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一直以来,国家一直强调重视德育工作,十三五期间,着重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思想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效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体现。因此,从校长到教师,都要高度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首先要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思想引导做到有的放矢。利用课间时间,我经常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朋友,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例如有的同学主动向我讲述家中的事情,介绍爸爸、妈妈的习惯与行为;有的学生述说自己对父母的管教很反感;有的学生说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等等。孩子们向我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世界,既有痛苦也有快乐。针对学生纯洁的心灵,我及时引导他们说:要尊重父母,要养成好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会成功也会失败,遇到困难不害怕,勇敢地去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是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与感知。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的形成之中,我们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儿童道德认识與道德行为实践有时候产生冲突,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产生怀疑。例如:班主任老师安排的学生之间优生带差生,一些优生家长便产生不满心里,告诉孩子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行不要因为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这时,学生的做法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心中就产生了矛盾,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实践——亲自去试一试主动帮助他人,看看身边的人怎样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认识。
二、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品德教育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点。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劳动的教育。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农村学生不喜爱农村,不热爱劳动已成为普遍现实。学生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农门脱离农村。这样的想法根植于每一个农民家庭中。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如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体验,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带领学生到农村成功人士家访问等等,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在日益加大,要对学生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在一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农业种植产量社会问卷调查,然后分析对比,又组织学生展开常规作物种植方法的认识与讨论,以实际感知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 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数教师往往都是运用简单而又古老的说教式教学。这种模式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只是就内容讲内容,简单的说教,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在效果上是事倍功半的,根本无法在思想上给予学生以启迪。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是明事理引导。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理解后进行情景演示,进行认识评价,自省辨析,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充分认知后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教学方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及正确的行为方式。
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时,我阐述了“家乡在每个人的眼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乡”的观点之后,向学生介绍自己热爱家乡的缘由,并讲述历史上具有浓浓乡土之情的仁人志士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故乡,使学生在对待家乡美的认识上产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树立长大建设家乡的志向,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是讨论研究。针对哲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往往适合采用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自我省悟、讲述道理、按理解做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有广阔的素材空间,有诸多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虽然现在施行的教学模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改进,唯有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教师,2016,(24):80-81.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魏晋仁.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J].教育革新,2014,(07):47.
[4]沈燕.乡土性课程资源介入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浅谈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师,2014,(17):79-80.
[5]向星.发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科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4):25-26.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开展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识,我认为导致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门课程得不到重视;二是教师本身素质偏低,不能全面把握课程的内涵,发挥其思想教育作用;三是教学中缺乏有效载体,学生不能在情景中接受到教育。
一、 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一直以来,国家一直强调重视德育工作,十三五期间,着重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思想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效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体现。因此,从校长到教师,都要高度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首先要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思想引导做到有的放矢。利用课间时间,我经常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交朋友,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例如有的同学主动向我讲述家中的事情,介绍爸爸、妈妈的习惯与行为;有的学生述说自己对父母的管教很反感;有的学生说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等等。孩子们向我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世界,既有痛苦也有快乐。针对学生纯洁的心灵,我及时引导他们说:要尊重父母,要养成好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会成功也会失败,遇到困难不害怕,勇敢地去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是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与感知。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的形成之中,我们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儿童道德认识與道德行为实践有时候产生冲突,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产生怀疑。例如:班主任老师安排的学生之间优生带差生,一些优生家长便产生不满心里,告诉孩子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行不要因为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这时,学生的做法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心中就产生了矛盾,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实践——亲自去试一试主动帮助他人,看看身边的人怎样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认识。
二、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品德教育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点。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劳动的教育。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农村学生不喜爱农村,不热爱劳动已成为普遍现实。学生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农门脱离农村。这样的想法根植于每一个农民家庭中。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如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体验,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带领学生到农村成功人士家访问等等,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在日益加大,要对学生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在一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农业种植产量社会问卷调查,然后分析对比,又组织学生展开常规作物种植方法的认识与讨论,以实际感知进行农业科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 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数教师往往都是运用简单而又古老的说教式教学。这种模式就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只是就内容讲内容,简单的说教,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在效果上是事倍功半的,根本无法在思想上给予学生以启迪。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是明事理引导。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理解后进行情景演示,进行认识评价,自省辨析,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充分认知后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教学方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及正确的行为方式。
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时,我阐述了“家乡在每个人的眼中永远是最美丽的,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乡”的观点之后,向学生介绍自己热爱家乡的缘由,并讲述历史上具有浓浓乡土之情的仁人志士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故乡,使学生在对待家乡美的认识上产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树立长大建设家乡的志向,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是讨论研究。针对哲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往往适合采用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自我省悟、讲述道理、按理解做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有广阔的素材空间,有诸多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虽然现在施行的教学模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改进,唯有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教师,2016,(24):80-81.
[2]王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魏晋仁.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J].教育革新,2014,(07):47.
[4]沈燕.乡土性课程资源介入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浅谈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师,2014,(17):79-80.
[5]向星.发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科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