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偏好与中亚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

来源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成员的偏好成为影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效益优先的偏好,中亚国家希望扩大一体化的范围,提高一体化的程度。而基于风险规避的偏好,中亚国家对于加入或扩大一体化组织极为审慎。由于成员偏好的交互影响,虽然目前中亚地区存在多种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备选方案,但仍难以出现一种居主导地位的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成员偏好;中亚;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风险规避;效益优先
  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效益优先和风险规避两种不同的基本偏好类型对中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获得独立地位的中亚国家而言,一方面面临维护自身的主权完整、巩固已经获得的独立地位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此背景下,中亚国家产生了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巩固独立地位、维护主权完整对中亚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国家利益,而经济一体化对主权的壓力使得中亚国家在选择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模式、推动一体化的发展方面极为审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规避风险两种不同的国家偏好交互作用,成为影响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1 中亚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冷战结束后,“中亚”正在从一个外来的概念变成一个代表地区意识和认同符合的本土化概念。这是中亚地区意识正在形成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对本文来说,中亚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有机统一体。在本文中,论及成员偏好时特指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原五个加盟共和国,即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而论及中亚区域一体化则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全部或部分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在内的广大区域。
  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亚国家独立地位的巩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下。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也在中亚国家之间、独联体内部和地区内合作三个层面上展开,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一体化组织,推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中亚地区意识的觉醒。(见表1)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非经济约束条件,即使存在众多的模式选择,中亚区域一体化仍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困境。从上述中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来看,中亚经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1 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模式
  中亚各国独立后不久,即展开了国家间的经济合作。1994年1月,哈、乌两国签署《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吉宣布加入。1997年1月9日,哈、乌、吉三国签订三国永久友好与合作条约,规定三国将在所有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上相互协调一致的政策。1998年3月26日塔吉克斯坦宣布加入中亚统一经济空间条约后,哈、乌、吉、塔四国将统一经济空间的合作机制升级更名为“中亚经济共同体”。2002年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2005年10月6日,中亚合作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2006年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正式成员国。
  目前,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中亚国家联盟”。就是要把中亚地区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为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在全球化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挑战和威胁,需要区域国家共同努力。[2]这一构想以欧盟为榜样,试图建立一种类似于欧盟那样的地区一体化组织。然而,中亚其他国家对这一主张的态度并不一致,除了吉尔吉斯斯坦表示支持之外,其他三国反应则比较冷淡。
  1.2 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框架内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联体框架内的排他性的统一经济空间。1993年9月,独联体各国首脑草签了《经济联盟条约》12月又决定成立“支付联盟”。1994年4月15日,各国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拟通过取消关税,逐步向关税同盟过渡在独联体框架内建立若干次区域合作机制,最典型的就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1995年1月6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海关联盟协议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加入。2000年10月10日,五国总统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会晤,决定将“海关联盟”发展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目的是在海关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相当于关税联盟加货币联盟)。2005年10月6日,中亚合作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至此,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到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框架内合作的轨道上来。
  1.3 大国或国际组织主导的合作模式
  进入新世纪后,中亚各国“希望借助区域外部的力量推动本国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结果导致区域合作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有实力的大国或国际组织主导。”这种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如亚行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土耳其主导的突厥语国家元首会议、欧盟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合作计划”、日本与中亚五国的外长会晤机制、美国的“大中亚计划”和中俄共同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存在着多种模式和具体的合作组织和机制。但时至今日,中亚区域一体化仍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主导模式。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中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选择上的困境?未来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方向是什么?
  2 中亚地区成员一体化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
  本文关注中亚地区国家的偏好对中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所谓偏好,指的是成员面临决策时对决策类型的倾向性。在一体化理论和国际制度理论看来,成员的偏好是被假定不变的。在一体化理论中,其假定成员合作的偏好是一体化产生的关键。而在国际制度理论中,即使成员的偏好有所不同,国际制度的存在也会使成员偏好趋于一致。中亚各国独立之后,初步具备了一体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在现实中亚一体化向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方向发展。中亚地区这种一方面模式众多,这种现状是由成员国的不同偏好和偏好难以协调造成的困扰和阻碍。中亚国家不同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中亚各国偏好的影响是及其复杂的。从经济一体化自身来看,加入或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于一些新成立的国家或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国家来说,可以有助于向外部世界发出一个清晰而可靠的信号:本国的贸易自由化体制和经济改革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就整个中亚地区而言, 地区经济一体化计划的实施, 将使中亚国家的内部改革相互呼应并与对外开放很好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正如哈萨克斯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说的对哈萨克斯坦和中亚来说,成立“中亚国家联盟”是最好的方式。这种经济一体化对大家都有益,还可以保护我们的安全,很值得为此努力。”[3]因此,发展经济一体化,对中亚各国来说,可以满足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偏好。这也是中亚地区一体化出现并且存在众多模式的根源所在。
  2.2 主权因素
  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对各成员国的行动自主性施加约束,各成员国不得不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担某些方面国家主权的损失或让渡。肯尼斯·艾伯特和邓肯·斯奈德尔将这种国家主权的损失或让渡称为“主权成本”(sovereignty cost)。对中亚各国来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最主要的国家利益,也是其一切国际行为和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石。不了解主权对中亚国家的意义,就很难真正了解中亚国家。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高度敏感的“主权成本”意识严重影响了中亚国家规避因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展带来风险的偏好形成。而中亚地区不同的文化差异强化了中亚各国在一体化模式选择中规避风险的偏好。由于中亚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 形成了具有较大差异的文化心理素质。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相互关系的排斥性和松散性。反映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就是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在建立中亚经济圈的酝酿中, 各国都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把力量投入到地区合作项目上。因此,在主权观念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问题上,中亚地区国家与欧盟成员国存在显著的不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亚出现不了类似欧盟的国家间一体化组织。因此,风险规避的偏好极大地阻碍了中亚国家制度化地推進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类似于欧洲的超国家管理和监督机制难以形成。
  2.3 社会文化、政治、历史因素
  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制度、共同的历史对中亚各国的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中亚国家以联合的方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偏好的形成。但是,中亚国家内部的政治发展、民族问题以及中亚国家间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使得中亚国家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规避风险的问题。
  首先是中亚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中亚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总统制,这种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中亚各国独立之初,总统制政权体系为捍卫新获得独立的主权和保障社会系统的重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各国精英集团基本掌控了本国的主要资源,法制不健全和官员腐败等问题严重。此外,当今中亚各国不同部族、不同地区之间在政治和经济资源分配上的极大不均衡。对经济一体化进程而言,中亚地区政治制度上的复杂性,使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缺乏体制上的保证。而一些国家法律法制不完善、不稳定,客观上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3 中亚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前景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亚地区的实际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是不可逆的发展过程。成员偏好决定了中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选择上在两个维度继续进行。一是中亚国家间的联合。一方面,由于中亚各国多数法制不完善、不稳定, 客观上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中亚国家通过在经济、贸易、环境、水资源等各功能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中亚国家或许会更加认识到地区合作的重要性。二是中亚国家与地区内和地区外相关国家的合作将是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于中亚国家来说,其经济结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经济互补性差,区域内国家间商品出口竞争大于合作,由此影响了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只有把地区内的国家和地区外的国家纳入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亚国家才可能实现最终的发展。
  4 结论
  中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明,成员偏好对中亚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因素有助于中亚国家形成效益优先的偏好,并因此对中亚经济一体化持积极态度。但是,中亚地区客观存在的主权、社会文化、政治、历史以及大国博弈等因素,使中亚国家在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中,规避风险的偏好大于效益优先的偏好。这也是为什么中亚地区迄今为止难以出现一种主导性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逻辑上分析了中亚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前景。认为效益优先和风险规避两种偏好将长期存在于中亚国家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中,未来中亚地区可能出现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模式将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即中亚国家的联合以及中亚国家与地区内外国家的合作两种形式。因此,在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设计中,必须对中亚国家的成员偏好加以特别重视,只有协调了中亚国家两种基本偏好的经济一体化模式,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2005年国情咨文《哈萨克斯坦正在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第五部分:《现代世界中的哈萨克斯坦》之“地区形势”.
  [2]张宁.浅析纳扎尔巴耶夫的“中亚国家联盟”主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4).
  [3]M.伊马纳利耶夫.“中亚:区域合作与外部世界”[J].东欧中亚研究,1996(2):44.
  [4]张宁.浅析纳扎尔巴耶夫的“中亚国家联盟”主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4).
  [5]孙军.中亚地区的国家主权观与区域一体化——与欧盟为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4).
  [6]倪国良,杨恕:“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非经济障碍因素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1999(4):71-76.
  [7]祝辉.制约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经济因素[J].实事求是,2010(1):51-54.
  基金项目: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项目(SWEZXWJC-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丽水市1995-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丽水市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丽水市出口额每增加1%促进GDP增长0.6569%;从短期关系看,丽水市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丽水市出口额每增加1%促进GDP增加0.1529%,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系数为0.3014。  【关键词】出口贸易
期刊
【摘 要】城市女性是女性旅游市场中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对城市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福州旅游客源地为调查范围,对女性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福州市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城市女性;旅游者; 消费行为;福州  近几年,我国女性旅游者的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旅游决策权,女性外出旅游消费频率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女
期刊
【摘 要】当前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推进廉洁政治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纪检;监察职能;廉洁;政治建设;反腐倡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的廉洁政治建设,这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目标。推进廉洁政治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当前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责任意识,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高职办学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影响着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文化自觉将借助文化的力量,让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的先觉意识和主动承担的责任。从文化自觉的内涵出发,探究文化自觉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四个功能,探究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发挥校园文化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1 文化自觉的内涵  1.1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意识、职业规划、择业取向及就业观念,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和方法;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分析就业现状影响因素;结果:低年级贫困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期望值过高,高年级贫困生就业信心不足,仍有“等、靠”心理;结论: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学校应从观念、物质、政策、心理、渠道、开发等方面加大支持并注重职业规划意识培养,提高就业率。  【
期刊
【摘 要】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不是物,只有把人的管理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的校园。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幸福快乐,减少烦恼,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那校园和谐教学工作就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关键词】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谐关系;校园和谐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领导易的,好领导难求”,虽然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中,校园文化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多数学校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建设上有很大欠缺,从而造成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不足。就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精神文明;问题;对策  为了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
期刊
【摘 要】基于对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含义的梳理,明确专利申请中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的基本内容应为:披露遗传资源的来源和/或起源国(地)和事先知情同意的证据  【关键词】专利制度;专利申请;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  1 专利制度中的信息披露  林肯在论“发现、发明及改良”的演讲中指出,专利制度给发明者的“天才之火添加了利益的柴薪”。但是,这种“利益柴薪”的获得是以向社会公开该发明为条件的。专利制度的根本
期刊
【摘 要】作风建设为我党历代领导人所重视,对党的形象、军队战斗力、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以及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局势愈加复杂多变,学风建设更加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良好的学风是我们紧跟时代、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其中领导干部的学风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政党的学风。领导干部的学风建设,过去需要,现在仍然需要,过去紧抓落实,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一些矛盾逐渐呈现,并以人民内部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阻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深入探究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原因及提出合理化解之道等问题,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群体性事件;市场经济体制;矛盾  1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群体性事件”对于政府、媒体、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