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社会对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充满冲突与混乱的蛮夷之地,还是尽享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但无论如何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常常迷失了自我,人际关系疏远、盲目崇拜流行文化、社会分配不公、愤世情绪高涨、社会冲突不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等问题已成现代社会的桎梏。在此大背景下,回顾传统,回顾“昨天之前的世界”,或许能为我们完善自我和重建有序社会提供借鉴。
  1964年,我初次踏上新几内亚,新几内亚人的样貌叫我瞪大眼睛: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像美国人,不但使用的语言不同,穿着和行为也大相径庭。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我不断回到这个地方,前后有数十次之多,每次停留1至5个月,至今我已走遍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当我和当地人成为朋友,原来的新奇感也渐渐消失。等我渐渐熟悉这里时,我想:“世界上的人基本上都一样。”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我们其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我的新几内亚友人计数,不是用手指一个个数,就是用画,不像西方人利用抽象的数字;他们择偶的方式不同,对待父母和教养子女的方式也和西方人不同,他们对危险的看法不同,友谊的定义也和西方人不同。因此,传统社群和西方社会既相似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异同就像万花筒,让西方人看得目眩神迷。
  我不断在美国和新几内亚之间来来回回。在新几内亚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我多半和新几内亚人待在丛林中的营地。那儿空气极其清新纯净,丛林茂密,交织着各种色调的绿,几百种鸟儿在你耳边鸣唱。生活完全没有时间压力,也没有什么待办行程。如果没有下雨,我通常会在太阳升起之前走出帐篷,听夜鸟唱完最后一首歌和晨鸟的第一首歌。假使下雨,我就坐在帐篷里面等雨停——天晓得雨什么时候才会停。邻村的新几内亚人可能昨天跟我约好,他今天会来教我用当地语言说出鸟的名字。但是他没有手表,不能告诉我他什么时候过来,也许改天才会来。而回到洛杉矶的家,我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我口袋里的小日志告诉我,每天、每个小时我该做什么,有的行程排在几个月后、一年以后,甚至是更远的未来。
  过去50年,尽管我93%的时间都待在美国,只有7%的时间待在新几内亚,但我的心几乎一直留在新几内亚。即使我人已回到美国,也无法把新几内亚抛在脑后。在新几内亚的日子就像眼前出现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都黯淡无光。
  那么,传统社群的价值究竟有哪些?西方社会又欠缺什么?
  传统社群的生活有个常见且重要的特色,即人际关系紧密长远。对传统社群而言,孤独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他们从生到死都在同一个地方,亲友和儿时同伴总是围绕在身边。在比较小的传统社群中(顶多只有几百人的部落或社群),人们彼此都熟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陌生人。女孩婚后虽然与丈夫同住,必须离开家人、亲友,但夫家通常不远,可以经常回娘家。
  反之,在人口稠密的工业社会,孤独一直是个问题。很多美国人和欧洲人都住在拥挤的大城市,周遭常常都是陌生人,因此常有孤单之感。西方社会的人常迁徙到远方,自己的子女或朋友也可能跑到十万八千里外定居。西方人每天碰到的人几乎都互不相識,未来也一样陌生。西方社会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大都会离开父母,一人过着独立的生活或是与配偶另组家庭。我有一个美国友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非洲,他曾对我说:“非洲人物质生活穷苦,社交或精神生活却很丰富。反之,美国人物质生活丰富,社交或精神生活却很贫乏。”传统生活有些特点其实在现代工业社会也看得到,例如在工业社会的农村地区,人人互相熟识,人情味浓厚,大多数人一生都生活在出生地。
  上述都只是概括的印象,接着我将引述一些深刻的个人经验。叙述者皆是美国商人或传教士的孩子,他们童年在新几内亚、菲律宾、肯尼亚等地度过,青少年时期才搬到美国。
  ☉非洲小孩老是跟别人在一起。我们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会待在屋里。我们走进任何人的家都会受到欢迎。但美国小孩不常和其他小孩来往。现在因为流行玩电子游戏,小孩宅在家里的时间更长了。在我长大的地方,只能看电视,没有电子游戏。
  ☉在菲律宾,所有的小孩都称呼大人“叔叔”或“阿姨”。在我们住的村子,我们可自由进出任何人的家。晚餐时间,不管我们在哪个人的家里玩,都可留下来吃饭。
  ☉美国孩子不像新几内亚小孩那样有创造力,因为所有东西都已经有现成的商品。在新几内亚,如果你看到飞机,想要一架模型飞机,你会去找木头和棍子来做,然后做好飞机玩,让飞机俯冲,并模仿轰隆隆的引擎声。我跟我弟弟就玩自己做的飞机,而且模仿飞行的种种细节。但美国小孩只会去店里买玩具飞机,玩的方式也没多大创意。
  ☉我从新几内亚回到美国之后,最难适应的一点就是没有自由。新几内亚的孩子总是过得自由自在。我住在新几内亚的时候很爱爬树,现在还是很喜欢,因此我和哥哥回到加州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树,还盖了间树屋。左邻右舍都认为我们是怪人,因为他们不准小孩爬树。
  ……
  昨日世界还有其他特点深深吸引现代人。
  例如别在食物上撒盐。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有吃得太咸的习惯,无盐不欢,为了身体健康,我们最好学习传统社群少吃点儿盐。像传统新几内亚社群很少有人死于中风、糖尿病或心肌梗死,这不是很令人羡慕吗?学习他们并不是指我们得完全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陷入永无休止的部落战争,或是吃的东西九成都是甘薯。只要你努力养成下面三种习惯,你依然可以享受世界美食,过着平静、免于生病的生活:常运动;慢食,以及和亲友一起用餐,边吃边聊,不要常常狼吞虎咽;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像新鲜水果、蔬菜、低脂肉品、鱼、坚果、谷物等,并仔细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说明,避免高盐、单糖或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
  其次,我们自己可以做的事就是让孩子学习双语或多语。很多传统社群的孩子都会说两种或更多种语言,美国人当然也可这么做,只是他们误以为双语学习会为孩子带来语言困扰,将语言混淆,而不愿这么做。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双语学习不但不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学习,孩子终其一生都能受益,有助于他们的思考,也能丰富他们的人生。   除了使用多语,传统社群教养子女的方法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参考。所有打算生儿育女的夫妻都可好好想想,是否在孩子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随时想要吃奶都能得到满足,让孩子晚一点儿断奶,增加成人与幼儿的肌肤接触,夫妻和孩子一起睡,带宝宝出门时,让宝宝直立,而且面向前方,多找一些亲友帮忙照顾宝宝,孩子一哭泣就立刻赶到身边照顾,避免体罚,给孩子探险的自由(在适当监视之下),让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小孩一起玩耍(这对年纪小或年纪大的孩子都是很宝贵的经验),以及帮孩子想出有创意的游戏,而非只是让他们玩电子游戏或玩厂商制造的益智玩具。你或许会觉得大环境不改,在原来的社会之下,难以实行这些做法。例如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玩电子游戏,只有你们家的孩子在家不准玩,结果你们家的孩子老是想待在朋友家。尽管如此,还是值得好好考虑是否该学习传统社群的教养之道,毕竟他们培养的孩子表现得独立自主、有安全感且成熟稳重,留给访客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人的地位也有待个人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提升。越来越多老年人以新方法证明自己老而有用,可为正在工作的成年子女减轻负担,他们可为自己的孙辈提供一对一的高质量照顾。我们这些年纪在30至60岁之间为人父母者,也许开始自问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质量,以及在我们老了之后,我们的孩子将会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正在观察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年老的父母:等到我们垂垂老矣,需要被人照顾时,我们的孩子将会被亲眼所见的例子影响。社会可让老人的生活更丰富,反之,老人也可对社会有贡献,因此不一定要强制老人到了某个年纪非得退休不可。如果老人仍有能力,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并渴望继续工作,就不该强迫他们退休。近几十年来,美国不再坚持强制退休的政策。大众一开始还忧心,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占有工作岗位,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社会反而得以拥有一群最有经验的人。
  社会学家或许还可从他们对传统社群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至于其他人则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向传统社群学习。为了解决问题,传统社群的人曾想出几千种不同的办法,和西方现代社会采取的解决之道大异其趣,一些做法让我们啧啧称奇。他们自有一套养育儿女和对待老人的办法,知道如何保持健康、了解说话的艺术,也懂得享受余暇、解决争端。我们自诩为科学昌明的现代人,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做法都变得大有问题,变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所谓见贤思齐,传统社群有些地方或许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过得更健康、快樂。
  与新几内亚传统社群一起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也丰富了我的人生。我衷心希望各位读者和我们的社会也能向传统社群的生活经验学习,去芜存菁,以实现精彩、富足的人生。
   (摘自中信出版社《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一书)
其他文献
《公主走进黑森林:  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作者:呂旭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挑选了七个大家熟悉的童话,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触及的正是七种不同的女性心灵成长方向,七幅寻宝图。熟悉的故事在每一个人心里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但如果我们可以将这样古老、烂熟于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意涵,让我们对自身所处
期刊
大约十年前,有一位中年作家曾写过一篇小品,回忆自己每次回台湾搭火车,总是想办法搭乘近中午或黄昏的班次,因为他最怀念的就是在火车上吃饭的情境。可是,当年那种用铁盒或薄木片盛装的、风味绝佳的便当,日后却再也未吃到过。  最近不时旅行远地,从事自然观察,搭乘火车的次数相对频繁。或北回线,或纵贯线,填饱五脏庙的民生大事,多半在火车上解决。对这篇小品的美好记忆,遂常成为进餐时的精神佐料。  上个月,在火车上
期刊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二十世紀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最重要、最深刻影响的德语诗人。策兰原名安切尔(Antschel),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版多部诗集,达到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成为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  这是时间的眼睛:  它向外斜睨,  
期刊
编者按:本书是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系列的第一部。《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写了兩代人——十四个女人,但是这些主人公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女,亲友,或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也有享尽繁华的军官小姐。她们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命运的捉弄,乱世的飘零,她们一人有一个人的传奇。作者蒋晓云
期刊
还记得那幅让无数人熬夜排队观看的《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宋代王希孟吗?他不仅仅是一位天才少年,十八岁就创作了如此精湛的青绿山水,他也是宋徽宗赵佶的知心人。由宋徽宗这个除了当皇帝,其他样样精通的艺术家亲自调教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王希孟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生在宋代的画院。同样玩艺术出了名的清代乾隆皇帝,对画家可没有这样的平等对待。乾隆皇帝自己喜欢画画,虽然政务繁多,但是日常雅
期刊
朋友们,如果动物们会说话,它們会说什么?看看国外脑洞画家的插画,打开不一样的动物世界。
期刊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形成改变思维的能力、提升交际的能力、构成个人“进化”的能力。  培养国民“读书力”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是最被广大国人认可的读书理由。不难发现,从古至今,读书在很多情况下是和某种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以致社会为此推出各种各样的“读书法”,却很少看到培养“读书力”的倡议。“读书法”强调的是一
期刊
北京绢人,又名绢塑艺术,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绢人曾是皇宫贵族的玩物,如今,几经历史的变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其制作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被誉为“中国的芭比娃娃”。  近几年来,北京绢人大放异彩,成为“北京礼物”最具魅力的代表之一。北京绢人的制作,运用了雕塑、绘画、缝纫、染织、花丝、裱糊等多种技艺。其中,绢人的头、脸和双手是用蚕丝制作的
期刊
作者:〔法〕卡米耶·毕沙罗  作品尺寸:50cm×61cm  作品年代:1873年  作品材質:布面油画
期刊
赵红育(1958- ),女,江蘇省无锡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研究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刺绣艺术家。  精微锡绣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锡绣盛兴,家家有绣棚,锡秀是曾经广泛流行的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1981年以来,民间艺术家们对“锡绣”进行研究,并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