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大师的艺术传奇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mAir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春,翰海拍卖公司组织拍卖,陆俨少创作的百幅杜甫诗意图册页,拍出近7000万元。这是当时中国画在海内外拍出的最高价。
  “陆家小开”着女装
  陆俨少,学名祖同,字俨少,又名砥,号宛若,世居今上海嘉定南翔镇。汉末三国鼎立,陆姓即为“云间第一望族”。远祖陆在安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幕僚,岳飞遇害后,他愤而辞官,归隐嘉定南翔。之后,陆氏家族在南翔代代相传。当地有谚语曰:“先有陆家厅,后有南翔镇。”传至少樵公一代,家道中落。少樵公青年时代在南翔镇租了一间门面,摆摊卖米,渐渐成为一家像样的米店。陆俨少的父亲陆韵伯,虽以经商谋生,却不乏文学修养,而且写得一手工整小楷。陆俨少的母亲擅长刺绣,娘家颇有些书画收藏,这些都对陆俨少的成长影响很大。
  陆俨少向笔者述及家世,侃侃而谈:“我母亲共生六胎,前面四男生下就夭折,第五胎女儿不满一足岁也因病而亡。我出生于1909年阴历五月初九,因与亡姐生日相同,父母迷信女儿投错了胎,认为她‘女转男生’,就把我打扮成女孩模样,取小名‘姬’,字‘俨妙’,号‘宛若’。我十几岁时,一次夏日纳凉,父亲提到我的号‘宛若’两字,得意地说:‘这两字出于《史记·封禅书》,宛若是一女神的名字,用以为号,义涉双关,确切允当。’我对双亲把自己看作女儿,总感到十分别扭。入私塾读书,我才改换男装,剪掉一尺多长的女式辫子,以后我自己又把小名‘姬’字改为‘骥’字,将‘俨妙’的‘妙’字省去女旁,从此,才忘却了一段有乖情性的经历。然而这种影响一时难以根除,我早期写字作画,总是下笔委婉,作品缜密娟秀,少彪悍刚毅之气。”
  和老翰林结“忘年交”
  前清翰林王同愈,苏州人氏,曾在湖北、江西做过提学使等官,在大画家吴湖帆的祖父吴大幕中任过职,博学多才,颇有书名,亦能画。为终老之计,这位人称“胜之老先生”的老翰林,大约在1926年托人在南翔镇买下一幢花园洋房。其时陆俨少刚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已学了些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古典诗词,正欲访名师深造学艺。听说镇上来了一位诗书画皆精的大翰林,喜出望外。谈到与王同愈相识结交,陆俨少娓娓道来:“正巧,我的表兄李维城与王同愈的儿子王仲来在东北同过事,与王同愈熟识。一天,我带了几幅临《中国名画集》的山水画,跟随表兄登门拜访。这位老翰林看了我的临摹画作,再戴上老花眼镜,细读了画上我的题字,他连声夸奖:‘你有艺术天分,可教,可教。’我倍受鼓舞,斗胆提出拜师请求。不料,王同愈婉言谢绝,真诚地说:‘我平生不为人师,你我就结为忘年交吧。只要你有志于做学问,学书画,我教你诗文,再为你请一位书画名师。’”陆俨少与王同愈结交后,每日登门向老翰林请教诗文,并将自己用杜甫《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诗意写的《游王氏园林》十首,送王同愈批阅,并说自己的诗是经过乡间一位老秀才改过了的。王同愈阅后,又问陆的原用词,这才笑道:“还是你的原作好,那位老秀才改后定稿的诗反倒墨守成规,缺乏生气。”其间,陆俨少还向王同愈学了《史记》《韩昌黎文集》《世说新语》等古文。有时王同愈请陆俨少代笔画画出售,依照青年画家的润格,付给陆代笔费。
  王同愈与陆俨少私交很深,有事即写便条差人送陆俨少处,前后一百多张,都称陆为“俨少兄”,此时,陆尚不满18岁。一次,王同愈回苏州老家,友人问他,在嘉定结交了哪些新朋好友?他笑道:“我有一位小朋友,名叫陆俨少,能诗能画,是个人才。”此后,他把陆俨少介绍给沪上名画家冯超然。当时,冯超然声名极盛,不轻收弟子,名列门墙者都有一些来历。冯超然尊王同愈为前辈,口称“老伯”。1927年阴历正月,王同愈陪同陆俨少,赴市区嵩山路冯寓拜访。冯超然破例应允,收陆为入室弟子,当场行拜师礼。
  1941年3月,王同愈病故,享年78岁。抗战胜利后,陆俨少从重庆返沪,几次到苏州灵岩山下为王同愈扫墓。风摇宿草,不见故人,不胜西州城门之恸。
  入深山潜心耕读作画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战火殃及嘉定,陆俨少随双亲迁往上海租界。进入租界时已近黄昏,寒风凛冽。陆俨少体弱,少时常患病,这次避难,连日风寒劳累,咳嗽大作,一月不愈,种下哮喘病根,直到终老也未根治。战火平息,一家人回到南翔。米店倒闭,父亲久郁成病,于1933年4月含恨去世,陆俨少协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战乱年代,鬻画极难。陆俨少厌恶卖画生涯,但又别无他长。家中薄产难以维持一家生计,便接受同学金守言的建议,凑足200块大洋,买下上柏山福庆坞荒山20亩地,办起了一家小农场,种了10亩燕竹、10亩梨树,还种了一些茶树等,并造了三间瓦房。他还写了两副对联悬于壁间明志,一副集杜甫诗:“修竹不受暑,红梨迥得霜。”另一副集陆放翁句:“野老逢年知饱暖,山家农日了穷忙。”
  上柏山福庆坞,位于公路边,东距杭州40公里,交通便捷。陆俨少一年住山中数月,远离尘世,心静气平,刻苦钻研诗书画艺,技艺大进。他对笔者说:“那时办农场出于无奈,但能丰衣足食,我就可以不必以卖画为生了。旧时卖画要迎合买家心理,阿谀奉承,得其欢心。有人甚至把卖画者比作妓女,其实有钱人一般看画家不比妓女高。我厌恶这种卖画生涯,最好做一个自作主张、不因人热的画家。”陆俨少入深山耕读,埋头攻画,随心所欲,自由驰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品味。陆俨少此举,得到了恩师王同愈、冯超然的激赏。
  办农场,有了一点积蓄,陆俨少遵照其师“外师造化”的教导,身携画具,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北游黄河、山东泰山、幽燕长城、山西云冈石窟等地,前后约50天,感触良多。他在《陆俨少自叙》中写道:“得观山海之大,通都大邑关隘津梁之宏伟,而念此壮丽河山,险阻不守,强敌窥伺,长驱直入,危不可恃,心实忧之。”表现了爱国画家关注国家安危的情怀。
  1935年5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南京举办,展出北京故宫和私人收藏的历代名画,其中精品近200件。陆俨少闻讯,即刻赴宁参观。陆俨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择其上乘之作百余幅,从早到晚逐幅细心揣摩,闭目强记,直到一闭眼睛,百余幅图如在眼前方休。一周后,他兴奋异常对友人说:“我如贫儿暴富,终身难忘!”   1937年春,他将全家接到上柏山农场定居,全身心投入读书与创作。
  沙坪坝拜访丰子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陆俨少不愿沦为亡国奴,举家离开上柏山农场转移后方。
  1938年2月,陆俨少一家乘船抵达重庆。表兄李维城时任第二十兵工厂厂长,陆俨少在该厂办军垦农场,倒相对清闲。忙时种田,闲时作画。
  陆俨少少时读古诗文,尤喜杜诗,熟读全集。入蜀前,有一本《钱注杜诗》,随身携带,爱不释手。今身在蜀中,重读杜诗,不禁感慨万千。他在《陆俨少自叙》中写道:“城春国破,避地还乡,剑外之音不至,而东归无日,心抱烦忧,和当年杜公旅蜀情怀不二,因之对于杜诗耽习尤至。入蜀以后,独吟无侣,每有所作,亦与杜诗为近。”数年间,他创作了百余幅佳作,表达了杜诗所述的忧国怀乡、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高尚情怀。1950年,他画出《杜陵诗意画卷》,共八段,依照杜诗内容,描写当年他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景物,参以亲身的体会。此画作为他在四川八年生活的总结。海内名宿黄宾虹、吴湖帆、叶恭绰、沈尹默、冒广生、潘伯鹰、谢稚柳等都在其卷尾题写书跋。
  1939年,陆俨少在重庆市区举办了个人画展。其时,他知名度不高,又不善交际,参观者不多,所幸仍有沈钧儒、陈树人、陈之佛、常任侠等先生前来参观指导。当他听说著名画家丰子恺住在市郊沙坪坝时,便带着几幅杜甫诗意图,慕名前去拜访。虽然陆俨少与丰子恺并不相识,贸然拜访,然丰子恺并不见怪,还亲手奉茶待客。陆俨少感动地说:“恕我冒昧,晚辈别无他求,只求先生指教。”丰子恺见他谦恭懂礼,而所作书画颇有新意,遂有好感。他鼓励陆俨少说:“不要灰心,希望是留给青年人的。你创作的杜甫诗意图,不就很好吗!”以后,丰子恺还给陆俨少写过信,激励他坚持创作,给了他再次举办个人画展的勇气。
  成都画展大获成功
  成都建有杜甫草堂,陆俨少决定将第二次个人画展放在成都举办。可他举目无亲,老友吴一峰提醒他说:“在成都举办个展,若要取得成功,定要拜访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陆俨少遵嘱,带了一幅作品,来到华西坝齐鲁大学郭有守住处,向郭求教。郭看了画,认为画艺尚佳,但无奈地说:“在这里办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俨少秉性刚直,不以为然地答道:“我学画20年,未学人事。”郭摇摇头说:“那是开不好的。”陆俨少不改初衷,自信地说:“既然来了,请大家看看吧,首先请郭先生光临指教。”回到半边桥街小客栈,陆俨少借着暗淡的灯光,连夜写就一篇《启事》,文曰:“……诗为心声,画贵立品,夫岂异哉。良亦木强之姿,不能委顺时俗,是以乐志田亩,禾粗躬操。冬夏读书,春秋出游,穷岩幽谷,兴到足随。况以西川山川风土之美,向往之情,积有日矣。会更丧乱,因缘入蜀,乃逼贱事,四载巴渝,辄用为叹。今则幸遂夙志,将登峨嵋,上青城,卷轴自携,道出上郡,窃欲问艺与贤达之前,得一言以为重。夫物有感召,赏音匪远,而敝帚自珍,固亦不作善价以沽。嘤既鸣矣,求其友声,惟褒惟贬,可师可友,并世君子,幸有以教之。”
  《启事》在城中贴出,招来一些文人雅士,皆赞其文词优美,表达恳切。四川名士芮敬于读后极为赞赏,对同好说:“这个画家的文章有东汉人气息,写得好!”经他在报纸揄扬,参观画展的人多起来了,其中竟有艺术大师徐悲鸿等。有人在报上发表评论称“陆氏诗文书画俱佳,展品不凡,爆出了一个冷门。”这次画展获得成功后,他又转赴乐山、宜宾两地,再办个展。武汉大学迁至乐山,该校校长王星北、教务长朱光潜相约前来参观,异口同声地说:“除了徐悲鸿画展,这是我们到四川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一个画展。”朱光潜还写信同陆俨少交流美学和绘画见解,并表示特别欣赏他的杜甫诗意画。
  乘木筏过三峡亦惊亦喜
  抗战胜利,高官富豪、接收大员或搭机、或乘长江轮纷纷离渝而去。然陆俨少一家九口,买不起机票和船票。陆俨少正为此日夜犯愁,恰好他的一位做木材生意的朋友要将巨大木筏从重庆放到汉口,来向他告别。听说陆俨少买不起船票,便问他敢不敢搭乘木筏?并如实相告:“川江水急,礁石众多,稍一不慎,木筏随时有触礁散开的危险!”陆俨少左右为难,一时犹豫不决。这时江苏画家彭袭明也因买不到船票借宿在陆家,他愿搭乘木筏赶路。友人壮胆,陆俨少决定结伴东归。陆俨少回忆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他向笔者叙述了惊心动魄的航程:这种木筏由百余根巨木捆扎而成,筏厚2米,面积约有篮球场一般大小。筏上搭建两座木棚,一座作为工人吃睡场所,另一座供陆俨少一家和彭袭明居住。
  1946年元月12日,庞大的木筏启碇,由重庆顺水而下,缓慢地行驶在峡江之上。筏老大神情严峻地对陆俨少说:“木筏触礁一般不会沉没,只怕搁浅。碰到这种险情,我们没啥子别的办法,只有将木筏拆散重扎。”没几天,他的话果然应验。木筏驶到万县附近突然搁浅,动弹不得。无奈,筏老大叫所有人将自己的行李全部搬上岸,陆俨少一家暂时住进了禹王庙。工人拆散木筏,重新捆扎,足足忙了一个星期。
  进入西陵峡,筏老大胆战心惊,原来前面是新滩,冬日枯水季节,江行最为危险。江中一块巨大的礁石,将江面划分为左窄右宽的两个通道。左为“人门”,右为“鬼门”。“鬼门”江面波涛汹涌,险象环生。然木筏宽阔,非走“鬼门”不可。筏老大让陆俨少等和部分木筏工人将自己的行李举悬空中,叫孩子们站在桌子上,才放筏直下。这时偏偏绞滩的机器坏了,其他轮船一律停航。岸上上万人等待转驳,一齐围拢过来,观看木筏过“鬼门”的惊险“表演”。只见木筏工人并立筏首,一个个紧张地操纵着定向的大木头。江上水声如雷,雪白的浪花翻腾不息。阵阵巨响,盖过了上万人的喧哗。木筏驶至短瀑处,数围大木柔如草芥,弯曲下沉。江水漫到筏首的舵工腰部,筏面水深足有一尺,幸亏行李已举在空中,否则全被浸湿。瞬息之间,木筏冲过急滩,陆俨少等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可刚刚庆幸安全过滩,又见水流更急,再下泄滩,险状胜过新滩,正是:“新滩泄滩不算滩,下面还有鬼门关。”陆俨少等横下一条心,与筏工们共同努力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陆俨少对笔者说:“闯过天险,又遇人祸。”此情此景,犹在陆翁眼前:筏工贪图赶路,掌灯夜间航行,巨筏驶入西陵峡水域时,早有一艘强盗船尾随十多里,伺机下手。筏后一艘木船上乘客的钱物已被洗劫一空。陆俨少他们急中生智,将钱塞进玻璃瓶里,瓶口用油布封好扎紧,将瓶吊在木筏下部入水部分,终于幸免。于是,木筏再不敢冒险夜航。
  对陆俨少来说,搭乘木筏渡三峡虽惊险万分,但在绘画艺术上却得到巨大收获。陆俨少坐在木筏上独自潜心观赏一个多月,细审其势,将三峡山水千姿万态俱记心中。他兴奋地对彭袭明说:“我坐一次木筏观三峡,胜过坐轮船写生十次。”彭袭明颇有同感地说:“瞿塘峡如三代鼎彝,巫峡如两汉文章,而西陵峡如六朝人词章,绮丽而趋于薄矣,可谓定评。”此后,陆俨少汲取三峡养料,出笔雄奇,尤以流动的水势见长,画风大变,一改娟秀之气,画面气势雄伟,有大家的风范。同道们赞曰:“画三峡,谁也比不过陆俨少!”
  潘天寿力排众议聘贤才
  陆俨少为人耿直。1957年,因向美协提了些工作意见,被打成“右派”。那日,散会后,他在上海画院大门口失声痛哭。后经妻子朱燕因和画院一位老同志多次劝慰,他才逐渐平静下来。从此,他成了上海画院的“编外人员”。不允许他作画,休息时他用手指蘸茶水,在桌面上画画。夜晚在家里,用旧报纸走笔。
  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将中国画与西洋画分开教学。国画大师潘天寿院长亲自出马,在江浙和上海等地物色教师,未有中意者。浙江美院绘画系沪籍学生姚耕云在上海受陆俨少指导进修山水画,临别,陆俨少将自己画的一部杜诗册页赠给姚耕云留念。回到杭州,姚请潘院长鉴阅并在册页上题字。潘天寿看了陆俨少的画、题诗与跋,眼睛一亮,赞不绝口:“画、诗、书法皆属上品,笔墨有灵气,格调高,难得、难得!正是我要请的中国画教师。”于是专程在这年国庆节赶到上海商调,不料碰到了难题:有谁敢重用这个“摘帽右派”!浙江美术学院党委也颇感棘手。潘天寿再赴上海,深入了解陆俨少的人品之后,据理力争,终于得到浙江美院党委支持,毅然聘请陆俨少任教。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舍不得放走陆俨少,最后商定:陆俨少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每隔两个月赴杭州授课一次。潘天寿多次听了他的课,满意地说:“以前我请来黄宾虹当教授,现在又请来了陆俨少。我找到了心目中的好教师!”而陆俨少在教学中感到心情愉快。所教学生中,不少人今日已成为名家、教授。
  中南海请他画巨幅山水
  1983年春,陆俨少作为美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声誉日隆。同年夏天,国务院计划在中南海布置一批中国画。中国画研究院推荐陆俨少、谢稚柳等四位著名国画家,赴京走笔。8月下旬,陆俨少等抵京,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到他们下榻的宾馆看望。作画期间,谷牧同志在看望陆俨少等人时,亲切地对陆翁说:“听说你有多年哮喘病,要好好休息,为中南海作布置画固然重要,但也不必急。”陆翁听了,十分感动。
  陆俨少殚精竭虑,十天之内,挥就一幅长13米、高3米的山水画。画面层峦叠翠,高洁隽永,气热磅礴,神采飞扬,笔墨雄奇,线条遒逸多变,称得上国内少有的巨幅山水画珍品。谷牧等同志观赏后,连声赞道:“画得快,效果也好。”后来,此画裱于国务院会议室,十分引人注目。那时陆俨少已是74岁的古稀老人,能画出如此山水巨作,确属不易。难怪赵朴初有诗赞曰:“下笔险夷纷万态,陆翁画妙世间无。”
  1993年10月23日,84岁的陆俨少因病在沪逝世,一代山水画大师终于走完了坎坷曲折而又辉煌绚丽的人生道路。上海嘉定区为纪念这位家乡画家,在嘉定建造了陆俨少艺术馆。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南海风云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外电纷纷发表评论,将焦点置于美、中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上。美国在亚太事务上的身影闪现再次表明,对一个有着全球利益、
晚岁的陈岱孙,由北京大学镜春园迁徙到燕南园55号,95岁依然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回首平生,老先生认为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教书。单身贵族的清华情结老清华大学教
广告是在一种完全被控的环境下传递给目标受众一种非常清晰而且特定的信息。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完全被事先固定了的.这使得它的信息传递过程是相对简单的。但是.广告的最大缺
镇泰玩具厂的20年搬迁史,已经和广东省的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叠合在一起,并由于成为后者潮动的一部分,而变得更加线索清晰。镇泰搬迁只是“双转移”战略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