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
冰水混合物0℃,人体36.5℃,这是自然的温度;罗兰·巴特和史铁生倡导的零度写作,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帮助是社会良心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
请以“温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材料和命题。
第一部分材料围绕“溫度”展开阐述,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温度随处可感”,强调温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醒同学们注意思维的广度。第二层次分别从自然的温度、艺术的温度、社会的温度三个方面阐释,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地思考生活,拓宽思维边界。第三层次“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对“温度”的感受。
第二部分为命题指向,要求以“温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温度”一词,其实质是指冷热的程度,但它又具有多种指向性,行文时可以写自然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生活的温度、社会的温度、哲学的温度,等等。同学们写作时应着力于从人或物本身出发,描述对其或冷或热的感受。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人或一个群体,或者是生物,甚至可以是大自然。行文时一定要突出“温度”,可以是恒“冷”恒“热”,也可以是“冷”“热”融合、变化。写作时要通过刻画人或物的形象,叙写典型事例,凸显“冷”“热”感受,在赞扬或批判中体现真善美的主题。
原文在线
温 度
爷爷站在田埂上,那坚毅、沉默的身影,如同他坚守了数十年的那片土地。他在细细地感受着土地的温度。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照在爷爷的身上,把他的镰刀照得锃亮闪光,也照着他脸上的一条条沟壑。麦子似乎在和镰刀低语,互道着对土地、对爷爷的眷恋之情。爷爷弯着腰挥舞镰刀收割麦子,他的后背随着镰刀的起落而一起一伏。秋日傍晚的气温已经凉得透心,他走到我面前时却满头大汗。(内容缺少对意境的渲染。)
爷爷的旱烟在黑夜里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烟窝子被抽得啪啪响。良久,他用沙哑的嗓音说:“这里下个月就要动工了,高速公路要铺到这里。”我望向身边这个头发灰白的老人,他浑浊的双眼闪过一丝光亮,我知道,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和不舍。(只偏向人物描写,缺少景物的衬托。)
思绪回到过去,那也是一个秋天。
父母将爷爷接到城里,打算让爷爷安享天伦之乐。可没过几天,爷爷似乎生病了,每天只是在窗边眺望。又过了几天,爷爷便执意要回去,父母无奈,只好答应了。临走时,爷爷说要带上我,让我回去玩几天。刚到村庄,爷爷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去了地里。在那里,爷爷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拿起倚在墙角的镰刀,走向金黄的麦田,割起了麦子。割下的麦子整齐地排成一排,宛若肃立的哨兵。(人物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对庄稼、对土地的热爱,无法更好地凸显主旨。)
一声重重的叹息将我拉回现实。我问:“爷爷,现在那么多人都用机器收割,你为什么还亲力亲为呢?”他看着我,淡淡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块土地养活,我亲自侍弄,心里踏实!”半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土地是我们的根啊!”
我看着他眼中的深情,他的眼睛在月光下更加明亮。我转头看向那把陪伴爷爷度过无数岁月的镰刀,不久,它将落满灰尘。
我感受到了爷爷对土地的温度,感受到爷爷对土地的热爱,对乡村的坚守。(主旨的揭示太过直白,可巧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景中寓情,使意境更为深远。)
问题诊断
作文写爷爷在田地里的劳作,以及爷爷对土地的热爱、对农村的坚守,和爷爷对土地的温度。全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但作文意境不够深远,文中所刻画的人物、描摹的情状不能很好地揭示生活哲理,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
本文的升格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作文要营造深远的意境。可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注重作文的诗意美。第二,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第三,运用含蓄抒情法,借景抒情,使感情含而不露,自然生动地渗透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
化蝶之作
温 度
沈亦奇
爷爷站在田埂上,那坚毅、沉默的身影,如同他坚守了数十年的那片土地。他在细细地感受着土地的温度。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照在爷爷身上,把他的镰刀照得锃亮闪光,也照着他脸上的一条条沟壑。麦子似乎在和镰刀低语,互道着对土地、对爷爷的眷恋之情。落日的余晖毫不吝啬地包裹着麦田,爷爷弯着腰挥舞镰刀收割麦子,他的后背随着镰刀的起落而一起一伏,那瘦弱的身影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单。渐渐地,太阳的余晖失去了最后一点温度。此刻的气温已凉得透心,爷爷却干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天已经完全黑了。(以“落日”之意象营造氛围,与温度巧妙契合。)
我和爷爷一同坐在田埂边注视着安静的麦田,耳边只有虫鸣。(以“麦田”“虫鸣”营造寂静的氛围,与爷爷不舍的心境相契合。)爷爷的旱烟在黑夜里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烟窝子被抽得啪啪响。良久,他用沙哑的声音说:“这里下个月就要动工了,高速公路要铺到这里——只是可惜了这块地。”我望向身边这个头发灰白的老人,他浑浊的双眼闪过一丝光亮,我知道,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和不舍。
思绪回到过去,那也是一个秋天。
父母将爷爷接到城里,打算让这个操劳一生的老人安享天伦之乐。可没过几天,身体向来强健的爷爷似乎生病了。他每天闷闷不乐,经常在窗边向着故乡的方向眺望。他的眼神中,满是失落。(细致描写,以境化意,融入情感。)没过几天,爷爷便执意要回去,父母无奈,只好答应。临走时爷爷要带上我,说让我回去玩几天。刚到村庄,爷爷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去了地里。到了地头,爷爷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拍打着土地,抓一把泥土,在手中细细感受土地的温度,这位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接着,爷爷拿起倚在墙角的镰刀,走向金黄的麦田。他用手抓住一把麦子,用力割下来,镰刀翻飞,刀刃闪着银光。提镰,转腕,落刃……一系列动作被爷爷做得行云流水。(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割下的麦子整齐地排成一排,宛若肃立的哨兵,让人肃然起敬。
一声重重的叹息将我拉回现实。我问:““爷爷,现在那么多人都用机器收割,你为什么还亲力亲为呢?”他看着我,淡淡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养活,我自己干,心里踏实。”半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土地是我们的根啊!”
月光下,爷爷的眼睛更加明亮。我转头看向那把陪伴爷爷度过无数岁月的镰刀,不久,它将落满灰尘。
爷爷的旱烟又亮起一闪一闪的光,幻紫色的烟雾从烟嘴边升腾而起,故乡的影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这片土地终在他的胸口凝成一抹朱砂,滚滚发烫。(巧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虚实结合,使作文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升格总结
记叙文写作中,我们要将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将“意”“境”巧妙融合,使作文耐人寻味。或是将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用象征隐喻,含义幽远;或是使语言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升格后的作文,弥补了原文意境平淡的不足,虚实结合,于意象之外传达意境。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要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在景物中融入主观感情,使得情景交融,以景衬人,以景结情,作文便能意境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
冰水混合物0℃,人体36.5℃,这是自然的温度;罗兰·巴特和史铁生倡导的零度写作,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帮助是社会良心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
请以“温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材料和命题。
第一部分材料围绕“溫度”展开阐述,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温度随处可感”,强调温度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醒同学们注意思维的广度。第二层次分别从自然的温度、艺术的温度、社会的温度三个方面阐释,引导同学们由浅入深地思考生活,拓宽思维边界。第三层次“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对“温度”的感受。
第二部分为命题指向,要求以“温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温度”一词,其实质是指冷热的程度,但它又具有多种指向性,行文时可以写自然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生活的温度、社会的温度、哲学的温度,等等。同学们写作时应着力于从人或物本身出发,描述对其或冷或热的感受。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人或一个群体,或者是生物,甚至可以是大自然。行文时一定要突出“温度”,可以是恒“冷”恒“热”,也可以是“冷”“热”融合、变化。写作时要通过刻画人或物的形象,叙写典型事例,凸显“冷”“热”感受,在赞扬或批判中体现真善美的主题。
原文在线
温 度
爷爷站在田埂上,那坚毅、沉默的身影,如同他坚守了数十年的那片土地。他在细细地感受着土地的温度。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照在爷爷的身上,把他的镰刀照得锃亮闪光,也照着他脸上的一条条沟壑。麦子似乎在和镰刀低语,互道着对土地、对爷爷的眷恋之情。爷爷弯着腰挥舞镰刀收割麦子,他的后背随着镰刀的起落而一起一伏。秋日傍晚的气温已经凉得透心,他走到我面前时却满头大汗。(内容缺少对意境的渲染。)
爷爷的旱烟在黑夜里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烟窝子被抽得啪啪响。良久,他用沙哑的嗓音说:“这里下个月就要动工了,高速公路要铺到这里。”我望向身边这个头发灰白的老人,他浑浊的双眼闪过一丝光亮,我知道,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和不舍。(只偏向人物描写,缺少景物的衬托。)
思绪回到过去,那也是一个秋天。
父母将爷爷接到城里,打算让爷爷安享天伦之乐。可没过几天,爷爷似乎生病了,每天只是在窗边眺望。又过了几天,爷爷便执意要回去,父母无奈,只好答应了。临走时,爷爷说要带上我,让我回去玩几天。刚到村庄,爷爷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去了地里。在那里,爷爷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拿起倚在墙角的镰刀,走向金黄的麦田,割起了麦子。割下的麦子整齐地排成一排,宛若肃立的哨兵。(人物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对庄稼、对土地的热爱,无法更好地凸显主旨。)
一声重重的叹息将我拉回现实。我问:“爷爷,现在那么多人都用机器收割,你为什么还亲力亲为呢?”他看着我,淡淡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靠这块土地养活,我亲自侍弄,心里踏实!”半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土地是我们的根啊!”
我看着他眼中的深情,他的眼睛在月光下更加明亮。我转头看向那把陪伴爷爷度过无数岁月的镰刀,不久,它将落满灰尘。
我感受到了爷爷对土地的温度,感受到爷爷对土地的热爱,对乡村的坚守。(主旨的揭示太过直白,可巧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景中寓情,使意境更为深远。)
问题诊断
作文写爷爷在田地里的劳作,以及爷爷对土地的热爱、对农村的坚守,和爷爷对土地的温度。全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但作文意境不够深远,文中所刻画的人物、描摹的情状不能很好地揭示生活哲理,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
本文的升格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作文要营造深远的意境。可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注重作文的诗意美。第二,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第三,运用含蓄抒情法,借景抒情,使感情含而不露,自然生动地渗透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
化蝶之作
温 度
沈亦奇
爷爷站在田埂上,那坚毅、沉默的身影,如同他坚守了数十年的那片土地。他在细细地感受着土地的温度。
秋天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照在爷爷身上,把他的镰刀照得锃亮闪光,也照着他脸上的一条条沟壑。麦子似乎在和镰刀低语,互道着对土地、对爷爷的眷恋之情。落日的余晖毫不吝啬地包裹着麦田,爷爷弯着腰挥舞镰刀收割麦子,他的后背随着镰刀的起落而一起一伏,那瘦弱的身影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单。渐渐地,太阳的余晖失去了最后一点温度。此刻的气温已凉得透心,爷爷却干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天已经完全黑了。(以“落日”之意象营造氛围,与温度巧妙契合。)
我和爷爷一同坐在田埂边注视着安静的麦田,耳边只有虫鸣。(以“麦田”“虫鸣”营造寂静的氛围,与爷爷不舍的心境相契合。)爷爷的旱烟在黑夜里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烟窝子被抽得啪啪响。良久,他用沙哑的声音说:“这里下个月就要动工了,高速公路要铺到这里——只是可惜了这块地。”我望向身边这个头发灰白的老人,他浑浊的双眼闪过一丝光亮,我知道,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和不舍。
思绪回到过去,那也是一个秋天。
父母将爷爷接到城里,打算让这个操劳一生的老人安享天伦之乐。可没过几天,身体向来强健的爷爷似乎生病了。他每天闷闷不乐,经常在窗边向着故乡的方向眺望。他的眼神中,满是失落。(细致描写,以境化意,融入情感。)没过几天,爷爷便执意要回去,父母无奈,只好答应。临走时爷爷要带上我,说让我回去玩几天。刚到村庄,爷爷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去了地里。到了地头,爷爷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拍打着土地,抓一把泥土,在手中细细感受土地的温度,这位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接着,爷爷拿起倚在墙角的镰刀,走向金黄的麦田。他用手抓住一把麦子,用力割下来,镰刀翻飞,刀刃闪着银光。提镰,转腕,落刃……一系列动作被爷爷做得行云流水。(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割下的麦子整齐地排成一排,宛若肃立的哨兵,让人肃然起敬。
一声重重的叹息将我拉回现实。我问:““爷爷,现在那么多人都用机器收割,你为什么还亲力亲为呢?”他看着我,淡淡地说:“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养活,我自己干,心里踏实。”半晌,他又意味深长地说:“土地是我们的根啊!”
月光下,爷爷的眼睛更加明亮。我转头看向那把陪伴爷爷度过无数岁月的镰刀,不久,它将落满灰尘。
爷爷的旱烟又亮起一闪一闪的光,幻紫色的烟雾从烟嘴边升腾而起,故乡的影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这片土地终在他的胸口凝成一抹朱砂,滚滚发烫。(巧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虚实结合,使作文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升格总结
记叙文写作中,我们要将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将“意”“境”巧妙融合,使作文耐人寻味。或是将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用象征隐喻,含义幽远;或是使语言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升格后的作文,弥补了原文意境平淡的不足,虚实结合,于意象之外传达意境。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要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在景物中融入主观感情,使得情景交融,以景衬人,以景结情,作文便能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