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文而丑』》中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默修(以下简称“作者”)的专栏文章在《中华奇石》刊出以来备受石友关注。文章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独到,也让笔者受益匪浅。只是在今年第五期的文章《石“文而丑”》中有几个问题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商榷。
  一、“‘文而丑’,首先得是‘文’的,‘文’了之后方可以‘丑’”。
  显然作者此处认为先“文”后“丑”,而且“文”与“丑”是递进关系。
  首先,“石‘文而丑’”这一提法作者未提供出处。作为标题和中心论点,用了引号却无出处是否有失稳妥?
  其次,苏东坡的“石‘文而丑’”的提法是否准确?
  据笔者考证,这是清代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一文中所述:“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显然这一提法来自郑板桥。
  但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有不同的记载:“东坡赞文与可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书中记载了东坡赞扬文与可的竹石图“石丑而文”。这里“文”与“丑”是因果关系,即:梅因寒而秀,竹因瘦而寿,石因丑而文。因此“文”与“丑”之间比递进关系更进一步,量变而质变的效果更强烈。
  《鹤林玉露》成书于1252年,是南宋早期,离苏东坡的北宋时间不算太长,亦可算宋之本朝。
  文与可是苏东坡的表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画派的创始人,“胸有成竹”典故说的就是他。苏东坡更是响当当的人物。相对而言对本朝名人的记载会更准确些。另外罗大经其人有经邦济世之志,著书颇严谨。而郑板桥借用了东坡的这句话,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赞同并提出自己的理解——“腴而雄,丑而秀”)。从板桥的上下文看,“石文而丑”,“文”与“丑”已经从因果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或许是记错了,或许是便于自己的表达,断苏之章而取义。“丑”后置以后更利于后面对“丑”的论述。
  如果与东坡同朝代的罗大经记载准确的话,那么东坡的观点应该是先“丑”后“文”了。
  二 、“白居易用‘丑’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两块石头,从此给中国的古典赏石表征设定了一个基本范畴。”
  白居易的《双石》中真的有“丑”石理念吗?
  笔者以为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石之“丑”并非丑石观。因为这里的“怪且丑”,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诗手法。“时人嫌不取 ......一朝入吾手......洗刷去泥垢......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可见当时的人觉得此石又怪又丑,都不要。只有白居易独具慧眼,买回家洗去泥垢,发现首如剑,足如龙,疑是天物落人间。全诗完全没有对“丑”的欣赏,只有洗去泥垢发现石之“美”的喜悦。这首诗在表达什么?用大白话说就是:“今天我白居易捡漏啦!”;用文雅的话总结:“白氏购石过程中的惊喜发现与感悟”。持白居易首倡丑石观的人很多,依据便是此诗。笔者认为以目前发现的资料看,还是将苏东坡作为丑石观的首倡者为妥。
  当然,白居易在主观上虽然没有丑石观,但在客观上提到了石之“丑”。作为大诗人,后人对他作品的刷屏量一定很大。无意中对后人的丑石观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这倒是可能的。
  三、 “这些石头……明显地缺乏实用性的功能”。
  作者认为这些石头缺乏实用性功能,这一观点可以理解,而且古代绝大部分确是如此。但这一结论紧跟在白居易的《双石》诗之后得出,便有些问题。
  笔者之前做过一些赏石理论的研究,刚好部分内容涉及到赏石的实用功能。古代赏石的实用功能虽然不多,但不是没有。依据之一恰恰就是这首《双石》:“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这两方石头,白居易就实用了一把:一支琴,一貯酒。左弹弦,右置杯。
  唐代诗人常用夸张手法。“数尺,一斗”这些描写,实际只小不大,即最多就是他写的尺寸,可能还偏小。唐代“斗”作为容量,大量制1斗约现在的6000毫升,小量制1斗约现在的2000毫升。酒若以小量制,一斗约2000毫升,即2公斤。
  到唐代,坐具已经传入中原,唐人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凳子或椅子上了。可以支琴,说明该石的高度在70厘米左右。唐代,一尺合今30.7cm,那么就是二尺多一点。
  可见此石并非园林石那么大,白居易的这次描写比较靠谱,确实可以实用。
  以上是笔者个人观点,或许不够成熟,仅供参考斟酌。
其他文献
2016年中国(武汉)第四届观赏石·宝玉石国际文化节暨全国首届小品石筋脈石精品展于7月2日在武汉客厅文化博览中心隆重开幕。展会开幕期间,正遇长江汛期,江城武汉成泽国,然而,大雨却未挡住参展石友们的热情,依然踏雨而来,品石会友。  此次展会组委会与小品石专委会共同搭台唱戏,精品展不设门槛、不收费,召集一千多方石展出,琳琅满目,就看你能否慧眼识珠,在海量美石中寻找到情有独钟的。  戈壁石依然以绝对数量
期刊
说起筋脉石,我想玩戈壁石的同好们想必都不陌生。随手百度一下,无非就是这么一段话:筋脉石,石中皇者,产于戈壁荒漠深处,属珍稀不可再生石种。  千万年的风沙使其表面形成各种自然纹路,酷似人体筋脉,因此得名筋脉石。  ……  如此千篇一律陈腔滥调的介绍,怎么能满足好奇心爆棚的我们?ok,废话不多,杏儿立刻就把有关筋脉石的小故事啊、品种啊、如何分辨优劣啊分享给大家!  筋脉石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我不知道
期刊
经过五个多月紧张的筹划,包头·白云鄂博第十一届奇石文化旅游节于7月16日在白云鄂博矿区开幕,历时40多天,共接待了来自17个省市区的奇石宝玉石经销商218家,所售商品涵盖了目前国内外市场的主流石种及玉雕、彩宝等。  作为本次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草原情观赏石精品展”、“观赏石特色精品展”两项活动,得到了多家媒体和各省市兄弟协会大力支持,在协会工作组的多方努力下,共征集到了8大類40多个品种20
期刊
依然记得16岁那年,在国姓乡长流山域寻觅龟甲石的样子。那时候,即便穿了登山长裤,膝盖还是被磨破了,但也迎来了阵阵迷人的风,伴着山岭的呼唤;手掌上重叠的厚茧隐隐约约地盘在那里,我想这就是玩石人的印记。  台湾是岛屿,中央山脉把全岛分割成东、西兩边,地质上属于年轻化的地质结构,山采石为当地容易取得之赏石种类,水洗质地的各类石种极稀少。  要说台湾人共同的记忆石种,非龟甲石莫属。龟甲石石体表面布满龟裂纹
期刊
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的天台山,四面环山,是一个天然的小盆地,母亲河始丰溪贯穿全境,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汇聚到始丰溪,盆地四周是黄蜡石原矿床,受雨水冲刷,河流搬运大量的黄蜡石进入始丰溪。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浸染、冲洗以及水中的养护,形成了今天造型奇特、质地细腻、色彩亮丽、纹理复杂、品种多样的天台黄蜡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人在捡拾黄蜡石,刚开始捡一些雕料,后演变成今天以观赏石为主的赏石
期刊
7月的武汉奇石展,几方灰黑色带浮雕纹的参展石,在一众精品石的包围中,独具特点,显得厚重典雅有古风,并且它的鼓包结构、质色与灵璧石近两年走俏的珍珠石非常相似。它就是产自陕西的陈炉石。  据携陈炉石参展的西安藏友杨勇介绍,此站武汉,是陈炉石走出产地的首次亮相。而产地对这种石头的明显采挖与销售,也仅仅才开始了一个月……  陈炉石因地得名,产自陕西铜川市的陈炉镇。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
期刊
梅萼点点如豆,虬枝逡巡蜿蜒,疏雅清淡,脱俗逸尘;松石石形不大,气势卻充沛,主干直插云霄,松枝揖云拂风,大片留白,更显弘阔苍劲;几竿青竹,丛生不漫,竹叶纷纷,片片似剪。  组合中石石事事皆备,殊为不易。  ——严丽娟
期刊
黄龙玉又有了新玉种,这就是在中缅边境引人翘首关注的缅甸黄龙玉。  缅甸黄龙玉,早期的一手货源越境进入云南的瑞丽、龙陵两地,然而在市场刚刚冒新时,并不受待见。龙陵的黄龙玉市场为了区分,管这种新品叫“缅甸黄石头”。很快鉴定结果出来了,拥有和龙陵黄龙玉同样的矿物结构、同样的性质特征。其鲜明的黄色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后被正名为“缅甸黄龙玉”。边境地区简称为缅黄。  缅甸黄龙玉产于曼德勒省北部的德冈,德冈属
期刊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是三峡画面石的神秘姿态。在石友中间口口相传许久,却又没有真正进入大家的视野,如遗世独立的美人,于灯火阑珊处自赏。借着首屆宜昌三峡文化奇石旅游节的契机,这位美人的面纱,终于得以彻底揭开。  6月18日,首届宜昌三峡奇石文化旅游节在位于猇亭区的三峡奇石文化广场举行,该广场是猇亭区政府专为宣传当地奇石文化开辟的特色区域,临近三峡机场,交通非常便捷。而此次展会,也是政府、民间资本与当地
期刊
南河源于湖北省神农架的阳日湾的粉青河,北源于武当山的拦马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位于谷城县的南河镇,南河大坝以上有五个发电厂,河流处于淹没状态,没有可观赏的奇石,偶尔发现一点也是些表皮粗糙的贝类、虫类化石和需要打磨的图案石及少量的火爆石。  南河流域真正可捡的观赏石是在南河大坝以下主汉江入口,这个河段有五处大一些的河滩,从上至下有庙子头、金盆沟、盛康大桥上下两公里,任家营及城关镇的青山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