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在哪里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5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精细的机械操作工作,都有缜密的职务流程和细则,具体到何时拧哪颗螺丝、拧多少圈,电源开通时不能进行哪些操作等等。
  对待机械我们如此较真,但反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幼儿教师行为规范》,却尽是大而空的口号,难道我们交到幼儿园去的孩子,不比一台机器珍贵和复杂吗?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不仅是幼师,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其使命感和规范意识,明确清楚哪些是工作中底线,对危险的信号有敏感意识,这也是社会之所以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许,我们也应该呼吁幼师工作中树立相应的“行业禁区”,像一条红得刺眼的警戒线,告诉每个与孩子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关于这一条,再有理由、再失去理智,也绝对不能做!
  1.不迟到、不早退、无大事不随便请假;
  2.视线不能离开孩子,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不厚此薄彼,不带偏见地看待孩子;
  4.导致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时,不得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5.不对幼儿进行孤立、辱骂等冷暴力和语言暴力;
  6.离园时要交给家长,不能让不熟悉的人把幼儿接走;
  7.管教时不能把纸、扣子、小橡皮等塞到孩子鼻、耳、口中;
  8.孩子哭泣时不得进食;
  9.每次离开教室都要和幼儿说明,对特别好动的要带在身边;
  10.不吃喝、不收礼,不要挟家长送礼或帮忙办事。
其他文献
“要听话”  ——追杀自由;  “你怎么能跟人家不一样呢?”  ——追杀个性;  “别整天琢磨那些没用的。”  ——追杀想象力;  “少管闲事。”  ——追杀公德心;  “养你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  ——追杀自尊。      有网友将父母的冰言冷语,开列成单。这几类父母用语,是声浪构筑起来的暴力,是斫伤孩子心灵的刀斧。  天下所有父母都不会故意伤害自己孩子,在说出这几种话之前,肯定无意亦无心去伤
“编者按:幼儿有没有隐私?隐私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对他(她)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什么影响?家长们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期关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给大家一个科学的、明确的答案。”    凡凡是个只有5岁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日前因为盗窃而被捕入狱。凡凡很想念爸爸,但也知道爸爸进监狱是不光彩的事,因此不想让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有一天,他实在忍受不住对爸爸的思念,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好朋友欢欢,并且
  
马大哈,爱画画,  画只螃蟹四条腿,  画只鸭子尖尖嘴,  画只兔子圆耳朵,  画只马儿没尾巴。  请你告诉马大哈,  到底哪里画错了?  家长可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各种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
酒瓶塞又叫软木塞,很适合给孩子做手工。让我们将酒瓶塞变废为宝,做个萌萌的万圣节小女巫吧。这个小女巫一定会让一起庆祝万圣节的小朋友们尖叫的。  学习了三年服装相关专业后,移民加拿大。女儿出生后开始学习摄影,热衷于DIY,并与孩子一起制作各种亲子小手工,作品被国内多家书籍和杂志刊登,深受读者肯定和喜爱。  材料:黑纸卡,玉米叶,保利龙球,酒瓶塞,毛根,羽毛,活动眼睛,陶泥,牙签,圆规,胶枪,剪刀,颜料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弹指间,你就幼儿园毕业了。  在此,老爸要效颦伟大领袖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的句式,洋洋得意地说:尿床的小屁孩走了,入学通知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值得庆祝。  话虽这么说,可我也知道这没什么好得意的——快乐无忧的童年结束了,痛苦的学生时代开始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儿子,长大以后你就会明白,还是幼儿园好混!  不是吗?在人生最初的这六年里,你每天都“混”得很快乐,
你會用大小长短不同的瓶口、瓶颈、瓶身,组合变化出各式各样的瓶子吗?快来试试吧。
因为要坐校车,甄小美每天6点40起床。大部分时间,她晚上7点上床,8点左右睡着;但有时睡觉晚,第二天叫醒她就是个头疼事。  不得不叫醒她的时候,她总是很不高兴。我用了不少办法,拥抱、亲吻、播放她喜欢的音乐等等,但效果时好时坏。搞得我一到要叫醒她的时候,就特别提心吊胆,不知道又要换什么新办法。  直到我看到了“启发式提问”的方法,顿时觉得找到了救星——原来可以这么轻松解决呀!    晚上我对甄小美说
口罩  2014年冬季的雾霾实在太严重,所以我买了一些口罩,好歹对自己的身体负一点责任。买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些经验。  棉布口罩:没用,别买  儿童口罩基本都是棉布口罩,采用多层过滤的方式进行阻挡性过滤,但是纱布的空隙太大,无法阻挡PM2.5。而且,棉布口罩密封性太差,PM2.5不仅可以从口罩透过,还能从口罩与面部的缝隙处通过,起不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一次性医用口罩:不是用来防空气污染的  顾
三个孩子在玩爬梯,直上直下甚为危险,三个妈妈都注意到了。  第一个妈妈快速跑到爬梯旁边,大声训斥孩子:“马上下来,你没看到这么高吗?摔下来怎么办!”孩子在训斥声中很不乐意地下来了,他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危险,但却真的很想爬上去试一试。第二个妈妈一点也不激动,她继续聊着天,好像无视孩子的存在一样,放任孩子继续往高处爬。第三个妈妈一声不响地站在了爬梯旁边,她没有叫住孩子,也并非淡然漠视,而是用温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