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感难道只是因为前所未见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riv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样温柔的眼眸,一样熟悉的脸庞,仿佛你回到身边,似曾相识。”这句歌词来自张学友的老歌《似曾相识》。如同歌曲中唱的一样,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遇到某个陌生人却感到从前在哪儿见过;到了某一处陌生的地方感觉自己从前来过;或者在某一个瞬间觉得此刻的场景仿佛以前经历过一般。与之相反,有时候我们会对当前环境有一种强烈的新奇和陌生的感觉,尽管我们之前可能已经有过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
  这两种神奇的感觉在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的患者群体中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颞叶癫痫病人中更容易出现。与“似曾相识”有所不同的是,“前所未见”的陌生感更容易出现在神经疾病患者身上。
  这意味着大脑中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分别用来编码这两种感觉。“似曾相识”被普遍认为是由于大脑内侧颞叶简短的异常活动所形成的记忆错觉。那么,与之完全相反的“前所未见”的陌生感又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它与“似曾相识”又在大脑通路上有哪些不同呢?
  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总是更偏向于探究陌生新异的事物环境而不是相对熟悉的。马萨诸塞医学院的莫拉斯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试图区分出大脑对于新与旧、熟悉与陌生的不同反应。
  和多巴胺相关的不仅只有爱情
  大脑中的VTA(中脑腹侧被盖区)存在着大量的投射到NAC(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一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被认为和奖惩、成瘾等机制有关。当大脑中该类神经元大量释放多巴胺时我们会感受到愉悦。所以,当人处于一段爱情当中,多巴胺这种“爱情递质”的浓度就会有显著的升高。
  然而,VTA所负责的可不仅仅只是“爱情那点事”,中脑的VTA脑区还和新异事物的编码有关,但是新異事物是如何转换为熟悉事物的,目前尚不清楚。
  莫拉斯教授从一个斑马鱼实验中得到提示,认为IPN(脚间核)和mHB(内侧缰核)两个脑区之间的环路作用可能和生成熟悉事物信号有关(如图A)。
  熟悉程度的量尺——IPN脑区
  莫拉斯教授针对不同脑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在小鼠探究事物的过程中,随着小鼠对事物不断熟悉,小鼠IPN脑区的活动也远远高于最开始小鼠还对事物陌生的时期。并且IPN脑区的活动强度会随着熟悉度的增加而增加,大约在熟悉事物15天左右的时候达到顶峰。这意味着IPN脑区负责让我们知道自己对哪些事物是熟悉的,到底有多熟悉。
  有趣的是,IPN脑区中含有的抑制性神经元,该类神经元会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下游神经元的活动。所以在IPN涉及到的熟悉事物信号生成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参与其中。IPN的抑制性神经元在探究新异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及时刹车的作用。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已经足够熟悉的时候,大脑IPN的抑制性神经元会抑制其兴奋性,并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你对这个事物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继续探索。
  IPN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探索熟悉的事物时,起到了一个制动的作用,使得个体会更偏好探索新奇事物。作者还认为VTA对IPN的信号传输和mHB对IPN的信号传输分别代表了新异信号和熟悉新号加工的两条通路(如图B)。VTA对IPN的信号传输会让个体去探索认识新奇陌生的环境,当IPN活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mHB会告诉IPN“这件事物你已经熟悉了,可以停止活动了”,应该去探索其他的新事物了。
  人们很容易认为:新奇只是简单的、缺乏记忆的熟悉感。但是,时至今日,科研工作者们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及证据证明,新异信息的处理和熟悉信息的处理,在前额叶的记忆系统中的功能性是分离开的。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中脑环路和前脑环路相互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对于探究“似曾相识”和“全然不识”之间的不同有很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阐明大脑对新异和熟悉事物的处理过程的异常调节,从而阐明一些神经性疾病的神经基础。比如,人格解体的患者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不真实的疏远感,对周围一切熟悉的事物有着虚假和遥远的感觉,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这也许正是由于大脑在“陌生-熟悉”的编码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这种处于熟悉环境中的现实感丧失,相信未来的研究和实验将会给出更确定的答案。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研究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祖先具有敏锐的夜视能力,通过昼伏夜出避开白天觅食的爬行动物。现有化石记录显示,早期哺乳动物听觉、嗅觉出色,这些特性在现存哺乳动物中依然保持着,因此科學家推测早期哺乳动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于基因分析的结论证实了这一假设。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曾拥有共同的祖先,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最早的共同祖先并不具备良好的夜视能力,而是习惯白天活动。但在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分化
今年,距离引力波概念的提出整整100年。在这100年里,被誉为“人类认知自然最伟大的成就”的广义相对论,一直在成长着。我们通过这个伟大的理论知道了时空的弯曲以及一些由时空弯曲可能产生的奇异事物,比如黑洞、引力波、奇点、虫洞甚至时间机器。在过去的某些时期,甚至现在,其中有些事物被不少物理学家视为洪水猛兽,对它们是否存在提出过强烈的怀疑。就连爱因斯坦本人直到逝世前都还在怀疑黑洞的存在。历史告诉我们,人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鸽子山遗址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约1.2万年至50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  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牛坡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该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
多年前,读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小说讲述一个年轻丑陋的结巴和尚沟口固执地迷恋上了金阁寺的美。无数个日夜,他长久凝望着金阁寺,眼睛几乎被晚夏的烈日灼伤。他心目中美的标识便是金阁寺,金阁寺无与伦比的辉煌之美,使他时时刻刻处在精神重压之下。对于眼前矗立的高不可攀的美丽金阁寺,他充满敬畏与痴狂,爱慕与压抑。最终,沟口于日本战后将自己与金阁寺一起焚毁。作者以金阁寺对丑陋和尚沟口的人生产生深刻影
没有任何预警,它能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撕裂大地,吞噬生命;更令人惧怕的是,它至今无法被准确预测……这种自然灾害,就是地震。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再加上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断裂正是大地震的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代女性对发式确实很在意,先后发明了不少流行发式,其中“披发”“断发”“辫发”“髻发”这四种最为出名,可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式”。  披发——古代最原始的时尚发式  现代多管头发风格叫“发型”,古代称“发式”。从史料及现代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发式的流行与女性的关系密切,如最为原始的时尚发式——披发,首先就是在女性中间流行起来的。  披发,又叫散发、被发,是一种将头发从面部垂下,
由中国、新西兰、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团队,发现了4枚距今1亿年左右的蘑菇化石。这4枚蘑菇化石结构完好,均保存在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中,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完整蘑菇化石。由于蘑菇生活周期很短且质地柔软,很难保存为印痕化石。因此人们对蘑菇的早期演化历史知之甚少。这些新发现的蘑菇化石与现生蘑菇非常类似,均有柱状的菌柄和圆形的伞盖,体长2至3毫米,分别属于4种蘑菇。此外,科研人员还在同时期的缅甸琥珀以及距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对“生物钟”研究做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生物钟不断有新的发现。  1. 生物钟在哪里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这个“时钟”会回应外部的信号,特别是光信号,使身体内部的时间与环境时间达到同步。生物钟究竟由大脑的哪个部位控制呢?目前,科学家鉴定出了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调节器是
墙壁、门窗或其他涂漆表面的含铅涂料开始剥落或老化,会使铅进入灰尘和土壤中,由此导致儿童暴露于来自涂料中的铅;涂有含铅涂料的墙体、门窗表面被打磨或刮削以便再次喷涂,会产生大量铅尘,它们在扩散过程中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前不久,一份由民间环保组织所做的《中国磁漆装饰涂料含铅量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报告告诉人们,那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磁漆涂料,有可能正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事实上,高含铅量的磁
人们已经知道眨眼可以让泪液湿润眼角膜,清洗眼中的异物。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大脑能在眨眼时调整眼球的位置,使人们可以持续注视要看的物体,所以眨眼还有稳定视线的作用。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长时间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小圆点,同时用红外照相机实时追踪志愿者的眼部运动。志愿者每眨一次眼睛,小圓点就向右移动1厘米。志愿者事后表示并没有察觉到这细微的变化,但他们的大脑捕捉到了这个变化,并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