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样温柔的眼眸,一样熟悉的脸庞,仿佛你回到身边,似曾相识。”这句歌词来自张学友的老歌《似曾相识》。如同歌曲中唱的一样,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遇到某个陌生人却感到从前在哪儿见过;到了某一处陌生的地方感觉自己从前来过;或者在某一个瞬间觉得此刻的场景仿佛以前经历过一般。与之相反,有时候我们会对当前环境有一种强烈的新奇和陌生的感觉,尽管我们之前可能已经有过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
这两种神奇的感觉在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的患者群体中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颞叶癫痫病人中更容易出现。与“似曾相识”有所不同的是,“前所未见”的陌生感更容易出现在神经疾病患者身上。
这意味着大脑中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分别用来编码这两种感觉。“似曾相识”被普遍认为是由于大脑内侧颞叶简短的异常活动所形成的记忆错觉。那么,与之完全相反的“前所未见”的陌生感又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它与“似曾相识”又在大脑通路上有哪些不同呢?
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总是更偏向于探究陌生新异的事物环境而不是相对熟悉的。马萨诸塞医学院的莫拉斯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试图区分出大脑对于新与旧、熟悉与陌生的不同反应。
和多巴胺相关的不仅只有爱情
大脑中的VTA(中脑腹侧被盖区)存在着大量的投射到NAC(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一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被认为和奖惩、成瘾等机制有关。当大脑中该类神经元大量释放多巴胺时我们会感受到愉悦。所以,当人处于一段爱情当中,多巴胺这种“爱情递质”的浓度就会有显著的升高。
然而,VTA所负责的可不仅仅只是“爱情那点事”,中脑的VTA脑区还和新异事物的编码有关,但是新異事物是如何转换为熟悉事物的,目前尚不清楚。
莫拉斯教授从一个斑马鱼实验中得到提示,认为IPN(脚间核)和mHB(内侧缰核)两个脑区之间的环路作用可能和生成熟悉事物信号有关(如图A)。
熟悉程度的量尺——IPN脑区
莫拉斯教授针对不同脑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在小鼠探究事物的过程中,随着小鼠对事物不断熟悉,小鼠IPN脑区的活动也远远高于最开始小鼠还对事物陌生的时期。并且IPN脑区的活动强度会随着熟悉度的增加而增加,大约在熟悉事物15天左右的时候达到顶峰。这意味着IPN脑区负责让我们知道自己对哪些事物是熟悉的,到底有多熟悉。
有趣的是,IPN脑区中含有的抑制性神经元,该类神经元会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下游神经元的活动。所以在IPN涉及到的熟悉事物信号生成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参与其中。IPN的抑制性神经元在探究新异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及时刹车的作用。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已经足够熟悉的时候,大脑IPN的抑制性神经元会抑制其兴奋性,并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你对这个事物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继续探索。
IPN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探索熟悉的事物时,起到了一个制动的作用,使得个体会更偏好探索新奇事物。作者还认为VTA对IPN的信号传输和mHB对IPN的信号传输分别代表了新异信号和熟悉新号加工的两条通路(如图B)。VTA对IPN的信号传输会让个体去探索认识新奇陌生的环境,当IPN活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mHB会告诉IPN“这件事物你已经熟悉了,可以停止活动了”,应该去探索其他的新事物了。
人们很容易认为:新奇只是简单的、缺乏记忆的熟悉感。但是,时至今日,科研工作者们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及证据证明,新异信息的处理和熟悉信息的处理,在前额叶的记忆系统中的功能性是分离开的。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中脑环路和前脑环路相互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对于探究“似曾相识”和“全然不识”之间的不同有很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阐明大脑对新异和熟悉事物的处理过程的异常调节,从而阐明一些神经性疾病的神经基础。比如,人格解体的患者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不真实的疏远感,对周围一切熟悉的事物有着虚假和遥远的感觉,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这也许正是由于大脑在“陌生-熟悉”的编码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这种处于熟悉环境中的现实感丧失,相信未来的研究和实验将会给出更确定的答案。
【责任编辑】张小萌
这两种神奇的感觉在正常人群和精神疾病的患者群体中都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颞叶癫痫病人中更容易出现。与“似曾相识”有所不同的是,“前所未见”的陌生感更容易出现在神经疾病患者身上。
这意味着大脑中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分别用来编码这两种感觉。“似曾相识”被普遍认为是由于大脑内侧颞叶简短的异常活动所形成的记忆错觉。那么,与之完全相反的“前所未见”的陌生感又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它与“似曾相识”又在大脑通路上有哪些不同呢?
几乎所有的哺乳类动物总是更偏向于探究陌生新异的事物环境而不是相对熟悉的。马萨诸塞医学院的莫拉斯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试图区分出大脑对于新与旧、熟悉与陌生的不同反应。
和多巴胺相关的不仅只有爱情
大脑中的VTA(中脑腹侧被盖区)存在着大量的投射到NAC(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一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被认为和奖惩、成瘾等机制有关。当大脑中该类神经元大量释放多巴胺时我们会感受到愉悦。所以,当人处于一段爱情当中,多巴胺这种“爱情递质”的浓度就会有显著的升高。
然而,VTA所负责的可不仅仅只是“爱情那点事”,中脑的VTA脑区还和新异事物的编码有关,但是新異事物是如何转换为熟悉事物的,目前尚不清楚。
莫拉斯教授从一个斑马鱼实验中得到提示,认为IPN(脚间核)和mHB(内侧缰核)两个脑区之间的环路作用可能和生成熟悉事物信号有关(如图A)。
熟悉程度的量尺——IPN脑区
莫拉斯教授针对不同脑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在小鼠探究事物的过程中,随着小鼠对事物不断熟悉,小鼠IPN脑区的活动也远远高于最开始小鼠还对事物陌生的时期。并且IPN脑区的活动强度会随着熟悉度的增加而增加,大约在熟悉事物15天左右的时候达到顶峰。这意味着IPN脑区负责让我们知道自己对哪些事物是熟悉的,到底有多熟悉。
有趣的是,IPN脑区中含有的抑制性神经元,该类神经元会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下游神经元的活动。所以在IPN涉及到的熟悉事物信号生成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抑制性神经元参与其中。IPN的抑制性神经元在探究新异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及时刹车的作用。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已经足够熟悉的时候,大脑IPN的抑制性神经元会抑制其兴奋性,并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你对这个事物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再继续探索。
IPN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探索熟悉的事物时,起到了一个制动的作用,使得个体会更偏好探索新奇事物。作者还认为VTA对IPN的信号传输和mHB对IPN的信号传输分别代表了新异信号和熟悉新号加工的两条通路(如图B)。VTA对IPN的信号传输会让个体去探索认识新奇陌生的环境,当IPN活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mHB会告诉IPN“这件事物你已经熟悉了,可以停止活动了”,应该去探索其他的新事物了。
人们很容易认为:新奇只是简单的、缺乏记忆的熟悉感。但是,时至今日,科研工作者们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释。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及证据证明,新异信息的处理和熟悉信息的处理,在前额叶的记忆系统中的功能性是分离开的。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中脑环路和前脑环路相互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对于探究“似曾相识”和“全然不识”之间的不同有很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阐明大脑对新异和熟悉事物的处理过程的异常调节,从而阐明一些神经性疾病的神经基础。比如,人格解体的患者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不真实的疏远感,对周围一切熟悉的事物有着虚假和遥远的感觉,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这也许正是由于大脑在“陌生-熟悉”的编码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这种处于熟悉环境中的现实感丧失,相信未来的研究和实验将会给出更确定的答案。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