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戏曲演出市场的一些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wreoksb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讲实效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外来的、现代的艺术形式充斥着艺术的殿堂,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虽然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但也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中国,在文化娱乐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戏曲如何寻求自身发展道路,如何在文化市场中做大做强?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戏曲演出市场的现状
  (一)演出市场大相径庭
  一方面是经典的传统戏加上名角的戏曲演出非常火爆,如京剧程派名旦张火丁在逸夫舞台的演出虽然最高票价达880元,戏票依然在开演前几周就被一抢而空,现场气氛之热烈完全不亚于大牌歌星的演唱会;一方面则是众多新编戏的“自然出票率”相当的低,大都要依靠“组织”观众来维持一定的上座率。
  (二)全国戏曲商业演出场次增长30%,票房连续四年下跌
  2014年,戏曲商业演出5547场,同比增长30%。随着各地戏曲汇演、艺术节等活动(的)增多,再加上部分剧场举办的票友演出,2014年全国戏曲商业演出场次创新高,达到5547场。但与此同时,2014年戏曲商业演出票房跌至1.51亿元,同比下滑5%。传统戏曲大多依靠政府扶持,市场化能力羸弱,多数演出属于公益性质,因此票房收入较低。
  (三)全国戏曲商业演出观众221万人次,市场仍需长期培育
  2014年,戏曲商业演出观众为221万人次,与往年基本持平。近年来,人们娱乐方式呈多元化,传统戏曲年轻观众断层,老年观众人群逐步流失,观众培育效果甚微。
  (四)全国总共只有9个剧种商业演出超百场,剧种消亡近百
  2014年,传统戏曲共演出各类戏曲80余种,其中演出超100场的仅有京剧、越剧、评剧、沪剧、秦腔、黄梅戏、川剧、河北梆子、昆曲9大剧种,共演出3335场,占传统戏曲演出总场次的60.1%。观众审美转移,传统戏曲剧种消亡近百。受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以及老剧种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一些地方戏曲剧种逐渐消失。据统计,从1983年至2013年,传统戏曲剧种由373个减少到286个。演出场次近30%的增长率仅带动观众人数增长5%。一些演出团体尝试小剧场的驻场演出,演出场次增加,但是座位数较少,上座率偏低,观众数量增长有限。
  (五)传统戏曲创新求变,培养年轻观众
  随着传统戏曲出现观众老龄化以及传承断层等问题,部分戏曲团体逐步转变思路走市场,通过改编热门小说作品、跨界合作等创新表演形式,培养年轻观众群体。
  二、传统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一)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是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戏曲剧团,由于缺乏生存保障,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继承传统戏曲而改行,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很多地方戏剧团青黄不接、人才断档、行当不齐,甚至无舞美、无编剧、无导演,给戏曲的演出和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演出成本巨大
  现在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剧场演出一场戏的成本约为4万元,其中仅剧场场租费再加各类损耗就超过3万元。这就意味着,要想实现演出收支的平衡,每场演出的门票收入至少要达到4万元。但是,从实际售票情况看,一些地方由于受演出市场积习多年的“白看戏”观念的影响,愿意自己掏钱买票的观众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因而,以门票收入来实现演出的收支平衡基本是不可能的,众多地方剧团经常面临着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窘境。
  三、对于振兴戏曲演出市场的一些建议
  (一)增强戏曲的市场化观念
  戏剧家魏明伦曾说,“戏剧不景气的原因是缺乏市场运作”,这个观点道出了戏曲发展与市场间的重要关系。人们应正视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当下这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需。但戏曲的市场化道路又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戏剧节奏,强化故事性
  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讲究的是效率,追求的是感性刺激,追求轻松惬意,宁愿选择快节奏、轻松的室内情景剧,而不愿接受戏曲的凝重、过慢的节奏、过少的故事内容等。所以,戏曲要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就必须在尽量保留独特韵味的同时,增强故事性,这样才能加快戏剧节奏,增加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含量,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三)剧目创作与生产的多元化
  一要多上演反映现实生活,思想上与广大老百姓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相吻合的现代戏。纵观戏曲史上的优秀剧目,大半都是“现代戏”,或仅是借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来反映当代生活,如關汉卿的《窦娥冤》、王世贞的《鸣凤记》、汤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从戏剧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愈是能从舞台上看到自己真实的形象、真实的生活,愈是亲切,愈能产生美感,尤其对那些能为自己的痛苦、郁闷、欲望做社会诉求的剧目,更会从心底里喜欢。相反,如果所表现的生活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则会持一种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因此,创作贴近社会生活、适合大众口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好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二是加速对传统经典剧目改编和整理。戏曲史上流传至今有许多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它们在艺术上可谓戏曲的经典。因此,应在传统经典剧目改编中融入现代观念、思想,使其在保留传统精华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样既利于经典得以流传,又能促进传统的创新。
  (四)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增强视听效果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爱听或听不懂。戏曲的唱腔陈旧已成为共识,戏曲艺术也应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条件的进步,在保持戏曲唱腔特点前提下,在保留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虚拟性的基础上,在音乐唱腔、舞蹈动作、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努力吸收新的艺术成分,丰富戏曲的舞台表现力,使之走向新的综合,这样才能增强戏曲的现代性,才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
  (五)重视城市市场的开拓
  戏曲作为一种当众演出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直面的心灵交流。这种表演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是媒体艺术所无法代替的。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剧场或剧院。对于戏迷来说,剧场提供的氛围是无法替换的。戏曲在农村市场之所以依旧红火,在于观剧意识的浓厚;而在城市,戏曲市场的普遍萎靡,导致剧院的不景气,市民观众很难再被吸引到剧院去观看戏曲演出,这也是戏曲城市市场萎靡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要充分利用“剧场”效应,大力发展适合戏曲表演的各类剧场,逐步形成稳定的高雅文化形态与艺术受众群体。
  (六)政府加大对戏曲扶持力度
  南方一些剧场如宁波大剧院、绍兴逸夫剧院、上海大剧院等,承接一场演出,当地政府会一次性给予6~15万元的演出补贴。作为地方剧种的高甲戏,只要其演出达到一定场次便会享受到福建省政府一年200万元的补贴政策。文化部曾建议各级政府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对演艺文化建设中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买单,使其既能“闯市场”又能“靠市长”。那么,对于公益性演出活动,政府也应该以补贴剧场的方式平抑票价,这样可以增强演出团体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克服困难,进行长期演出。
  (锦州市艺术研究所)
其他文献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知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在日本文坛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出于从小对汉学等的接触,谷崎润一郎于1918年和1926年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并发表了一系列中国游记。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谷崎润一郎与同时期其他文人大相径庭的中国态度及其第二次访华后态度的转变,其原因究竟是对中国异国情调的向往,还是对西洋的崇拜而映射出的“臆想”,以谷崎润一郎一贯的浪漫唯美主义写作手法,为
期刊
作为社会实践的文学批评,其总是与社会历史相结合,这种结合包含自在与自为两个方面。文学是意识形态存在的一种形式,批评者需要明晰:文学作品是在社会环境与创作主体的互动中诞生的,由此人的身份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极具启示性的阐释空间。人的身份问题可分为讨论社会实践中的“一般我”与“独特我”两个方面,“一般我”的讨论为身份认同设置规则,明晰社会需要的“我”的样貌,而“独特我”则是文学批评中与社会主流期待不
期刊
雅室难寻,贵在读心  一个是一手油腻饭香,一手紧攒书香的碎片化阅读;一个是高堂危坐,目审尘埃、心洗铅华的咀嚼式慢品,你会说,已经高下立判。可事实呢?雷海为赢了,外卖小哥赢了诗词大会,令人大跌眼镜。于是,许多原先对他阅读方式不敢恭维的人们,开始了关于读书方式的思考。  为什么身处雅室的阅读反倒效果低下呢?首先,这个设问就有不妥之处,这显然是仅就诗词大会的成绩来下判语的。以听写为主要考察形式的诗词大会
期刊
成语典故“唇亡齿寒”“危如累卵”都与晋国大夫荀息密切相关,凸显了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进谏技巧。然而,光辉的生平事迹不能平息荀息之死带来的争议。荀息在骊姬之乱中因公子奚齐被害而自杀,由此产生的“死君难”定性之争竟持续千年之久。本文认为,《左传》中荀息形象仅露冰山一角,实则有待挖掘,而荀息之死正是对其智者谋士形象的颠覆。  《左传》中关于荀息的记载主要有两处:一处为荀息献计假道(僖公二年);另一处
期刊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胶东地区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反映出胶东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血脉关联,也能够在推动胶东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推动胶东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出发点,对纪实摄影在胶东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做出分析,并对运用纪实摄影传播胶东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纪实摄影在胶东传统文
期刊
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业余生活中主动参与及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的社会性文化活动。美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群文美术辅导及竞赛活动,可以促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群文美术辅导理念和相关方法,希望可以让群文美术辅导者树立正确的理念,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保证群文美术辅导效果,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一、群文美术辅导理念及方法的研究背景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版画参与了民族复兴的斗争,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唤醒民族意识为目的,创作主题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空间的开放,版画创作主题日渐丰富,作为艺术家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媒介之一,其艺术内涵和语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索了版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艺术创作本源。  什么是版画艺术本源?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高更曾经提问,人们怎样才能最佳地打开感觉的阀门,这个追问像是对艺
期刊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助于充分满足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对促进物质文化的繁荣昌盛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做好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要性,指出了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大众已经不单纯对物质需求进行追逐,也开始关注文化需求,这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作,开展丰
期刊
本文以《经济学人》的一幅封皮漫画为例,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探索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意义是如何构建的,验证了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政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法考尼埃和特纳提出的,它的核心部分是概念整合网络,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其框架是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
期刊
马勺是中华先民用来喂马的生活器具,用桐木、桃木等木材精雕细刻而成,现代的马勺工艺品,则是在这种器具的背面绘制上脸谱或图腾,古朴奔放,配色大胆,有辟邪祈福的美好寓意,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马勺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出自陕西宝鸡凤翔民间艺术家之手,它充分体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人文风情,从文创产品的开发方向考虑,可将其开发为多种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的产品。  一、马勺作为文创产品的长处与短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