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品德教学中“问”的艺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學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有吸引力的教师。“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疑”人手,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求知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新学年、新环境,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会使得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因此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陛,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人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讲授“法律和道德”、“宪法和普通法律”这些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轻松提出诸多有价值的问题。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者,相以说解。”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其他文献
一、 片面强调“序”所带来的影响要深思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片面理解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序”的泛滥,以为找到了“序”,只要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循规蹈矩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序”成了“套路”、“系列”的代名词,语文教学陷入程式化。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诚然,语文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序”,跟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中的“序”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知识本身总有一个由浅入深、从简
[摘要]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课前独立地进行有效的预习,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基石。  [关键词]引领预习 有效课堂教学    自《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六年来,新课改的理念正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改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课改研究的热点之一。应该说,这是新课程改革进入关键领域的理性选择。  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翻开教育报刊
【摘要】在“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教师幼儿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指导下,我园根据当地农村资源,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农村幼儿园,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关键词】当地;实施;创建;特色;主动发展    农村中心幼儿园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前身是小学的学前班,教育内容偏重小学化。自从教育改革,农村成立中心幼儿园后,“怎样教学”就成了老师研讨的焦点问题。“城市化”有些硬件不达标,而“小学化”“保姆化”又不
据调查,我省大部分高中学生在交际中虽能使用基本句型,却无法进行深入交谈,在听力方面也发现因有很多词汇无法听懂而目瞪口呆。词汇在交际中成了“拦路虎”。所以,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更需加快步伐。本课题旨在探究适合高中学生的英语词汇分类教学模式。    一、高中英语词汇分类教学模式的特征及目的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新课标”)对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在词
【摘要】通过学具操作和主体参与相结合;掌握规律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相结合;合理训练和丰富练习形式相结合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拥有口算学习的恒心。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形成。口算练习要经常化、趣味化、长期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教育;低年级;教师;学生;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言善辩、善于与别人交往互动的人。因此,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李吉林老师也曾这样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新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理解不仅对学生做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新的英语课程注
[摘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职业教育的方向,搞好办学定位;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立足以地区服务为核心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计划,保证聘用质量,完善管理秩序,是解决镇康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现状分析 措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一辉煌一下滑一回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一路花香》是印度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清新质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感悟、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尚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就要创设拾级而上的坡度,引领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感悟文本。  一、散谈式对话,自然无痕地感知   搭建散谈式对话平台,让散谈为感悟文本内涵服务。本节课堂教学实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散谈式的谈话,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时即地地对学生的
“知和行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可见,知行是不可分割、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并没有真正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教学的旧框框、旧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背条条、考条条的学法又泯灭了学生的兴趣,因而,教育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知行分离的误区,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使之注入新的活力呢?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