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7年,晋秦豫冀等地,发生了300年一遇的大旱灾,赤野千里,颗粒无收,出现难民们吃草根、树皮的惨状。出乎意料的是,山西省榆次县车辋村的茶商常达家,却在这时候拿出3万两白银,在该村北常后街建立了一座十分精美的戏楼。常家为何在大旱之年建造一座豪华的戏楼呢?原来,常家是在用这种方式,救助本乡穷苦者。尽管不幸遇上灾荒,许多乡亲也放不下自尊去领取富人的施舍。常家对此心知肚明,为了让乡亲们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便想出建造戏楼的办法:让那些挨饿的乡亲们能够带着尊严咽下用劳动换来的每一口饭。常家规定,任何人只要能搬动一块砖头,便可以在建筑现场吃3餐饭。大灾从1877年开始,到1880年结束,持续了3年多,常家的戏台也建造了3年多。既扶贫也尊重人,这种含蓄的救助,给扶助对象留下了颜面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温暖和重新振作的勇气。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心灵手巧,从幼年開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有一年临近年关,曹雪芹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这个于景廉是江宁人,曾经因为当兵时脚部受伤。他旅居京师,家里人口多,仅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诉家中贫寒的境况。曹雪芹听后很难过,想尽办法帮助这位朋友。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通过帮扶于景廉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么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就这样,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曹雪芹作为文学大家,在自己穷困潦倒之际,仍能想着更多的穷苦百姓,尽其所能帮扶他们解脱困苦,实在难能可贵。(摘自《做人与处世》)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心灵手巧,从幼年開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而且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有一年临近年关,曹雪芹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这个于景廉是江宁人,曾经因为当兵时脚部受伤。他旅居京师,家里人口多,仅靠画画为业,难以养家糊口。他向曹雪芹哭诉家中贫寒的境况。曹雪芹听后很难过,想尽办法帮助这位朋友。二人交谈中,于景廉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通过帮扶于景廉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怎么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他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就这样,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曹雪芹作为文学大家,在自己穷困潦倒之际,仍能想着更多的穷苦百姓,尽其所能帮扶他们解脱困苦,实在难能可贵。(摘自《做人与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