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实现了从"讲政治"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深化.总的来说,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注重"讲政治",不断深化对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的认识;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全党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制定正确政治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机 构】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
: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探索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DDJJ01)的部分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实现了从"讲政治"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深化.总的来说,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注重"讲政治",不断深化对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的认识;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全党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制定正确政治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其他文献
福柯从西方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中揭示了生命权力的出场.生命权力依托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对身体和人口进行调控,它是一种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纯粹治理技术.生命权力在治理实践中体现出生产性或创造性、弥散性或微观性以及自反性的特征,它只是力图将人们的利益诉求规范进秩序的范围之内,并不能为人们的自由解放提供现实可能性.生命权力的治理特征和资本主义的物化状况密切相关,两者体现的都是资本增殖的现实要求.面对技术理性的扩张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升级,凸显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应该成为人们规范技术进步和提升社会自由的必要路
传统文化以何种范式传承能够收到传播广泛、影响深刻、历久弥新、发扬光大的社会效果,这在我国古代先人们那里就已成为一个深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删诗书"时便开创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范式,即经历代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而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最为瞩目、最负盛名的诗经范式.所谓诗经范式,总体来讲就是通过编选或撰写诗歌韵文的形式以广泛传承传统文化的范式.由于这一范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所以历代都有循此范式进行传统文化传承者.典型的代表作有古时的《苍颉篇》《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昔时贤文》,
住房保障的初始目标主要是建设保障房,以应对住房短缺的现实.随着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保障房已经建成,供需矛盾大幅度缓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过渡到居住的质量和满意度上来,为此需要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的转型.中国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发展而来,在社会治理的结构层面仍然具有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型特征,也因此产生住房保障工作的诸多困境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治理手段的诸多特点.不同于商品房社区,保障房社区治理要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元素参与其中,以增强保障房福利的可持续性.
中国古代对于男性外在形貌的审美存在着阳刚与阴柔之分.在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的流变过程中,阳刚美与阴柔美呈现出并行交叠、反复更替的规律.男性阴柔化、女性化的审美倾向始终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所接受,成为中国男性审美的一大特色.这种男性阴柔化、女性化审美特点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和士人心态的阴柔化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承复归以及性别文化、粉丝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导致部分当代男性青少年阴柔化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作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坚决守护者与承继发展者.其中,始终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巩固、发展走向壮大的"一根红线",溯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阶级基础、政治纲领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思想建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制度管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新时代以来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先进性和
高速公路经营多元化是当前高速公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对路衍经济的研究也愈加重要.发展路衍经济不仅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而且是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研究和发展路衍经济,需要对其发展机理、演进趋势、价值逻辑和运行规则等进行全面探讨,形成对于路衍经济深入、综合的认识,进而从不同角度对路衍经济的发展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作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生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内"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可持续生计"三个核心环节的逻辑关联,对贫困地区2660个脱贫家庭脱贫前后家庭生计资本变化,综合采用熵值法、Logit回归、生存分析法探讨分析了可持续生计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生计资本的积累是实现低收入群体脱贫巩固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贫困人口由贫困转为非贫困的过程亦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的传导过程;精准扶贫脱贫方略对贫困人口生计资本积累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脱贫户生计资本的改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上所创造的丰富经验给我们如下深刻启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领导核心条件;确定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路线条件;善于总揽全局,抓主要矛盾,统筹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搞好战略规划,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方法和韬略条件;广大
鲁迅早年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立人"是现代中国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这种主张发生在晚清天人关系转变的思想语境中.鲁迅多次论及天人关系,这几乎构成了理解其"立人"思想无法绕开的前提."立人"根源于《易经》对天人关系的表述,正是《天演论》冲击了原本有序的天人关系并使得"立人"成为迫切问题.鲁迅早年深受《天演论》影响,这部著作不仅更新了鲁迅对自然的认识,也打开了他此后以"立人"为主题的思想空间.同时,鲁迅并不在抽象层面理解天与人,在晚清的历史变局中,他祛除了《天演论》内在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神圣家族》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署名问题上的态度,既反映了他们互相谦让的伟大人格,也表明了他们在思想层面的互相认可.恩格斯在英国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经验材料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观点为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提供了经验基础和实证论据.马克思则通过持续的理论批判和探索,进一步发掘了他们的"共同见解"所具有的世界观革命意义,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打下了进一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