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自然测量活动 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性思维即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产生多种答案和结论。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应成为我们所关注并努力实践的教育内容,为此,我选定了自然村测量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1 让幼儿在选择测量对象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
  
  自然测量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进行,我们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及周围的设施,自然物都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首先选择黑板,两根柱之间的距离以及水桶里的水做为测量的对象,然后启发、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自由地寻找自己想要测量的对象,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确定了窗台、桌子、钢琴、玩具、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及人的高度,树的粗细等多种测量对象,他们在自由寻找的过程中,幼儿所目击的能够举一反三,从一个对象联想,迁移出另一个对象,我认为幼儿选择多样性测量对象的过程,也正是学习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2 让幼儿在测量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训练发散性思维
  
  当幼儿选定了测量的对象后,这些物体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幼儿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经验,都说用"尺子""称"等,而当教师提出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进行测量吗?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激活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用吸管、绳子、竹竿、标子、小碗、勺子、人的手掌脚步等多种测量工具。我认为利用多种工具来完成测量任务的过程中,其发散性思维便得到有效的训练。
  
  3 让幼儿在循序渐进活动过程中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水平必然是其逻辑思维的影响。因此,训练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无疑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高,幼儿在周围寻找到测量工具之后,我先让幼儿掌握测量方法,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我没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先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多样的测量活动,然后再组织各抒己见,我用竹签测门的宽度,我用手掌量玩具厨的高,我用小碗量水等,启发幼儿概括测量长度和测量容量的工具。这样能使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发展,而思维逻辑性的提高又为发散性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灵活的思维,具有可变通性、多样性,它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去寻找多种新颖的答案。如:当幼儿说出水可以用小碗来测量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说出小碗还可以测量哪些东西呢?当幼儿说出人的脚步可以测量小路的长度时,教师再次启发幼儿说出人的脚步还可以测量什么呢?通过这种形式的启发引导,随着变化随时改变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幼儿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测量活动,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发散性思维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必定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我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将测量活动寓教于游戏中,充分体现灵活、恰当选择测量的工具的重要性。如:我在体育游戏中设计了"搬运叔叔运输忙"的课题。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一堆沙子,一个小桶、几块大小不一的小碗,请幼儿将沙子装在小桶里运到建筑工地,但每次只能装10碗沙。比一比看哪组运得最快,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实践感知、理解测量工具和数量的关系,知道工具大、次数少,很快就能把沙运完。又如:在建构活动中,引导幼儿测量铺路的长度、围墙的长度,搭楼房的高度,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确定 "公园"的中心点,为中心位置建构假山、喷泉等。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及各类游戏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一步步地踏上通往科学的殿堂之路。
其他文献
数学课外作业是旧知识的加深巩固,新知识的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个手段。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就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育信息化    统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许多校园的信息化仍停留在重普及轻运用的低水平上,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是因为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简单探讨。    1 课程内的问题    1.1 重形式,轻理论  提到教育
期刊
《青少年心理医生》一书中,作者对攻击性行为的症状有着如下的阐述:攻击型人格障碍分主动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被动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  1 患者意志薄弱,情绪急躁易怒,自我约束力差,个人素质低,遇事不能忍耐,好冲动。   2 行为处事鲁莽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全凭一时情绪。  3 容易违反道德和法律,如果不及时改正,有犯罪倾向和可能。   4 行动反复无常。   5 心理不平衡感特别强烈。   
期刊
由于人的差异性决定,学校中后进生普遍存在。于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是教师责无旁贷的。所谓"后进生"是指某些思想表现差,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决不能弃之不理,而应帮助他们,找出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好思想工作,以便他们进步。    1 了解后进生,对症下药     造成学生成绩低下,思想表现差的原因不尽相同,教师切忌一刀切,而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作详细分析,按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这些学生中,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大课堂。笔者试就执教《海豚救人》一课为例,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CAI教学和资源建设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践 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意学科渗透,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探究,进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呢?现结合本人教学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面对当前教学中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一改过去那种"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的畏惧心理。  【关键词】 作文教学观 布置与批改方法 语言的丰富 习惯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对作文教学都作了明确阐述和要求。可以说,作文教学是有氛围、有政
期刊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澈、一丝不苟、挥笔、聋哑"等词语;  2 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课前准备
期刊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健康地成长;良好的班集体,能让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要把班级管好,让学生心向一处看,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委会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
期刊
教育转化潜能生的工作是一门艺术。潜能生,象大风吹歪了的幼苗,只能精心地把他扶正,不能简单地用脚一踢。"一踢",可能把他连根拔掉,成为枯草;"一扶",则能慢慢生长而成为青枝绿叶的新株。怎样"扶"呢? 我认为应该从心理学视角去认识与调控,熟悉潜能生形成的原因、心理共性,对症下药,掌握转化的有效方式,从而找到一把打开转化潜能生之门的金钥匙。    1 需遵循的心理机制    对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潜能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