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胶原支架修复兔尿道缺损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有效的血管形成因子之一,不但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量、加快组织微血管再生,还可提高肌肉组织的血管形成,增加肌肉的血流灌注量.目的: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于聚乳酸/胶原支架中,修复兔尿道缺损,提升组织工程支架诱导尿道再生的能力.方法:制备电纺聚乳酸/胶原尿道支架与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电纺聚乳酸/胶原支架,分别命名为对照支架与实验支架,检测实验支架的体外缓释性能.将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两种支架表面7 d,分别进行CCK-8实验、细胞黏附实验与细胞活死染色.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长约5 cm的尿道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治疗,每组12只,分别植入对照支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与实验支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术后12,24周分别进行逆行尿道造影与尿道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体外缓释实验:在前6 d时,实验支架中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平均2.5 ng/d的速率释放,在第7-14天时以平均1.52 ng/d的速率释放,此后以平均1.12 ng/d的速率释放,至第21天后释放速率逐步下降.②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增殖速率快于对照支架(P < 0.0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黏附于两种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并伸出伪足,其中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迅速;实验支架上的细胞存活率高于对照支架(P < 0.05).③体内实验结果:术后24周尿道造影下可见,实验支架组未见尿道狭窄,对照支架组可见轻度的尿道狭窄.术后24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支架组尿道组织可见较厚且较完整的上皮层,可见大量肌纤维束与血管形成;对照支架组尿道组织上皮层形成较薄,也可见少量的肌纤维束与血管形成.④结果表明,采用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电纺聚乳酸/胶原支架修复兔尿道缺损可促进移植物局部血管形成,改善局部尿道微环境,促进尿道再生.
其他文献
背景:当前市售可吸收止血材料对于动脉性出血的止血性能尚未达到临床理想效果.目的:研究复合大孔聚多糖止血材料在小动脉出血创伤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通过离断兔股动脉建立小动脉出血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0)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复合大孔聚多糖止血材料,对照组(n=7)应用市售复合微孔聚多糖止血粉.术后记录两组止血成功率与出血量,动态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检测,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口组织.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43%,P 0.05);②术后180 d内的血常规及肝
背景:3D打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支架因其个性化的外型、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被广泛应用于临界骨缺损修复,然而由于支架内部缺乏早期的血管供应,植入后对骨组织再生会产生不利影响.目的:验证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成骨与成血管作用.方法:采用低温3D打印技术分别构建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支架)与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实验支架),表征支架的微观形貌与体外降解性能,同时检测负载去铁胺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去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由于体积小、成本低、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能源安全、结构监测、智慧城市等领域。在现有的各种技术中,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以其在超长光纤上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测量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BOTDA系统中,受限于非本地效应及受激布里渊效应,探测光功率难以进一步提升,极大地限制了系统的传感性能;当使用的脉冲宽度小于12纳秒时,声子的不完全激发会导致测量得到的布
毫米波(millimeter-wave,mm Wave)通信作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受到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毫米波拥有丰富的频谱资源,毫米波通信技术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提高系统频谱效率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毫米波的波长很短,可以在较小的天线面板空间中部署更多的天线单元,因此毫米波通信也使得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
背景:软骨下骨在关节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损伤就难以修复,而传统的骨水泥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软骨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其包封于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修复软骨下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利用纤连蛋白分选获得兔软骨祖细胞,利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比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分别制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祖细胞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成骨诱导培养后,活死染色分析
背景:钛表面经过碱热处理后会形成一层钛酸钠凝胶层促进类骨磷灰石的形成,从而与活骨发生结合;钛表面经过紫外线光催化后会形成亲水性表面,增加表面自由能,促进在体液中吸附蛋白质,进一步促进细胞与钛表面的黏附和反应.目的:探索碱热处理联合紫外线光催化纯钛表面的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TA2纯钛片分3组,A组进行酸蚀处理,B组进行酸蚀+碱热处理,C组进行酸蚀+碱热+紫外线光催化处理,表征3组钛片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及静态接触角.将对数生长期的MC3
背景:聚左旋乳酸皮下填充剂是美国FDA批准可作为修复皮下软组织胶原流失的医美产品,由于其形态为不规则颗粒,容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目的:观察辐照条件对聚左旋乳酸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以及聚左旋乳酸微球皮下填充剂植入兔皮下的异物反应程度和刺激胶原再生情况.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微球,参考Sculptra?的配方配制成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分别经25,50 kGy辐照灭菌,分析辐照灭菌对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250,500 mg/L,以微
背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患者功能的康复与不同重建方式、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形态及直径、不同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关临床研究认为移植物的直径在7-10 mm范围内,直径越大膝关节恢复功能越好、并发症越少.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直径大小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0例,均采用自体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根据自体肌腱编织后直径的大小分为7 mm组(n=26)、8 mm组(n=43)及9 mm组(
背景:骨组织具有自我更新重建并修复组织缺损的功能,然而当发生大面积严重的骨缺损时往往需要骨移植物或骨替代物来重建缺损,这就加大了植入物周围骨感染的风险.目的: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确定既促进细胞增殖又具有抗菌特性的银浓度.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载有不同银浓度(0,0.001,0.01,0.1 mol/L)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复合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及透射电镜表征4组支架的微观形貌与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与4组支架共培
模数转化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模拟带宽、高采样率、高量化精度的模数转换器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电子模数转换器由于难以解决采样率和量化精度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难以实现较高的性能。光采样技术可以提供飞秒量级的时间抖动,实现超过100 GSa/s的速率,为了实现高性能的ADC,如何得到高精度的光量化方案就显得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