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教学中可应用创设情景、提供机会、适当引导、体验乐趣等策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想实践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实践欲望,诱发学生的实践动机。
例如,在讲授“圆周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实践动机。教师先创设一个动物爬圆的故事情景,使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接着创设问题:你们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吗?”这时学生们看着自己手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圆片,处于一种想知而又未知,欲罢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拿尺子来量一量”。有的说:“老师,我拿绳子围一围就可以知道。”……
这里,通过“你知道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教知识的重点上,进入了那种想实践的良好状态。
二、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余地,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摆小棒活动。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12根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强调看谁摆得快,并且摆出的小棒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十几根,这种活动既符合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积极心理支配下进行有趣的实践活动,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和学生机械被动的识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和数字顺序,還在实践中渗透了凑整的数学思想,达到了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适当引导,使学生会实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未知的。虽说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但也并不是说,要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原始的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去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都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要实现某一目标,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情景材料,必备的工具和设备。必要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策划好步骤、目标,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当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实践活动取得进展时,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
四、体验乐趣,使学生爱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后,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当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新奇的数学问题或发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时,他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学生有了一种这样的情绪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要会得到加强。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变成“爱实践”。
比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土豆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算吗?”学生面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开始不知所措。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把它切成一立方厘米大的小块再来数一数,看是多少立方厘米。我让学生讨论这种方法好不好?学生讨论说这种方法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所得的结果与原来物体的体积会有误差。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你们能想出一种既能保持土豆完好,我又较准确算出它的体积的方法来吗?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我把装有一部分水的正方体的玻璃缸放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能否用这玻璃缸里的水来测量并计算这个土豆的体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可以先量一下玻璃缸里水的深度和它的棱长,算出水的体积,再把土豆放进水里,根据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还有的说:先把土豆放进水里,量一量水的深度和玻璃缸的棱长,算出水和土豆的总体积,再把土豆取出来,水面就下降了,再算出水的体积,然后用水和土豆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也得到土豆的体积。老师对学生的想法一一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实践活动,后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这个土豆的体积,师生都露出了成功的微笑。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数学与现实生活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益处。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想实践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实践欲望,诱发学生的实践动机。
例如,在讲授“圆周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实践动机。教师先创设一个动物爬圆的故事情景,使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接着创设问题:你们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吗?”这时学生们看着自己手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圆片,处于一种想知而又未知,欲罢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拿尺子来量一量”。有的说:“老师,我拿绳子围一围就可以知道。”……
这里,通过“你知道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教知识的重点上,进入了那种想实践的良好状态。
二、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余地,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摆小棒活动。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12根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强调看谁摆得快,并且摆出的小棒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十几根,这种活动既符合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积极心理支配下进行有趣的实践活动,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和学生机械被动的识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11~20各数的组成,读写和数字顺序,還在实践中渗透了凑整的数学思想,达到了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适当引导,使学生会实践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未知的。虽说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但也并不是说,要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原始的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去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都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要实现某一目标,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情景材料,必备的工具和设备。必要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策划好步骤、目标,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当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实践活动取得进展时,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
四、体验乐趣,使学生爱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后,会产生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当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新奇的数学问题或发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时,他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学生有了一种这样的情绪体验,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要会得到加强。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变成“爱实践”。
比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土豆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算吗?”学生面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开始不知所措。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把它切成一立方厘米大的小块再来数一数,看是多少立方厘米。我让学生讨论这种方法好不好?学生讨论说这种方法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所得的结果与原来物体的体积会有误差。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你们能想出一种既能保持土豆完好,我又较准确算出它的体积的方法来吗?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我把装有一部分水的正方体的玻璃缸放在讲台上,问同学们能否用这玻璃缸里的水来测量并计算这个土豆的体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可以先量一下玻璃缸里水的深度和它的棱长,算出水的体积,再把土豆放进水里,根据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还有的说:先把土豆放进水里,量一量水的深度和玻璃缸的棱长,算出水和土豆的总体积,再把土豆取出来,水面就下降了,再算出水的体积,然后用水和土豆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也得到土豆的体积。老师对学生的想法一一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实践活动,后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这个土豆的体积,师生都露出了成功的微笑。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数学与现实生活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益处。